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自主意識負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主意識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標志性因素,在信息時代卻遭遇網絡信息環境的嚴峻挑戰:大學生與網絡信息技術工具時刻保持著形影不離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誘使大學生把許多學習、生活、休閑等時間,甚至自己都交給了手機、電腦等網絡信息技術工具,并沉醉在網絡信息技術所構筑的網絡信息環境之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不由自主”,以至于不得不面臨“信息、網絡與大學生誰是主人(主體)”的艱難抉擇,此時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則陷入了迷失、缺失與異化等困境中。文章提出須通過優化網絡信息環境、鼓勵大學生體驗現實的校園生活與加強獨立人格教育,消解網絡信息環境的負效應。
關鍵詞:網絡信息環境;大學生;自主意識;應對策略
1問題的提出
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明顯存在著一些現象:一是手機、電腦與網絡依賴現象。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遇到專業知識困惑,還是生活問題,大學生都會第一反應拿出手機“問度娘”,把思考“外包”給網絡、手機或電腦。大學課堂上,尤其是在公共課和選修課上,教師全身心地“傳道授業解惑”,而不少學生卻在聚精會神的低頭滑屏看手機,即課堂上的“低頭族”不斷崛起。二是網絡信息成癮現象。部分大學生通宵打網游,吃飯叫外賣,甚至連續好幾天都不出宿舍門,去換取游戲裝備與升級。網聊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等“網癮綜合癥”在大學生群體中并不鮮見,加之新媒體的流行與廣泛應用,大學生日益成為“微信控”、“手機控”等。而以上的種種現象,實質上折射著大學生自主意識的不足與缺失,而且已然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嚴重障礙。正是因為如此,本文將重點探究,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自主意識養成的負效應及應對策略,從而化解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危機,推動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2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自主意識的負向影響
自主意識是指,“主體基于自己的活動所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并努力成為自然、社會和自身主人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過程。”[1]作為主體意識最基本、最核心的內涵,自主意識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體現,它使主體的實踐性活動具有自主性、支配性和獨立性。基于此,我們從三個層面來理解:一是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自主意識的核心,并對主體的思想與行為起著導向作用;二是主體認識能力與主體實踐能力是自主意識生成的支撐性因素,畢竟自主意識的養成依賴于認識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時自主意識又是在實踐活動中生成與增強的;三是人格層面上,自主意識通常表現為獨立的人格。如今,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遭遇著網絡信息環境的挑戰。網絡信息環境即網絡信息技術環境,畢竟“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2](25),網絡信息技術也是如此,但它“作為工具領域,既可以增強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劇人的軟弱性。現階段,人也許比以前更無力支配他的設備。”[3](199)換言之,網絡信息環境會消解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其自主意識陷入養成困境。
2.1網絡信息環境的開放化
誘發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偏差與迷失,致使大學生的自主意識無“根”生長網絡空間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空間,遵循著信息共享原則,上網者在這個空間里可以自由地訪問各類網站、上傳或者下載各種信息,網絡上的信息資源對上網者完全是開放的。網絡空間的開放化也帶來了信息內容的多元化,各種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價值理念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而在網絡信息環境開放、多元的氣質輻射下,大學生不得不面對紛繁復雜、魚目混珠的信息,這些網絡信息必定傳遞著多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大學生宛如陷入了“三觀叢”中,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并誘發他們“三觀”偏差與迷失。例如,“郭美美事件”曾在微博上廣為傳播,她通過曬跑車與名牌包高調炫富,令不少大學生既羨慕其名牌滿身、物質豐腴的奢靡生活,又不恥其高調炫富心態與拜金主義觀念,于是在大學生群體中“為何我不是‘白富美’”、“我何時能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等言論不絕于耳。當然,如今不少大學生把賺大錢作為人生唯一追求,與同學聚會講排場,認同“金錢萬能”等,都確證著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三觀”的沖擊。而“三觀”作為自主意識的核心,或稱導向系統,它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自我調節,決定其行為的取舍。那么,大學生“三觀”的偏差與迷失,意味著大學生失去人生目標與方向,失去對自己行為的控制,不知自己“是什么、要什么、信什么”。而失去“核心”的自主意識,只能是無“根”生長。
