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輿論引導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進行網絡輿論引導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它是順應網絡發展和輿論引導時代境遇的現實訴求,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的政治要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家園期待的精神需求。當前,網絡輿論引導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挑戰,在輿論場域上,媒體技術的發展催生更為復雜的大輿論場,在輿論生態上存在境內分化和境外西化相互交織的問題;在輿論話語方面存在修辭術的泛濫和資本邏輯的彰顯的問題。基于上述境遇,我們可以通過樹立鮮明的輿論引導理念,構建全媒體輿論引導格局和體系,創新網絡輿論引導方式,形成科學和長效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來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
關鍵詞:網絡;輿論;引導力;路徑
當前,在網絡空間中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各種輿論力量在角力,各種輿論觀點在碰撞,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異常激烈。我們必須以關于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入地探尋網絡輿論引導的價值意蘊、面臨的挑戰,以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一、網絡輿論引導的價值意蘊
開展網絡輿論引導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深遠的意蘊。開展網絡輿論引導是順應網絡發展和輿論引導的時代境遇的現實訴求,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的政治要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家園期待的精神需求。
(一)現實訴求:順應網絡發展和輿論引導的時代境遇輿論是人的輿論,輿論引導的對象是人,主要是引導人的思想和行為,那么,人在哪,我們的輿論引導工作就應延伸到哪,輿論引導的陣地就要移動到哪。當前,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并即進入“全員媒體、全息媒體、全程媒體和全效媒體”的全媒體時代。我國網民達到8.02億,其中手機網民占98.3%,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互聯網成為人們進行思想交流、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網絡信息成為眾多網民的主要信息來源,網民通過互聯網接受信息,同時自己為他人生產信息。“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1]28網絡空間成為各種輿論信息的“發酵池”和“交鋒地”,網絡空間中的輿論信息魚龍混雜、好壞交纏,猶如各種信息的“跑馬場”。面對上述輿論生產和傳播的時代境遇和現實圖景,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樹立科學的網絡輿論引導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輿論引導工作,建設好傳播主流價值觀的網絡宣傳網站和技術,同時構建好思想宣傳的移動平臺、移動終端,牢牢掌握思想引領、輿論引導和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二)政治要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它關乎我們黨的前途命運,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網絡輿論引導的實質就是進行意識形態工作,其價值歸旨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網絡媒體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復雜的形勢。國際上,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妄圖動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劍指中國、唱衰中國;國內,一方面,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各種利益相互交織,各種民意競相發聲,人民的思想日益多元多樣,一些錯誤的觀點伺機冒頭,甚囂塵上。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的影響,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諸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正在遭受沖擊,“網絡往往成為負面情緒發酵、錯誤思想傳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2]一針見血地指明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問題所在,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1]29,假若不能掌握網絡輿論斗爭這個主戰場,管好用好互聯網,我們就不能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我國的發展將面臨最大的變量。為此,開展網絡輿論引導有利于我們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有利于我們凝心聚力和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三)精神需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家園的期待網絡空間是人們生活生存的重要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1]50。