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網絡傳播下謠諺批判效果的弱化范文

網絡傳播下謠諺批判效果的弱化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傳播下謠諺批判效果的弱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傳播下謠諺批判效果的弱化

摘要:謠諺是來自民間的一種潛流文化,在和新媒介的融合中產生了雙重效果:一方面網絡為謠諺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渠道和輿論表達平臺,另一方面謠諺也在網絡媒介環境下削弱了自身的批判效果。在分析網絡謠諺批判效果弱化的原因和表現后,對互聯網技術浸潤下的謠諺文化應有新的觀點和態度。

關鍵詞:謠諺網絡謠諺批評效果

謠諺傳播作為一種民間的輿論形式,是指由民眾口頭創作,針對民眾喜聞樂見或與其聯系緊密的事件而發表的具有議論和情感表達性質的韻文,是民眾心曲和智慧的表達。正如清人劉毓崧所言:“誠以言為心聲,而謠諺皆天籟自鳴,直抒己意,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盡而意無窮。”明人顧起元也說:“閭巷中常諺,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此言雖俚,然于人情世事有至理存焉,邇言所以當察也。”可見,傳統謠諺是在古代禁言制度下對自身安全的一種保護方式,伴隨著階級對抗的目的,是一種形式上的隱藏及輿情表達的有效形式。謠諺傳播從最初的口耳相傳發展到如今的網絡傳播,其間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沉寂期。一方面,由于近代報刊的發展,報刊成為民眾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近代知識分子在社會動蕩的背景下,紛紛進行身份轉型,知識分子對話語權的嚴格控制,實際上削弱了民眾的意見表達的自我闡述能力和反抗意識。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媒介特征并不適合謠諺的傳播和發展。首先,傳統媒體強調知識的分層,對進入傳統媒體的話語有嚴格的把關和準入標準。

在傳統媒體看來,謠諺是俚俗的,不足以進入主流媒體領域的東西。而且由于傳統媒體對文字的依賴,也并不適合謠諺的口語特征。而網絡時代的到來對謠諺的傳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為網絡的傳播形式和傳播本質與口語傳播時代的傳播十分相近,即虛擬的面對面傳播。網絡中的傳播形態是仿口語化的,講求平易和通俗。傳播者和受傳者隔著網絡這種虛擬的傳播媒介進行互動性傳播。網絡的書寫類似于口頭的語言表達,網絡的傳播及時性和傳受雙方的及時在線和即時反應使得網絡傳播的口語社會特征更加明顯。這種仿口語社會的特點使得網絡謠諺擁有了適合的傳播環境和發展的空間,于是出現了在網絡平臺上的,或者借助于互聯網進行傳播的,反映民眾對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媒介事件的意見性信息的徒歌或直言。網絡謠諺繼承了古謠諺輿情表達的文化傳統、應韻的表達習慣和極高的傳播參與度。同時比較而言,網絡的新媒介特點及網絡文化也對謠諺的輿論表達產生了雙重效果:一方面網絡為謠諺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渠道和輿論表達平臺,另一方面謠諺也在網絡媒介環境下消減了自身的批判效果

一、網絡的新媒介特點

為謠諺傳播帶來的積極效果樂觀而言,網絡帶來的是任何個體在這一無形網絡中的“匿名”的“暢所欲言”。網絡媒介技術的匿名性為網絡謠諺的傳播者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匿名性為網絡人際交流搭建了隨意的空間,傳播者憑借創造性的身份在此空間中生存。在網絡的世界中,網絡空間的匿名性使得“書寫的語言”與真實世界中“口傳的語言”一樣具有模糊性,可以減少人們對所寫的語言所需要承擔的風險。而且“網絡傳播中身體的缺場和非語言符號的缺失為匿名和身份隱形或虛構化提供了可能性,所謂身體的缺場是指網絡信息的傳播者不是身處于真實世界的環境中進行傳播的,他們的傳播首先面對的是機器(如電腦),他們的身體是被機器隔離于人群之外的。正是由于阻斷了身體的接觸,交流者可以避免對身體所謂的“懲戒性”的擔心”,產生“安全感”。這就是網絡環境的匿名性所造成的“去抑制性效應”(discontent),即在網絡上,人們會感到更加輕松自在、感覺到更少的限制,進而開放地表達自己,提高個體自我表達的安全感。