2.2網絡信息環境的虛擬化
弱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致使大學生的自主意識無“力”生長網絡信息環境實質上是一種虛擬環境,它是人們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中營造了一個看不見摸不到,卻又確實客觀存在的虛擬空間。對于“數字一代”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無疑是“虛擬化生存”的“粉絲”。若他們一味的沉溺于“虛擬化生存”,勢必導致其與真實世界疏離,與現實實踐活動無緣,實踐能力的弱化。畢竟人是現實中的人,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還得通過現實生活得以滿足,可以說,滿足人的需要的實踐活動,本質上指向的必定是現實生活,實踐能力也如此。再加上“虛擬實踐的非物質性特點,使得它必須通過物質性的轉化,才能產生實際的作用和結果。”[4]由此推知,大學生實踐能力主要源于現實的實踐活動,若過多沉浸在虛擬實踐中,其實踐能力會被“擱置”。以人際交往能力為例,時下不少大學生癡迷于微信、QQ等網絡交際不能自拔,每隔幾秒更新一次微博、刷朋友圈等。但個體的生活時間是有限的,在線時間越長,離線時間越短,就越遠離真實的人際交往活動,長此以往,必定會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鈍化。而實踐能力作為大學生自主意識的支撐性因素,它的弱化直接鈍化了大學生自主能力,最終使其自主意識遭遇無“力”生長的境遇。
2.3網絡信息環境的技術化
消解大學生的獨立人格,致使大學生的自主意識無“主”生長網絡信息環境的形成與發展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其中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是“主力”。如今,它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占據了當下的時間與空間,甚至催生了一種新的的生存方式,即“技術化生存”。也就是說,現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休閑等活動都散發著濃重的技術“氣息”,這也帶來了技術依賴問題。如大學生在百度上隨意輸入一個關鍵詞,古今中外相匹配信息便會自動跳出,他們只要從現成的信息中篩選即可,無需深思熟慮,無需獨立思考。而這恰恰會導致大學生懶于思考,不去思考,并逐漸喪失獨立思考能力與獨立思考意識;與此同時,大學生的獨立行為也會被逐漸消解。如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必須在計算機、網絡和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才能展開,網絡學習的空間也都是計算機、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來的。沒有這些技術,一切都無從談起。”[5]這樣一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與獨立行為的失落,意味著獨立人格的式微,依附人格的形成。“網絡人”、“手機人”無疑是對此種人格最為形象地描述。自主意識本應表征為獨立人格,但大學生對信息網絡技術的過分依賴,卻促成了依附人格生成,自主意識則異化為“它主”意識,“它主”意識本質上是一種“無主”意識,最終大學生自主意識只能無“主”生長。
3網絡信息環境下大學生自主意識養成之策略
面對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自主意識的挑戰,我們需通過優化網絡信息環境、鼓勵大學生體驗現實的校園生活與加強獨立人格教育來化危機為轉機,從而促進其自主意識的養成。
3.1優化網絡信息環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培養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首要任務是不斷凈化網絡信息環境,消解不良觀念對大學生的侵蝕。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管理與建設,如加強網絡立法、建立“信息海關”制度等,從信息源頭上入手,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同時要加強網絡倫理道德建設。社會各界包括媒體人、學者、普通大學生網民等需共同努力,在傳統道德基礎上提煉并宣傳網絡道德規范,規范自身網絡行為,自覺維護電子空間秩序,營造出怡人的網絡“氣候”。另一方面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網絡化建設,以信息網絡化為改革方向主動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需要,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在自主空間中堅固大學生自主意識的“核心”。一是是添內容、創方法,改革傳統思政理論教育,為其信息網絡化墊基礎。即豐富思政理論教學內容,利用網絡搜集時政資料、政策文件與興趣討論題等教學資源,擴大課程內容的信息量,使課程更有趣,賦予其新活力。并且借助多媒體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多樣性。如制播放紀錄片、動畫等電化教學片等,都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以課堂主渠道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二要開設思政課虛擬課堂,以主流“三觀”整合大學生的多元“三觀”。高校可以通過整合高校新聞網、高校微博、微信平臺等網絡資源,打造思政教育虛擬課堂,開發校園“三觀”教育新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價值觀。如開設校園“學生名人故事匯”、“學者故事坊、”等欄目,定期更新學生榜樣人物事跡,推送教授學者的成長故事等,傳播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在瀏覽、轉發與點贊中潛移默化地認同核心價值,形成正確的“三觀”。