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充斥著烏煙瘴氣、謠言謾罵、恐怖色情等負面信息,而是期待擁有美好的、積極的、陽光的精神家園。當前,網絡空間中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不健康的內容和行為,譬如,進行欺騙活動,散布色情材料,進行人身攻擊,更有甚者鼓吹推翻政權和教唆恐怖活動。這些內容和行為嚴重影響著網民們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嚴重污染了他們的精神家園。為此,我們本著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必須依法對網絡空間進行治理和輿論引導,在網絡空間中傳遞陽光,傳播正能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精神食糧滋養人民,為他們構建健康的、美好的精神家園提供一定的助力和保障。所以,從人民的角度而言,開展網絡輿論引導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家園的精神需求的需要。
二、網絡輿論引導面臨的現實挑戰
當前,網絡空間中的輿論樣態紛呈、泥沙俱下,總體的狀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諸多不和諧的輿論,這需要思想宣傳工作者和新聞輿論工作者對之進行有力的引導。網絡空間的輿論引導是一項極為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其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一)輿論場域:媒體技術的發展催生更為復雜的大輿論場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輿論傳播媒體在不斷的迭代和更新,樣態在不斷地變化,諸如新媒體、自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等載體不斷地涌現。輿論傳播媒體的發展壓縮了時空的距離,勾連了人們跨越山海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時空的限制。當前,國內國外、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等輿論場域交織、聯通在一起,各種輿論場域之間的界限愈益模糊,變得更為難解難分和清晰識別,構成了愈加復雜的大輿論場。大輿論場的“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輿論空間的寬大。國內國外的輿論場交織在一起,現實空間中的輿論和虛擬空間中的輿論粘連在一塊。其二,輿論主體數量龐大。網絡是相對自由的公共輿論場,網民們有相對自由的發言權。網民在網絡空間中隨意出入和自由來往,每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輿論主體。其三,輿論信息巨大。網民們時時刻刻都在生產網絡輿論信息。網絡輿論信息數量呈幾何倍增之勢,同時,輿論信息的流動猶如不息之川,并且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正是上述大輿論場在空間、主體和信息上的特有屬性,使其具有自發性、匿名性、多元性、無界性和難控性等特點。這種極為復雜的大場域,使思想宣傳工作者和新聞輿論工作者對輿論信息真偽的識別、監管和追蹤的范圍擴大、難度增大,給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和引導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二)輿論生態:境內分化和境外西化相互交織當前,網絡空間中的輿論生態異常復雜,輿論斗爭更趨激烈。網絡空間的主流意識形態既受到了國外敵對勢力的攻擊、消解和對抗,也受到了國內一些不法分子和居心不良之徒的有意詆毀和破壞。指出“境外敵對勢力加大滲透和西化力度,境內一些組織和個人不斷變換手法,制造思想混亂,與我爭奪人心。”[1]35西方國家從未放棄對我國西化的陰謀,從未放緩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滲透腳步。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西方敵對勢力想讓互聯網成為我國的“最大變量”,妄圖利用網絡技術來“扳倒中國”,美國的“棱鏡”和“X-關鍵得分”就是最有力的證據。他們“千方百計利用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炒作,煽動基層群眾對黨委和政府的不滿,挑動黨群干群對立情緒,企圖把人心搞亂。”[1]53在國內,有的人成為西方價值觀的應聲蟲和吹鼓手,大肆宣揚西方價值觀,有的人以“反思”為名、以“學術”為幌子來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否定黨的領導,還有的人惡意編造和傳播政治謠言。境外敵對勢力的“西化”行為和境內“分化”行為常常在網絡空間中同時粉墨登場,不良的、污濁的輿論信息影響了網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并導致信任異化的產生,這致使網絡輿論空間渾濁難控和異常復雜,所有的這些給我們對網絡空間進行“激濁揚清”帶來困難,為加強網絡空間的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輿論話語:修辭術的泛濫和資本邏輯的彰顯當前,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各種聳人聽聞的信息、煽情吸睛的標題和自我標榜的真相,經常使用“揭秘”、“真相”等語詞來吸引網民的瀏覽,網絡空間中的輿論話語呈現修辭術泛濫的明顯特點。修辭術是典型的煽動技術,自古希臘開始,就常常與政治糾纏在一起。修辭術在網絡泛濫的原因有兩個:從客觀因素而言,網絡空間的話語表達權較為自由、廣泛,這為修辭術的泛起提供了活動空間。從主觀因素而言,在公共輿論場中游走的網民需要擁有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我們知道,愈是流動不居的人愈渴望穩定的居所,愈是在自說自話的場域中的人就愈加渴望得到他者的認同,這種尋找歸屬和認同的心理需求為極富煽情的修辭術的泛起提供了心理空間。此外,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認知惰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弱點,它是指認知主體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認識活動,而是更依賴自身的信念和情感來判別事物,這是被修辭術戳中的人性“軟肋”,這也是當前“后真相”政治出現的重要原因。由修辭術控制的公共領域是壞的,“修辭術之路意味著公共領域將被煽動、蠱惑、宣傳和炒作所左右,更煽、更裝、更廉價的意見將勝出,將成功地引導并且代表大眾走向錯誤。”[3]在網絡空間中,有一些網民在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催動下在制造輿論效果上不擇手段,深諳人性的弱點并投其所好,以八卦、奇聞和謊言來吸引網民的圍觀和瀏覽,這在吸引力和競爭力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注重語言的得體、莊重和邏輯的嚴謹性,這與擅長“煽”、“裝”和“淺”的修辭術表達風格相比,在傳播的吸引力和吸睛力方面處于弱勢。為此,網絡空間中的修辭術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帶來了諸多的挑戰。
