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信息大學生學習行為影響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對各類群體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學生作為掌握知識前沿的重要群體深受網絡信息的影響。本文在對目前傳播網絡信息的兩種媒介“智能手機和電腦”對大學生日常學習行為影響的分析基礎上,從學生角度和教育者角度給出了四種應對措施,希望相關研究內容能夠為大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網絡信息;大學生;學習行為
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由此帶來了很多契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也產生了龐大的網絡信息用戶,包括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生產人員、管理人員及普通居民等。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用戶的重要群體深受其影響。目前大學生接受網絡信息的主要媒介有智能手機和電腦,二者使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也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針對以上情況,相關學者也展開了研究工作,隋國偉[1]認為通過加強學習充實頭腦,培養興趣愉悅身心,健康交往,增進感情,嚴格自律維護形象等方式提高自身修養,合理利用手機而非一味地沉迷其中,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田美霞[2]則在大學生中開展了相關調查研究,并給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認為對于過度依賴手機的學生應當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及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魏寧[3]則認為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應當從網絡信息源頭進行變革,打造沒有后顧之憂的網絡信息。周有祥[4]則開展了平板電腦教學條件下的互動與管控研究,給出了其切身實踐及對應思考,能夠為相關教學提供參考。李偉[5]探索了平板電腦在培育學生智力方面的研究,認為其對于提高學生智育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就目前普及化的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影響展開研究,其成果希望能為教育同行提供借鑒。
1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現狀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多為灌輸式教育,甚至目前的一些大學生教育也存在此類情況,這種情況下教育出來的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不善于思考,遇到問題喜歡從別人那里尋求答案,不利于自身的長久發展,尤其是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在工作中遇到技術難題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查閱資料解決問題,而是通過qq或電話的方式咨詢相關任課教師。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迷其中,深受其害。由于中學基本是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入學校或課堂,如果違反會有嚴厲的處罰措施,到大學后,政策相對寬松和自由,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基本成為現今大學生的標配,且存在較為普遍的攀比心理,高價位、高性能的手機成為大學生的普遍追求,為此很多學生通過校園貸實現自己的虛榮心,由此帶來的是巨額債務,甚至為此喪命,得不償失,究其根源還是一開始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堂教學上,有很多學生低頭玩手機,聽歌、玩游戲、刷朋友圈等,樂此不疲,相關高校各學院也為此制定了各類管理辦法,但依然無法杜絕;行走在校園道路上,隨處可見學生三五成群在一起不是交流,而是都玩著手機,甚至有的學生一只手騎著電動車,另一只手玩著手機,以致于撞車事故時有發生;回到宿舍,要么躺在床上玩手機,要么坐在電腦前看電影、玩游戲,有的學生甚至經常玩通宵。如果稍微管理松散一些,第二天早上第一節課缺課率達20%以上是常有的事。針對以上現象筆者就近些年的教學體驗,談談相關的應對措施。
2應對措施
2.1合理使用手機袋
在教室墻體上安裝手機袋,手機袋上標注姓名和學號,上課前要求各學生將手機放入以杜絕學生上課玩手機。對于此類措施的有效性,筆者也開展了相關研究,以2016級本科生為例,班級共計89人,一學期18周,每周2次課,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手機袋使用情況與期末成績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上課期間手機使用頻率越高會嚴重影響期末成績。網絡很具有誘惑力,一個小視頻,一篇幽默笑話遠比枯燥無味的課堂具有吸引力,一節課短短45分鐘,上課教師通常可以講3-5個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之間又相互聯系,一旦錯過很難進行后續銜接,老師也不會重復再講,而學生也很少有主動自學的,由此造成期末考試掛科現象嚴重。針對此類現象可采取相應的措施:(1)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將更多的課堂理論回歸到現實生活,用課堂理論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2)任課教師應當主動監督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上課使用手機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多采用互動式教學,讓這些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3)也可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采用多種方式將智能手機應用于課堂教學,關于此鄭輝[6]給出了相應的建議,例如用微信平臺對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和指導。(4)對于有課程設計的課程,任課教師應當認真指導,用多媒體從模型計算、圖表的制作、文字的描述、寫作方式、格式及參考文獻進行全面指導,力爭通過一門課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并熱愛所學專業,并對電腦的功能用途有清晰的認知。