3.2鼓勵大學生體驗現實的校園生活,引導其在現實活動中提升實踐能力
在虛擬化的網絡信息環境中,鼓勵大學生體驗現實的校園生活,引導其在現實活動中提升實踐能力,對其自主意識的養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畢竟大學校園是他們活動的主場,若要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需“用各種方法讓人們感受和意識到真實的事物、真實的我、真實的他人、真實的關系、歸結到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要時時處處感受和意識到人的真實存在。”[6]。鑒于此,一是著力建設“魅力”課堂,讓大學生更多體驗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思想對話、心貼心的情感互動。高校教師需勤修“內功”,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下足功夫,增加課堂上與學生的對話、互動,使課堂內外都散發出“魅力”的氣息。而且只有在現實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等實踐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二是組織豐富多樣的宿舍活動,讓大學生更多體驗室友之間學習、生活上的關愛與互助,在其過程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據統計,大學生在校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宿舍中度過的。因而,學生會與宿舍主管部門,通過組織寢室文化PK賽、寢室趣味運動會等活動,使大學生在宿舍集體活動中增進了解、增進友誼與共同成長。宿舍的舍長有意識地組織登山、球類運動,時常開“臥談會”等,這些都能促進室友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使宿舍成員在長期的交往、互動中提升人際交往、適應環境等實踐能力。
3.3加強獨立人格教育,促進大學生獨立人格的養成
在網絡信息時代,雖然信息網絡技術直接促使大學生養成了依附性人格,導致其自主意識無主生長,但實質上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發育不良”才是癥結所在。也即,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其獨立人格始終處于“欠發達”階段,它的羸弱使大學生無法抵御信息網絡技術的誘惑,在實然生活中表現出依賴甚至依附于網絡信息技術就不足為奇了。鑒于以上分析,一是要樹立主體性育人觀念,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與校園活動中培育大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通過樹立主體性的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等理念,培育大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高校思政理論課、專業課教師應開展對話式、研討式教學,當好課堂“導演”,讓學生成為“主角”,使他們獨立地開展知識學習、問題研討。團委工作者、輔導員等應更多把活動交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策劃、宣傳與管理活動,使校園活動成為他們的“自主舞臺”,成為他們獨立自主的樂園;二是要加強網絡與信息心理教育,促使大學生克服對信息與網絡依賴心理。高校可以增設網絡與信息心理課程,讓大學生了解基本的網絡信息心理知識,預防常見的心理問題。如增開信息與網絡心理教育課程,或者在原有心理教育課程中增加一些章節,填補網絡信息心理教育的課程空白。同時,建立網絡與信息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專職與兼職的心理咨詢老師,對學生中出現的網絡成癮綜合癥、信息焦慮癥等進行分析,診斷,找出化解方法,使大學生的獨立人格“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商樹松.論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主體意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主張[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8(2):123-125.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5.
[3]赫爾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張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199.
[4]丁嚴.信息網絡視野下人的主體意識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8):31-32.
[5]劉學蘭,劉鳴.網絡學習與人的主體性發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1):128-134.
[6]魯潔.網絡社會•人•教育[J].江蘇高教,2000(1):14-22.
作者:籍洪亮 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