三、網絡輿論引導的現實路徑
為了更好地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一)樹立“激濁揚清”的輿論引導觀念網絡輿論導向正確,匯聚力量;網絡輿論導向錯誤,瓦解斗志。為此,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用“推進器”、“晴雨表”、“黏合劑”來譬喻好的輿論,用“迷魂湯”、“分離器”、“軟刀子”來譬喻不好的輿論。網絡輿論引導,蘊含著兩層意味,其一為對錯誤的輿論進行批判和斗爭,其二為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兩者是交替進行,須臾不可偏廢。我們既不能一味地進行輿論斗爭,也不能一味地弘揚正能量,而是要將兩者同時進行,將錯誤的輿論消解到最小,將正確的輿論宣傳到最響亮,這樣才能形成最大的宣傳和引導合力。開展網絡輿論工作,一方面,要求我們堅持黨性原則和政治原則,對錯誤的思潮和不好的輿論進行批判,并開展有力有理有節的輿論斗爭,以擠壓其生存空間,消解其對社會的不良影響。針對網絡空間中存在的否定黨、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輿論必須旗幟鮮明地進行批判,對于那些政治謠言和意識形態謊言必須給予有力的揭穿,在關乎黨和國家大是大非的輿論信息上,我們不能當“紳士”,而要當“戰士”,不能躲躲閃閃和扭扭捏捏,而必須敢于亮劍。然而,在現實中有“一些單位和黨政干部政治敏感性、責任感不強,在重大意識形態問題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長了錯誤思潮的擴散。”[1]35這是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的。同時,廣大思想宣傳工作者要做“黨的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1]43在不放棄輿論斗爭的同時,我們應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多報道現實生活中的先進事跡和美好生活,集中反映社會的積極健康的面向,加大力度宣傳黨和政府取得的偉大成就,客觀描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現實圖景,讓網民們認同黨和政府,看到幸福、希望和美好的未來。只有堅持辯證地運用“激濁”和“揚清”這兩種引導形式,才能更好地進行網絡輿論引導。
(二)構建全媒體輿論引導格局和體系網絡輿論的主體、傳播技術和信息內容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停滯僵化的,這需要輿論引導者堅持立足現實和實踐,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和順勢而為,不斷地創新輿論傳播和引導方法,不斷地更新輿論引導技術和平臺。當前,輿論傳播平臺由主流新聞媒體、商業網站、行業網站、個人網站、各類公眾號等組成;輿論傳播終端從報、刊、臺向網、端、微、屏多終端轉移,呈現復雜交融之勢;輿論傳播方式樣態紛呈,譬如,互動式、體驗式、浸潤式等。在深刻把握網絡媒體發展的現實圖景的基礎上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4]“四全媒體”的理念是對當前媒體格局發展大勢的精準把握,這給我們開展輿論引導指明了方向,即在大輿論場中進行輿論引導必須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的優勢以建設全媒體的引導體系和格局。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做大做強主流媒體的重要舉措,是凝心聚力和成風化人的必要舉措。構建全媒體的前提是推進各種媒體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資源優勢,發揮資源集聚效應。媒體融合不是媒體的簡單相加,而是融通和貫通,需要從“你是你,我是我”越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達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境界。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系不是“你存我亡”的零和博弈,而是此長彼長的共享發展;自媒體和主流媒體之間也不是利益對抗的關系,而是在根本利益上一致的共存關系。我們倡導融媒體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就是要促進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的共融互通,而不是顧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輿論引導視野中的媒體融合意指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輿論生產要素的融合,即輿論引導主體、引導素材和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二是輿論引導平臺和終端的融合,將各級主流媒體、新聞機構的各種媒介終端進行融合、創新和運用。只有充分實現媒體融合,有效整合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和輿論生產主體,才能真正將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和管理手段等環節有效地銜接和貫通生效,最終實現打造全媒體的輿論引導格局和體系。
