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中小成本電影的成功與失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其實從表面上看,中小成本影片由于資金的原因,從制作團隊的組成到最終影像的沖擊力上沒法跟大片相提并論。但幸運的是感觀上的刺激從來不是電影的全部,更何況中小成本影片在主題和表現手法上有更多的自由度,能給觀眾不同的視聽感受。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這些以“黑馬”身份出現的中小成本影片,我們會發現,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從題材上看,影片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這些內容都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這種選題的方式也幾乎成了中小成本電影成功的共同法寶。中小成本影片的這種從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的方式,應該是由一些現實的原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在3000萬以下投資拍攝的電影因為受到資金的限制,不可能像大片一樣計劃制作宏大場面的情節,開著超級跑車在鬧市追逐的場面是肯定和中小成本影片無緣的,而且聘請當紅影星的費用對于中小成本影片也是不可承擔的重負。所以大部分中小成本影片都會選擇制作表現真實社會生活為題材的電影,電影里主要情節和角色設定多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于我們周圍,在演員的選擇上也多是一些沒有太大名氣的演員。就題材而言,并非只要是關于平民大眾的故事內容就一定會被觀眾接受,像2012上半年上演的《飛越老人院》就是一個好例子,這部電影在影院排期和票房上都遇到困難。是這部影片的題材沒有貼近社會現實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是近年來的社會熱門話題,而且關于老年人題材的電影是國產電影中比較少出現的。在有題材優勢的情況下《飛越老人院》依然沒有能夠吸引足夠的觀眾進行消費,這只能說明題材不是保證票房的惟一法寶。我們可能在創作過程中過多地考慮了拍什么題材,而沒有把精力放在怎么拍。一部電影在創作初期,投資方和制作方都非常關心電影的題材是否對觀眾有足夠的吸引力,是否有市場空間,最后對電影的拍攝方式反而沒有太多的研究,成了導演一個人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導演執著于自己的藝術追求,不愿意向商業要求或者大眾審美需要妥協,將直接導致影片本身受眾面狹窄,即使是表現一個時髦的社會題材,也會由于理解上的困難而導致無法引起觀眾共鳴。
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下,主打類型片和有效營銷漸成決定中小成本商業前景的重要原因。現在中小成本影片,不僅僅是在影片內容上越來越注意影片中商業元素的運用,在使用推廣營銷和增加曝光率上都有加大投入的趨勢。使用這些手段實際上是因為,中國觀眾已經被好萊塢的宣傳包裝提高了胃口,在看電影前主動去了解電影內容的觀眾還是少數,大部分都是跟著宣傳走,被各種各樣的廣告營銷手段所吸引,懷著對某些特定“看點”的興趣而來。這就要求電影制作者不僅需要在內容上動腦筋想辦法,還要考慮到現在觀眾的審美趣味。從電影市場調查中可以得知,現在年輕人是國內電影的主要消費群體,那么我們就知道很多電影的大眾趣味實則是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如果希望制作的電影能夠獲得好的票房,在電影題材的表現形式上,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青年消費群體。而且隨著國內電影娛樂時代的到來,電影制作者就必須有集成流行文化信息和表現手法,把各種商業賣座元素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的能力。只有內容和形式都符合現代觀眾審美趣味的電影,才有可能獲得觀眾的喜愛。
二、大片的困境
其實真正對國產大片有威脅的只有好萊塢分賬片,從網上的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得知,超過9成的觀眾更愿意觀看好萊塢電影,其主要原因除了畫面效果華麗外,還有故事題材比較新穎。和好萊塢比電影制作可能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好萊塢有一套完整的工業制作流程,管理和技術水平上都是世界一流,國產電影想趕上好萊塢的制作水平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事情。關于題材新穎,對于國產電影來說可是一個老問題,似乎大家都不愿意去創造新的題材,希望通過翻拍以前的題材或者拍續集來賺快錢,這一點在國產大片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如果說國產影片的形式和內容非常單一,那一定是指國產大片。現在國產大片基本上都是以年代劇為主,好像當代中國文化里是沒有什么值得表現的內容,又或者中國文化中精粹部分是無法通過現代的表現元素來體現。從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開始到2012年馮小剛導演的最新作品《1942》,我們的電影制作人可以做到不論是武俠片還是災難片,都是以年代劇的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這樣的創作模式極大地影響了電影創作的豐富性,觀眾在看這樣的電影時,可能會被其中的某些大場面所震撼,但觀眾不可能被一個老故事真正從心底震撼。設想如果《變形金剛》是在中國拍,那一定發生在古代。
