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應對網絡輿情面臨更大的難度和挑戰,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遵循網絡輿情的處置原則,健全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機制,可以有效推動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1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4G、5G、VR等技術得到飛速普及和發展,微博、微信、QQ空間等新媒體平臺也在不斷進步和壯大,進而使得網絡輿論場更加寬松。用戶不再僅僅充當“受眾”的角色,還可以成為參與者。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參與輿論事件時很容易出現沖動、盲目、偏執等一系列非理性表現,致使個人意見轉化成多數人的集合意識,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網絡輿情。因此,高職院校展開積極理性的網絡輿情應對十分必要,這不僅關系到學校聲譽還關系到校園內部的正常秩序。
2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含義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公眾對他們所關注的各方面話題所持有的各種情緒、態度和意見聚集在一起的總和。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其形成的模式與規律,通常是公眾通過互聯網公開表達的對某一現象或問題的立場和觀點。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內含于一般公眾網絡輿情,高職院校網絡輿情主要是指高職院校教職員工和學生通過互聯網對某一公共事件、社會或校園問題所表達的情緒、看法、意見和態度的總和。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分為高職院校教職員工網絡輿情和學生網絡輿情兩大類。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學生網絡輿情。
3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現狀分析
從學生角度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新媒體使用率很高,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依賴性較強,但是具備的媒介素養尤其是網絡素養并不高。新媒體已然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或者表達觀點的主要渠道。雖然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會留意并關注國際國內重大事件、政治觀點、社會焦點等問題,但是他們更注重校園內的一些熱點問題或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利益事件。作為一個群體認知和群體目標共性強的群體,由于缺乏良好的閱歷,容易出現沖動、盲從的問題,如果他們的情緒、態度或者是意見被引導、利用,很容易形成洶涌的網絡輿情。從高職院校的角度來看,隨著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迎來了重要發展期,高職院校在發展中不斷開放,其自身也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和壯大,使得高職院校在當前輿論生態下面臨的輿情形勢更嚴峻,承擔的預期壓力也更沉重。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已經引起了高職院校的關注,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對網絡輿情傳播規律認識不足;二是對預警性、傾向性、苗頭性輿情缺乏很好地引導處置;三是存在觀念落后、管理方式單一等問題,致使網絡輿情處置引導能力不足;四是對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養教育不夠。從大學生所處的外部環境來看,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改革任務的縱深推進,網上伴生出各種雜音噪音。由于網絡的開放性、無邊界性和信息的便捷性,互聯網很容易成為沖突與碰撞的情感宣泄地。別有用心之人往往通過網絡造勢,造成謠言和虛假信息廣泛迅速傳播,進而引發群體的盲從與沖動,導致突發事件的出現。另一方面,西方從未停止從思想上對我國西化分化,他們更是通過互聯網推銷他們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對我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進行思想文化的滲透,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造成了巨大侵害,進而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處世態度,致使大學生很容易被煽動起來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4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及建議
4.1健全網絡輿情的監測評估和研判預警機制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要防患于未然,就要加強輿情信息的收集監測和研判。互聯網輿情信息種類繁多、信息量大,更新快,傳播迅速,僅僅依靠人工手動監測效率偏低,需要依托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收集、分析和分級分類管理,進而實現網絡輿情的快速反應、科學預測和動態預警。輿情分析要重點對輿情的波及范圍、輿情所處的階段、師生的相關訴求及關注度、對校園產生的影響等進行分析。學校還可以發揮班主任、輔導員、思政老師、心理輔導老師、學生干部等群體的作用,及時掌握大學生利益訴求和思想動態,了解校園的“敏感點”“熱點”和“爆發點”,把問題解決在萌芽期,從而有效減少由于校園內部矛盾累積激化而引發的網絡突發事件。
4.2建立網絡輿情應急處理機制
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監管與應急處理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聚集力量和儲備資源。第一,高職院校要做到網絡輿情信息的公開與透明,應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傳播規律,對信息公開、信息、信息監控、信息反饋、信息處理等流程進行系統梳理,確保社會公眾的參與權和知情權。第二,高職院校要適應輿情事件的多元動態演變特點,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問題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準確地回應輿情并引導輿論。第三,重視網絡“意見領袖”的正面作用。第四,要引入“互聯網+”的治理思維,提升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第五,要善于梳理和反思在網絡輿情處理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組織專家學者對輿情進行分析研究,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4.3建立完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網絡輿情是公眾話語權的一種實現方式,要強化過程引導。一是應對輿情的重大決策出臺時,要及時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政策宣傳解讀,滿足社會公眾尤其是大學生的知情權。以此來爭取第一時間化解學生疑惑,防止因拖延造成信息的不良誤讀和負面情緒積累。二是處理網絡輿情時,要變堵為疏,建立寬松的話語環境,充分尊重學生利益訴求與對話。三是建立平等對話協商機制。要多渠道了解學生的意見,在互動溝通中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四是引導路徑可多條,對外口徑要統一。在輿情引導過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到人,既不能不發聲,更不能亂發聲。
4.4建立高效網絡輿情協同機制
網絡輿情發生時,高職院校除了加強校內各部門間的協同外,往往需要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甚至是公安部門等在內的政府職能部門和機構彼此配合、分工協作、共同應對。學校要將網絡輿情工作納入各處室、各系部的工作考核評價體系中,加強日常網絡輿情監測,發現輿情苗頭技術進行研判分析,初步確定事件級別,然后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必要時要快速上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公安和新聞媒體配合的,要及時主動與他們聯系溝通,形成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的合力。有效應對網絡輿情,還需要線上線下聯動導控,進而加強輿情風險控制。線上要主動發聲,正確引導,掌握話語主導權,盡量避免網絡輿情的發生使學校陷入被動局面。線下學校一方面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處理好問題,及時將事件的最新進展進行,避免猜測和謠言乘虛而入;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的教育,采取措施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4.5健全網絡輿情管理保障機制
網絡輿情管理保障機制,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在網絡輿情管理過程中提供和支持的制度、人員、技術、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內容,確保網絡輿情管理工作能夠順利完成。一是要制定規范和管理網絡輿情工作的相應制度。二是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網絡輿情管理隊伍,一方面要調動廣大輔導員、班主任、思政理論課教師等人員參與網絡輿情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學生干部的作用,組建以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為主的學生輿情工作團隊。三是要使用先進信息技術作為保障,提高輿情管理工作的效率。四是高職院校要將網絡輿情應對所需費用納入學校年度預算,每年撥付一定資金用于日常開支和應急支出。在當前輿論生態下,高職院校面臨的輿情形勢很嚴峻,做好突發事件處置和輿情監測分析處置引導工作責任重大。平時要強化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強監測、評估研判和預警反饋機制;當網絡輿情發生時,要開啟聯動應急機制,在做好線下應對處置工作的同時,線上要主動發聲,主動引導,掌握話語主導權,及時理性回應。
參考文獻:
[1]馬為公,羅青.新媒體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2]曾長秋,吳仁喜,代海云.近五年國內學者網絡輿情研究述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126-128.
[3]王燕.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4(1):76-79.
[4]李煜婕.高校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難點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6(5):203-205.
[5]謝曉娟,石新宇.網絡輿情與網絡話語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1.
作者:高會賢 單位: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