(三)創新網絡輿論引導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無限擴張,一大批商業媒體應運而生。為了和傳統媒體搶奪市場、爭奪人心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們中的部分企業和個人罔顧社會效益,無視客觀事實,不講導向,抓住受眾群眾的心理弱點,主動迎合并肆意在網上賣弄其修辭術,刻意制造或惡意炒作各種聳人聽聞的輿論信息,炮制各種煽情吸睛的輿論事件和輿論新聞,以便誤導和誘導民眾。這種做法給黨和國家的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帶來極大挑戰。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正確的導向創新網絡輿論引導方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網上輿論工作作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應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充分發揮其宣傳、引導、監督的重要功能,而不應該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甚至為了經濟效益而損害社會效益。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淪落為資本和市場的奴隸。其二,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把握網絡輿論引導的時效度。網絡世界紛繁復雜,各種各樣的信息混雜在一起,泥沙俱下。面對如此繁雜的內容,要宣傳什么、不宣傳什么,怎樣宣傳就成為輿論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錯誤的言論誤導人們、渙散人心,我們必須加緊網絡輿情搜集研判,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效度,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態度,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人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5]其三,講求藝術、改進方法,增強網絡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主流意識形態要想贏得民眾、深入人心,僅僅靠正確的導向、得體、莊重的語言和嚴謹性的邏輯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堅持“內容為王”,采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才行。這就要求輿論工作者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中國人民的火熱生活,通過講故事、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等生動、可看的形式和幽默風趣的“網言網語”來提升網絡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形成科學和長效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網絡輿論引導是一項復雜和長期的意識形態工作。就復雜性而言,網絡輿論引導既關涉輿論生產、傳播的相關工作,也關聯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和操作的工作,還涉及到意識形態問題的判別和疏導等工作,所以,其要求輿論工作者需要同時具備新聞傳播學、新媒體技術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等多學科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多學科背景的輿論引導人才。網絡輿論引導不是一項突擊性的工作,不是“暴風雨”式的一陣子工作,而是“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的長期性工作,需要網絡輿論引導者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基于網絡輿論引導具有上述的特點,我們需要構建科學長效的引導機制。構建網絡輿論引導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構建網絡輿論引導人才的培育機制。人才是關鍵,輿論引導人才的培育是構建網絡輿論引導機制的首要任務,我們需要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新聞媒體工作等人員進行系統性的、專業化的教育,以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其二,構建輿論信息的分享和溝通機制。輿論引導工作關涉的是意識形態等方面內容的重要工作,其關涉的輿論信息異常豐富,單憑某個單位和部門的力量去開展引導是難以實現的。為此,需要各級黨委、宣傳工作的管理部門要和思想界、理論界、知識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這樣既便于向下傳達黨中央和大政方針,也有利于吸取來自知識界、理論界等方面的意見,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最后,構建輿論引導的協同機制。其意指要使多種輿論引導力量同心同向和協同發力,以避免引導力量的內部分化和內耗而影響引導的效果。這里的協同機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縱向的協同,即各級黨委、主流媒體在網絡輿論工作上的齊心協力,即在理念、資源、信息、平臺各個方面的共建共享和互相貫通;二是橫向的協同,即各級黨委、主流媒體和商業媒體、個人自媒體等各種輿論引導力量進行橫向的合作和關聯,以共同推進網絡輿論空間的天朗氣清。只要在上述三個方面建立長期和科學的機制,我們才能構建科學和長效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傳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3].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新聞輿論思想要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5].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作者:鄭娓娜 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