2.2合理使用網絡教學平臺
隨著網絡信息的多元化,網絡教學平臺應運而生,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相關任課教師可以對整個教學過程靈活把握,從課件的制作與、教學管理、教學互動等都可通過教學平臺完成。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對上課內容進行提問,也可在平臺間相互交流。任課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將與課程相關的資料上傳以供學生進行查閱,也可作業、討論和測驗等,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網絡平臺的使用情況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對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溝通和交流。表2為2016級57名學生學期平臺綜合成績分布情況,其中綜合成績包括章節測驗完成情況(20%)、問題討論情況(10%)、期中測驗情況(30%)、平臺訪問情況(10%)及教學視頻觀看情況(20%)。由表2可見綜合成績達60分以上的占比為67.86%,表明平臺使用率并不高,同時也說明學生對這種新的教學方式不是特別認可,進行推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網絡教學平臺雖然可以豐富教學過程,但作為新生事物,學生還無法普遍接受,且在平臺上完成做題也并非易事,比如計算題、繪圖題等,在調查一些同學對網絡教學平臺的看法時,其認為形式上雖然不錯,但有些環節太過復雜,同時也增加了其自身的學習壓力;(2)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及討論方式更受歡迎,這可能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學生已經習慣了上課聽講、下課做作業。
2.3增加研究生式的培養模式
傳統的中國教育模式造成大學生入校后瞬間松懈,同時大學生活的自由化及對專業的不了解,很多學生入校后無所適從,最后不思學習,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社交活動上,隨著學習的進行,等對專業逐漸了解后發現之前的很多課程都沒有學好,但為時已晚。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通常都是導師指定一個方向,研究生自行進行研究從而獲得相應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將這種方式穿插于本科生的教育中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也并非壞事。給定問題,給定時間,那么學生無論如何都會或多或少主動去查找資料解答問題。以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為例,2017年為了提高本科培養質量,同時也為了驗證此類培養方法的可行性,從2016級本科生中我們招聘了8名學生,這8名學生由指導老師安排相應的任務,同研究生一起工作學習,在一年多的學習中,其進步明顯,如可以用計算機獨立完成專業內相關模型的建立,并開展相關計算工作,均根據自己指定的研究方向申報了校內大學生創新項目,一人成功申報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同時,其將學習的經驗也傳遞給了同級的學生,對其也有促進作用。從目前來看,這種模式非常有效,但鑒于師資的有限,還需尋求更為合適的方式。
2.4開展網絡信息接受相關思想教育
定期開展合理接受網絡信息思想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合理使用手機,多用手機下載一些學習類的APP及能夠提高自身修為的電子書。手機最初是為了交流和通信,但現在其娛樂性能越來越強大,玩手機生疏了親人間的感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后的好生活是年輕的時候奮斗出來的。大學生在宿舍應少玩游戲,多用電腦進行學習。
3結論
合理接觸并利用網絡,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提升自身知識素養。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當對網絡信息有正確的判斷和認知,不可沉迷網絡;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根據當前大學生所處實際環境,合理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充分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隋國偉.“手機依賴”的不良影響和對策[J].政工學刊,2019(1):48-49.
[2]田美霞,葉長青,潘娟,謝艷.手機過度依賴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調查與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7(7):88-90.
[3]魏寧.再談關于“手機禁入課堂”[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9):22.
[4]周有祥,羅婷婷.平板電腦教學條件下的互動與管控[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8):36-38.
[5]李偉.利用平板電腦提高培智類學生配對學習效果的探索與研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9,35(2):8
[6]鄭輝.智能手機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嘗試與價值探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36-37,8-92.
作者:張暄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