在網絡時代,網絡媒介技術的低門檻和開放性,增加了參與謠諺傳播的人數和可供意見表達的話題,形成了龐大的傳播社群和傳播議題。網絡謠諺的表達內容多是對現實社會的針砭時弊以及對某些新聞事件的意見性反應,對傳統的傳播媒介而言,這些傳播內容中包含了某些不便于傳播的內容和信息,如過于俚俗的語言、激憤的情緒及與主流媒體不一致的觀點等內容。而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這樣的信息具有了存活的空間和場所,這就使得謠諺傳播的人數和話題有所增加。網絡的多媒介融合特點也為謠諺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網絡媒介融合了書籍、報紙、圖片、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為謠諺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和更深刻的表達方式。謠諺在網絡中的傳播可以通過QQ、博客、播客、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也可以通過媒介融合,利用微信等傳播手段發送到個人的手機上。謠諺的傳播方式,從最初的口耳相傳到文本的傳遞,從小群體的傳播發展為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相結合的方式。這些傳播手段和方式的運用,無疑加快了謠諺傳播的廣度和時效性。

二、網絡謠諺批判效果減弱的原因和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謠諺的實際功能是以辛辣、尖刻的話語針砭時弊、警醒世人。如《斛律豐樂為齊高祖》歌:“朝亦飲酒醉,暮亦飲酒醉,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諷刺了北齊宣帝高洋日日夜夜沉溺于酒色的現實。再如這則反映唐朝法曹王熊無惡不作壓榨民脂民膏事實的謠諺“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癩獺,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沫,見錢滿面喜,無鏹從頭喝,常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網絡謠諺的批判效果與古謠諺相比,怨刺藝術效果已經消減:

(一)網絡謠諺從最初嚴肅地反映現實、針砭時弊走向“調侃”和“玩世不恭”

從表達方式上來說,網絡謠諺的多重表達方式,尤其是網絡謠諺在文本的傳播中增添了圖像或者聲音,使謠諺在嚴肅的輿情表達中多了幾分娛樂的色彩。正如尼爾•波茲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所言,“每一種工具都嵌入了意識形態偏向,也就是用一種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種方式構建世界的傾向”。相應的技術會帶來相應的文化,互聯網技術同樣帶來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網絡是一種娛樂化的傳播媒介,娛樂化是大眾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但是對比來看,古謠諺雖然也是發端于民間,但卻不是一種大眾文化,而是一種潛流文化。由于文化中存在明顯的階層差異,不同的階層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上層文化由于受到統治階級和精英的推崇而成為主流文化,下層文化由于被統治階級所忽視而成為潛流文化潛流文化較之上流文化而言,以其隨意的方式、受傳者眾多等特點,風靡于群眾之間,這就是古謠諺產生的基本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古謠諺從來就沒有帶有過娛樂性和消費文化的色彩。娛樂化是大眾媒介,尤其是網絡媒介才具有的媒介文化特征。從受眾的參與心理來分析,網絡中的受眾多把網絡當成是娛樂發泄的工具。正如俄羅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所言,即低俗化滿足了人類帶有狂歡性的娛樂需要。[9]網絡的低門檻介入,滿足了網絡的低層次需要,大眾的集體參與必然消減網絡的嚴肅性。在這個無形的網絡中,受眾并不指望網絡媒介擔負起輿情上傳下達的任務,受眾在網絡中更多的追求地是調侃的趣味和對現實不滿的發泄。因此,網絡文化帶來的娛樂傾向實際上對大眾的批判意志有消磨的作用,會消減謠諺的批判效果。

(二)網絡謠諺涉及的內容開始從政治領域走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現了專門的文化娛樂類內容

