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而景觀規劃設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成都市的鄉村開發建設也經過了20余年的發展,從最初的農家樂到相繼出現的鄉村旅游,正步入正規化,規范化的發展階段。美麗鄉村建設既是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鄉統籌的新思路,又是農民分享現代化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紅利,以及人們接近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需求。本文闡述了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分析了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構成要素和營造方法,并以成都市郫縣青杠樹村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為例探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景觀規劃設計之路,以期為美麗鄉村景觀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青杠樹村
1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然而,要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美麗鄉村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麗中國”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首次被納入五年計劃。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美麗鄉村,是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加快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加大農村地區經濟收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統籌做好城鄉協調發展、同步發展,切實提高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是抓住鄉村的魂,即不能將村落建設過于現代化而缺乏鄉土味,又不能照搬原來的傳統村落做法使鄉村過于沉重。美麗鄉村的建設則是在傳統鄉村和現代鄉村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2美麗鄉村國內發展現狀
歐美一些國家很早就開展了鄉村景觀研究與實踐,如德國、荷蘭、英國等,它們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其對世界的鄉村景觀規劃與保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歐美國家早期就制定了鄉村景觀研究的法律法規,如20世紀50年代《土地整治法》在德國的實施,明確規劃了自然保護區,使農民生活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20世紀70年代初,荷蘭頒布了《鄉村土地開發法案》,從只重視農業到關注鄉村土地的戶外休閑、景觀保護等功能。近年來,歐美鄉村景觀對景觀的社會、文化解釋以及人的行為研究明顯增多,擴大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面對鄉村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問題,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逐漸開始重視鄉村景觀建設。20世紀60年代,日本曾興起強大的草根性運動”,不僅改善了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村莊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莊環境,有效地保護了傳統的鄉村景觀。中國鄉村景觀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起步較晚,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1989年,中國學者對澳大利亞堪培拉市鄉間景觀進行研究。此后,不同領域學者先后引進了韓國、日本、荷蘭、波蘭以及法國等一些國家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在借鑒的基礎上,中國在逐漸完善自己的研究體。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鄉村人類聚居環境、鄉村景觀分類、鄉村景觀評價、鄉村聚落景觀、鄉村農業景觀、鄉村景觀園林、鄉村景觀旅游、鄉村景觀規劃等8個方面。研究熱點多集中在景觀生態學、鄉村農田景觀、鄉村環境以及鄉村景觀旅游等問題上。
3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的目的
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農民分享現代化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紅利,青杠樹村的鄉村建設則是要滿足城市人追求原汁原味的田園生活的需求,解決的是生活和生命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4當今鄉村景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4.1規劃缺乏特色,園林景觀雷同
由于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建設中出現了“批量化”生產的園林景觀。導致鄉村失去了它本來的個性和鄉土性。
4.2城市化景觀成為標準,鄉土化意識淡薄
由于國家的不斷發展,城市化的傾向日益嚴重,中國傳統村落正在不斷瓦解,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歷史正在不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農村包圍城市,農村走向城市”的總體趨勢。
4.3鄉村原有的生態性遭到忽略
由于鄉村景觀的建設還是初級階段,存在規劃和設計的不合理性,使得在建設鄉村的同時破壞了村落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
4.4景觀打造與地方文化配合性不夠
對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的挖掘不夠,導致景觀打造與地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配合不協調。
5案例分析
5.1青杠樹村的總體概況
三道堰是以岷江河網為脈,以水墨侵染為韻,繪呈古風流韻的天然水鄉風情畫。三道堰,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典型的績效地。是導水入渠的古堤堰,是自流灌溉首善區,是川西第一古碼頭和成都市區的飲水源地。郫縣三道堰鎮青杠樹村位于成都市西南,距中心城區17公里,面積2.4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065農耕1畝,原人均建設用地17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9個組團共9.7萬平方米的“小組微生”新農村綜合體,改善了全村932戶2251人的生產生活條件。
5.2規劃原則
青杠樹村的規劃和當地的環境相結合,以保護鄉村景觀為主要目的,調整景觀與經濟文化的關系,從而合理的設計,共同創建一個美觀舒適的美麗鄉村風貌。它的規劃有一下幾個原則:(1)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原則。建設美麗青杠樹鄉村,人們保留了當地的河流,當地的鄉土樹種和原有的自然生態風貌。(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原則。在鄉村的設計中,鄉村的原始風貌不可改變,例如當地鄉村的蜀繡民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在對鄉村進行設計中就保留了這些歷史寶藏,保護傳統文化能夠保證鄉村具有文化內涵。(3)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原則。青杠樹鄉村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人們在生活中比較注重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青杠樹村在設計規劃的時候,對于自然環境中的樹木、田地、河流等自然資源都盡可能保留,還在村子居住區,新建了農家樂,市民農耕體驗場。
5.3總體定位
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5.4規劃思路進行五個打造,包括:水鄉三道堰打造、創意三道堰打造、林盤、農場的三道堰打造、鄉肆的三道堰打造。
5.4.1進行水鄉三道堰打造河柏條河與徐堰河是成都市區的飲用水源,河流在村子的牛角壕交匯并流,流向成都,同時它也是成都母親河——府河的源頭。因此,青杠樹村有成都邊上的江南水鄉之稱,在規劃中可構建“古蜀水鄉”的別致風情,打造獨特水鄉韻味的景觀特點。
5.4.2進行創意的三道堰打造因為郫縣是蜀繡的發源地之一。青杠樹村村委會引進的郫縣蜀繡公司,搞起了蓉秀坊。鼓勵和支持繡娘在蓉秀坊工作,并通過公司大量收購作品來保證每個繡娘的收入。同時,青杠樹村還以傳統節日為基礎,構建以文化體驗為主導的節慶活動,例如龍舟比賽、武術比賽等.
