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影外語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歐美電影風靡中國,影視資源和條件充足的今天,把英美原聲影視作品作為英語視聽材料具有獨特優勢。原聲電影所提供的語言信息具有語境豐富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視聽說能力。而且,電影生動的語言素材、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獲得具體情景中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英語文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如此,影評的撰寫更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情趣。將電影融入英語教學還可以從心理語言學、認知科學及二語習得的部分研究成果等方面探索到其理論依據。
一、心理語言學在“心理詞匯”的研究方面所提出的“激活”理論在語言教學方面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三大主題主要是言語產生、語言習得、語言理解。“語言理解”是心理語言學集中討論的話題,其研究包括:(1)言語感知;(2)詞匯提取;(3)句子加工;(4)語篇理解。簡而言之,就是研究人們是如何理解語言的。心理學家認為詞匯在人們頭腦中的儲存方式根據語義關系形成的彼此相連的網絡系統,即語義網絡系統。在對心理詞匯組織形式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模型來解釋實驗結果及基于實驗的對心理詞匯的理解與認識。這些模型中屬于語義網絡模型之一的激活擴散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Model)(CollinsandLoftus,1975)被認為是最理想、最能反映心理詞匯本質的模型。在該模型中,詞的概念表示為節點(node),節點間通過詞的語義關系相互連接,概念(節點)間的聯系緊密程度以其連線的長度(距離)來表示,連線越短,表示兩個概念之間聯系越緊密,有愈多的共同特征。激活擴散模型簡介詞匯知識在長時記憶中的組織稱為心理詞匯(mentallexicon)或內部詞匯(internallexicon),作為語義網絡模型之一,它提供了一種更靈活的詞匯存儲和提取的方式。激活擴散模型的加工過程是很有特色的。當一個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該概念結點就產激活,然后激活沿該結點的各個連結,同時向四周擴散,先擴散到與之直接相連的結點,再擴散到其他結點。前面提到概念間的連線按語義聯系的緊密程度而有長短之分,現在連線則又有強弱之別。連線的不同強度依賴于其使用頻率的高低,使用頻率高的連線有較高強度。由于激活是沿不同一的連線擴散的,當不同來源的激活在某一個結點交叉,而該結點從不同來源得到的激活的總和達到活動閾限時,產生這種交叉的網絡通路就受到評價。激活擴散模型的信息提取機制是相當復雜的。它與層次網絡模型不同。層次網絡模型只包含搜索過程,而激活擴散模型則包含兩種過程,除搜索過程以外,還有決策過程。這種決策過程也可看作計算。從激活擴散模型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的保持不僅與知識的組織程度有關,而且還與知識的運用頻率和信息加工過程的決策計算有關。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由于不同的識記方式導致對識記內容加工深度也有所不同,對新知識信息加工愈充分,識記效果越好。例如,博布羅(S.Bobrow)和鮑爾(G.H.Bower)曾要求被試記一些簡單的“主——謂——賓”結構的句子。在第一條件下,被試記憶由實驗者提供的現成的句子,在第二種條件下,被試自己用句子中的主語和賓語名詞另造句子,測驗要求是給被試提示主語,要求他們回憶出賓語名詞。結果發現,第一種條件下的回憶率為29%,第二種為58%。這種顯著的差異在于精心加工的水平不同。以上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將新知識納入認知結構,不僅需要按邏輯層次進行組織,而且需要對知識進行必要的精心加工。這樣的應用結束技能時應注意對新獲得的知識進行應用。由于新知識的結論往往是通過幾個典型事例得出的,還不夠穩固,需要將它應用到所屬類中的其他事例中,通過應用加強同類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對反例的判斷,明確新知識的外延與其他類的事物區別。
詞匯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語言表達最基本的成分。在英語學習中,沒有一定量的詞匯積累,就不可能有較強的閱讀和交際能力。“因此,無論使用何種教學法進行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總還是占據一定的地位。必要時甚至可以分出單獨的詞匯課。”(朱純,1994)。一部好的外文電影能涵蓋語言學習中語音、語調、節奏、用詞、思維、感情等幾大要素,學生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能得到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加之對人物表情、姿態、手勢語的觀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理解影片的主題意義、歷史背景、社會內涵、主流價值觀、情節設置、風俗人情、自然和人文環境等包羅萬象的知識。通過聆聽、模仿地道的外語表達法,學生們能在潛移默化中內化語言。更重要的是,學生觀后所做的影評,根據心理語言學在“心理詞匯”的研究方面所提出的“激活”理論,使得電影教學尤其有助于學生積累生活詞匯。
二、“認知主義”理論,在當今的二語習得研究中仍占有一席重要領地
認知科學領域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杰、美國的心理學家J.S.布魯納。他們認為,認知結構就是學習者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它是學習者全部觀念或某一知識領域內觀念的內容和組織。他們認為,學習使新材料或新經驗和舊的材料或經驗結為一體,這樣形成一個內部的知識結構,即認知結構。皮亞杰指出,這個結構是以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布魯納認為,學習不在于被動地形成反應,而在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由一系列過程組成,要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學應注意學習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他們重視教材的知識結構。這個學派還系統地闡述了認知結構及其與課堂教學的關系。近些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實驗研究表明:采用一定手段有意控制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提高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穩定性、清晰性和可辨別程度等,對于有效的學習和解決問題是有作用的。這里的圖式理論是指語言知識的獲取和應用實際上是信息的儲存和提取使用過程。早在1781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純推理批評》中提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系,才會變得有意義”。依其觀點,圖式是概念與現象之間的中介表征。30年代初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C·巴特萊特在其著作《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中提出了圖式理論。所謂“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大腦中的一種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圖式中每個組成成分構成一個空檔(slot),當圖式的空檔被學習者所接受的具體信息填充,圖式便實現了。大量的認知理論證明,圖式是認知的基礎,在大腦中形成后會對以后獲得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理解和記憶。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輸入信息的解碼、編碼都依賴于人腦中已存在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絡。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匹配,圖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即從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到儲存。圖式理論是圖式知識在認知實踐中具體運用的概括與升華。言語聽辨的過程就是背景知識或圖式與輸入信息或聲學信號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聽者頭腦中的固有圖式是決定聽力理解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英語學習者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對他們吸收新知識的方式和運用效果起著關鍵作用。而英文電影就是可利用的一系列完整生動的文化載體。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習得——學習建構主義認為,生成是學習中的基本認知過程,它是對學習材料中各部分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知識、經驗關系的積極建構,當學習者對學習的事物產生意義時,有一種與其以前的經驗相結合的傾向。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一種原有知識與從環境中接受到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生成過程。英語電影教學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融視、聽、說于一體,學習者能夠更加容易地接受,更加主動地建構信息。通過英語電影觀賞,刺激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加上英語影片較強的現實形象性,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建構信息意義。