從這一現象來看中國大片是有類型的,那就是“年代型”。當然從故事情節和影像設計上,歷史又或者虛構的情節可以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讓電影制作者有機會用千上萬的人民幣堆砌出一個夢幻場景,給觀眾提供更高的視覺快感和享受,而且故事情節也可以更加詭異甚至漏洞百出。這種貌似符合商業片創作要求的作法,能夠在一段時間里起到吸引觀眾看大片的效果,滿足投資方對回報的要求,但這種把電影娛樂性發揮到極致的創作方式,即使在如今大眾娛樂時代下,最終也會被審美疲勞。其實,不論投入多少資金,今天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隨著審美疲勞最終都會被觀眾遺棄。這就像戴立忍所說:“我個人覺得電影不是一個民生必需品,民生必需品可能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之后,它可以不斷地復制,但是電影必須不斷地提供新的刺激。”①如果我們的大片創作始終都局限于年代戲,在文化視角上就受到了限制,即使我們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也終有枯竭的一天。這就要求我們的電影創作人員意識到,我們不僅僅有歷史,我們還有各種各樣的民族風情,廣闊豐富的人民生活,都是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對于大片而言除了題材外,資本的控制也是影響創作的主要因素。相對于中小成本影片,資金對于大片創作人員的壓力是巨大的。電影制作的商業化,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電影導演要面對有限的資金和時間的壓力下,協調制作進度和質量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一個“快手”的導演是制片方選擇導演的主要評判因素。一天能拍幾頁劇本,成為衡量一個導演水平高低的量化指標。這樣的創作生態,直接產生許多一條過的拍攝傳說。我們都知道一個合格的鏡頭,需要演員、攝像、錄音等各部門的完美配合,如果想保證一條過,在實際操作中就不能希望導演會打破常規,去嘗試新的創作手法。大量的導演抱著做行活的態度下,使得我們的電影從表現手法和審美風格上,都顯得不夠豐富,更談不上什么表現方法上的突破。在這樣的制作環境下,國產電影雖然度過了幾年的好時光,但實際上在制作能力和影片本身表達方式上都沒有什么實質的進步。許多所謂國產大制作電影不能達到觀眾的期望,當觀眾每次考慮觀看國產電影的時候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實在是不能責備我們的觀眾喜歡看進口大片。
三、大家都愛的喜劇
國產影片里還有一個被資本青睞的種類———喜劇,即使不是喜劇觀眾也多半可以在劇中看到搞笑的情節。我們能夠理解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觀眾對喜劇的需要,但是現在國產喜劇變成對滑稽和嘲諷表現方式的簡單放大版。無限制的夸張,甚至夸張到荒誕的地步,是可以造成一種“無厘頭”的審美趣味,達到狂歡化的喜劇效果。但是這種完全沒有合理性的夸張情節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國產喜劇并不是一直都這樣,20世紀末的國產喜劇電影,大都與大的時代背景和精神面貌有著緊密聯系,從王秉林導演的《二子開店》、夏剛導演的《大撒把》和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等許多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當時的時代特征和人們日常生活面貌。影片的喜劇形態只不過是用來表現社會現實的一種方式,對某些社會現象夸張的嘲諷是有控制的,符合生活的基本邏輯。反觀現在國產喜劇大部分變成了一種完全的鬧劇,里面充滿粗俗的逗樂行為和不知所云的調笑,殊不知喜劇審美也是有許多不同的類型。當大量這種低級喜劇充斥影院的時候,觀眾對喜劇的非議和指責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其實資金青睞喜劇是一種本能的選擇,因為觀眾喜歡看,希望能夠在90分鐘里身心愉快,而且喜劇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投資,卻有可能給投資方帶來巨大的回報。從徐崢導演的《泰囧》創出國產喜劇首日票房新紀錄,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電影喜劇有著巨大的市場,只要劇中情節能緊跟時代文化觀念引發觀眾內心的共鳴,能創造出新的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票房成績。
電影最后還是要觀眾欣賞的,想要從電影中賺錢就需要尊重觀眾的感受,尊重電影的表現規律。中國的電影工業必須抓緊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大好時機,積極學習先進的電影商業運作和制作流程,盡快建立專業高效的工業鏈,提高創作人員的創新能力,制作出更多不同類型的電影滿足觀眾的需要。只有這樣,國產電影才能在與進口大片的競爭中得到發展。(本文作者:張弢單位:暨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