5.4.3進行林盤、農場的三道堰打造80后創業者夏靜和合伙人秦強在青杠樹村按照“互聯網+農業”模式,把曾經風靡一時的“QQ農村”一種游戲變為現實版。線下有私家農場,線上有APP。“智慧農場”可以通過手機對地上的農作物進行監控,澆水,施肥,殺蟲,還可以通過專職農夫進行收割、采摘、耕地等管理。同時,青杠樹村按照農業和服務產業融合的理念,利用整理節約出的集體建設用地啟動了天府水鄉國際鄉村俱樂部等高端休閑項目和香草湖生態濕地建設。
5.4.4進行鄉肆的三道堰打造青杠樹村還保留了許多本土的鄉土樹種和草坪地被植物,并在這基礎上進行了生態、植物的景觀打造,展現川西林盤原汁原味的鄉村面貌。同時,青杠樹村保留了老街為核心的川西老鄉場傳統文化,使人們能體驗鄉村會展和集市。
5.5具體設計
5.5.1鄉村保留了原始的植被,例如:香樟、銀杏等,這些植物都是成都市的鄉土植物。在青杠樹村把這些植物完整的保留基礎上,還增加灌木、草花等一些外來觀賞品種,例如:波斯菊、鼠尾草等植物。在不破壞生態的環境下增加了美感,并實現生態多樣性。
5.5.2青杠樹村的石頭通過改造本身的形狀,大小等,打造出鄉土氣息重,例如:把當地的石頭裝進鐵籠子來筑壩、建橋和進行一些裝飾,來打造生態性強的更科學、合理的景觀,使鄉村自然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5.5.3青杠樹村還保留了原有的河流,并在原有的基礎上打造了水鄉韻味的景觀特點。
6設計原則
6.1生態原則
青杠樹村的景觀規劃與鄉村生態及自然環境有機結合,整個鄉村建設的主題也是在自然資源較好的鄉村環境前提下進行建設的。同時,青杠樹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也盡可能挖掘各個地區的景觀特點,在原有鄉村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6.2人本原則
青杠樹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配合政府引導,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在尊敬自然生態的環境的情況下,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因此,當地修建了以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為主的農家樂,供人民吃飯、喝茶、農事體驗、了解當地人文特色和民俗風情,建立了生態農業觀光區。
6.3景觀多樣性原則
鄉村景觀設計涵蓋較廣,包括農村的生態、生產、生活、鄉村習俗、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青杠樹村景觀選擇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例如:鄉土植物銀杏、桂花等,以及本土石材、鵝卵石來打造生態景觀,并減少經濟成本和后期維護。同時,還引用了一些外來植物來打造景觀多樣性,例如:波斯菊、鼠尾草、蘆葦等來打造鄉村田園美景。這些植物生長快,觀景性強,多年生,節約成本和后期維護。
6.4堅持鄉土特色原則
每一個鄉村都有它的特色,在做景觀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把它的特色挖掘出來。青杠樹依靠當地的山水、田園就勢,打造山水園林路,突出川西民居與塘提、田園、花草樹木的協調配合,同時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大量使用鄉土樹種,并保留了當地的河流及周邊的植物,根據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打造了以蜀水鄉文化為主的特色鄉村。
7結語
青杠樹村積極探索,守好“三個底線”,遵循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激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土地整治,將零星、分散、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集中復墾,優先用211畝集體建設用地建設新居和基礎設施配套,將節約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新居和基礎設施配套,將節約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269畝入市,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提高農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對美麗鄉村建設更好的推進。因此,筆者通過對美麗鄉村的建設的成功案例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鄉村景觀的設計模式:
7.1堅持記得住鄉愁,體現地方特色
美麗鄉村建設的鄉村園林景觀不僅要滿足美麗景觀的建設,還要滿足設計融合鄉村,合理運用鄉土植物及鄉村周邊設施,把鄉村的地質。地貌、地域、氣候、鄉土樹種等考慮進去,因地制宜才能體現鄉村的個性、鄉土特色以及鄉土情懷,這才是體現鄉村園林景觀的真正價值。
7.2實現就地取材,突出生態理念
以本地材料為主,外來材料為輔助,既節約了運輸成本,又能更好的體現鄉土特色,同時簡化后期的維護成本。利用特色的鄉土植物吸收和分解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達到凈化空氣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效果。
7.3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與景觀的融合
三道堰,集天府農耕文化、水鄉文化、古鎮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利用鄉村原有的耕地、水源打造“古堰濕地”、“堰橋遺韻水文化體驗區”、“青杠樹村田園觀光區”。利用古鎮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惠里特色街區”“農家樂”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與景觀的融合。
7.4注重景觀與業態結合,促進產業發展
業態是指結合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城市功能和需求創造性布置相關產業。景觀規劃設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鄉村產業也已經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更是突破“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注重景觀與業態的結合,是推進農業功能拓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俞孔堅.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保護•景觀設計,2005(4):39.
[2]張劍濤.中國對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護的規劃管理——以上海為例[J].國外城市規劃,2004(1):11~14.
[3]袁德全.城市舊區改造與環境重塑——南寧市三紡街改造點滴談[J].廣西土木建筑,2003(3):127~130.
作者:袁嘉悅;向燕瓊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