動機理論。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從事某種行為以達到一定目的的源動力,它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所謂語言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在Gagne(1999)看來,“動機是指人對信息加工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受目標指引的。”預期目標的達到會帶來情感的滿足,由此而進一步激勵新的學習。克拉申認為,影響語言輸入或學習的是情感過濾,即為了習得外語,學習者必須在情感上對外語開放。所謂情感就是指動機、態度等因素。換言之,語言學習是受這些因素的制約的。而willis(1996)則認為,語言學習的動機包括加工所接觸到的語料動機(輸入動機)以及盡可能多地使用目標語的動機(輸出動機),學習者可以從這些語言接觸和使用中受益。從以上的分析看來,無論是Gagne、Krashen,還是Willis,他們都把動機看作是影響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語言學習的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學習者對語言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發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為指向目標。外部動機是指學習者由外部誘因所引發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這時,學習者不是對語言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賈冠杰為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內部動因和力量,它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外語學習動機是人類行為動機之一,它表現為渴望外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動外語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是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電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動態的、變化的、較為形象自然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并在視聽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交談、討論、表演等,為學習者提供帶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的動機和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根據上述理論,使用英語電影可以充分發揮英語語言的輸入功能,創造課堂英語學習的環境和氛圍,這對增加學習者語言輸入量,培養學習者英語學習興趣非常有幫助,使學生養成用英語思考的習慣,同時提高英語聽說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習者的英語綜合素質。
三、二語習得理論是有利的佐證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D.Krashen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二語習得的理論,其核心內容是五個基本假說:習得一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克氏的每個假說都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向前帶了許多步。
1.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二語習得中,輸入一直是眾多研究者關注的問題,語言習得研究者對語言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已形成了共識。從外語學習過程的認知心理看,輸入是外語學習的首要環節。語言輸入是指語言學習者聽到、讀到的語言素材。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強調當學習者能夠理解略微超出其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時,自然語言習得就會產生。他把這種輸入形式叫做“i+1”輸入,i指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而1指適度超出語言者學習水平的輸入。他所指的“輸入的語料是可理英文電影用于高專聽力教學的探索性實驗及其反思的”,即輸入的內容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應當稍高于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i+1”學習者為了聽懂新輸入的語言材料,會求助于以前的知識經驗或利用語境、上下文等進行判斷。通過努力,學習者理解了語言輸入中“難以理解的成分”,從而使語言習得以取得進步。克拉申認為這種輸入可以使學習者提高其語言能力并提供協助理解語言的語境線索。按照輸入假設的觀點,學習者接觸到大量具有實際意義、生動有趣,并要有所關聯的信息。英文電影就是這樣的一種可以提供學習者自然習得語言、生動的方式。
2.Krashen情感過濾假設
在外語學習中,內部因素(學習者個體差異、情感因素等)和外部因素(語言情景、學習任務以及各種環境條件)均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通常在外部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會有不同表現,這使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內部因素對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Krashen認為學習者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阻礙了學習者把可理解的語言成分全部運用在語言交際中,他把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情感過濾”是“無意識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慮而造成的”,即缺乏自信心和焦慮阻礙了學習者形成對語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學習者在交際中不能自如地對語言形式進行排列組合。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理論認為,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外來的輸入不可能完全傳遞到學習者頭腦里的語言習得裝置中,從而變成習得的能力,它受到諸如動機、自信度和焦慮等情感因素的調節。他認為如果學習者學習動機大,自信心很強,態度積極肯定,情緒穩定,那么他們對語言輸入的刺激過濾作用就小,因而獲得的輸入就多。反之,過濾作用就大,獲得的輸入就少。基于這一假設,在學習語言中,應使學習者的情感過濾處于較低的狀態,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欣賞電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狀態下降低情感過濾程度,進而加大語言輸入量。
四、結束語
今天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際交流需要外語人才聽說并行,而且具備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肩負著這樣的使命,高校許多外語教師正逐步嘗試將外文電影融入到外語教學中,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集娛、教、樂于一體的提高外語聽說能力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對電影融入英語教學理論依據的探索和分析,旨在為電影教學提供系統科學的理論支撐,為進一步探討將電影融入外語多門學科教學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