謠諺總是和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緊密相聯的,是一種一直存在的歷史文化形態在各時代的相同表現。而與古謠諺和政治的緊密相關不同,網絡謠諺可以批判各行各業,甚至是各個階層,淡化了其濃厚的政治性,增添了新的內容及形式。如諷刺當代人處世哲學的“拉拉扯扯朋友多,吃吃喝喝好處多。”諷刺公費旅游的,“當年唐僧去西天,山重水復傘經難,如今取經樂融融,公費旅游多方便。”此外,還有對社會世相、社會風氣、各種現象進行勾畫的。如反映分配不公的,“農民笑,工人跳,不三不四的人撈抄票,知識分子光著屁股坐花轎”等。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在于不同領域中各種問題的存在和網絡提供的技術性支撐。而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民眾生活的大環境相對寬松,人的社會性和心理需求使然。對廣大民眾而言,他們普遍參與評價的事件是出于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層面上的考量。以房價問題為例,房價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廣大民眾的住房保障和居住的權利,是民眾對生存權的抗辯和投訴。房價居高不下,成為民眾經濟上的包袱,加上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民眾思想的熏陶,“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人們對房價問題尤其關注。類似地,民生問題中涉及比較多的,如就業難、看病難和股市動蕩等問題體現的都是人們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眾對更高層次的需求明顯,于是出現了對社會生活各方面意見表達的謠諺。但網絡中的受眾很難對某一問題保有長時間的興趣。他們會跟隨網絡信息的更換,去追蹤新的信息和問題。因此,產生的后果是謠諺傳播的語境效果持久性有限,而單個語詞的傳播持續度很高。簡單而言,受眾會遺忘某個熱點事件和對該事件的看法,而僅僅記住傳播中的某個語詞。這些語詞成為固定的語詞而被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而在網絡中繼續傳播。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謠諺傳播的最初語境和揭示的事件,但是在網絡的浩瀚海洋中卻被快速的引用和傳播。

(三)多元意見削弱了受眾的批判力度

受眾人數的增加帶來了意見的多元,在網絡中人們很難達成一致性的意見,任何問題都會引發爭論,問題的多元視角和立場,無疑消解了受眾的批判意識,降低了謠諺的批判力度。在網絡中,對任何問題的爭論都不只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有可能產生三元甚至四元的輿論場。不能達成一致性的意見,就很難讓批判的聲音變得有力度和充滿怨刺的藝術美。以網絡“魔獸”游戲被叫停一事為例,一部分由于中年階層的受眾認為網絡游戲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沉溺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群體浸入感一般較強。甚至有人感嘆道“80累90廢”。而在青少年的受眾中則廣為流傳著“房價高,足球臭,版署不讓玩魔獸”等等謠諺。

三、結語

謠諺是一門怨刺的藝術,是一種表達輿情的手段,如今的網絡謠諺繼承了古謠諺的輿情表達傳統、應韻的表達習慣和極高的傳播參與度,但網絡文化卻弱化了謠諺的怨刺藝術。為此,我們應該首先理解謠諺文化的內涵。謠諺與政治密切相關,任何政治問題都會引起民間極大的回應。現在的中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困難和麻煩。如何利用網絡平臺,針砭時弊地指出其中的問題,如何利用網絡構建輿情,才是網絡謠諺傳播的重要轉型方向。誠然,網絡有其特殊的媒介特性,互聯網技術浸潤下的謠諺文化特質有了改變。網絡謠諺從傳統謠諺嚴肅反映現實、針砭時弊的特質走向“調侃”和“玩世不恭”,但網絡謠諺輿論風向標的作用依然存在,為了全面地了解人民群眾的心聲,應注意對網絡謠諺的搜集、整理與分析,通過對不同時期網絡謠諺的收集,分析民間輿論的主要方向和民眾主要關注的問題。對于受眾而言,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網絡文化所帶來的問題,認識到媒介文化帶來的沖擊和對個人意志的消磨及對文化的戕害。受眾應從自身出發,提高媒介素養。對媒介從業者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眾,傳播積極的媒介文化和方法論觀點。而不是僅從自身的商業利益出發,把娛樂當成傳播的第一要務,因為在傳播娛樂的過程中,會極大地降低受眾對問題的認識深度。

作者:楊曦 單位:凱里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李雅| 日本天堂在线视频| 催眠美丽人妇系列|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国产精品igao视频| 91色资源网在线观看| 好妻子韩国片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观看| 最新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深夜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黄十八禁网站在线观看|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爽|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色成人tv在线播放| 免费看特黄特黄欧美大片| 色噜噜视频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一坑 | av天堂永久资源网| 希岛婚前侵犯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aa毛片免费播放嗯啊| 日韩欧美黄色大片| 亚洲人成免费电影|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人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 午夜阳光电影在线观看|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人体|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天堂а√在线官网|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第6页| 无翼乌工口肉肉无遮挡无码18|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