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媒體技術對語文課堂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將感官上的音、像、文、景與教學目標中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有機結合,因而它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之一。小學語文課堂多媒體的運用要著力體現直觀性、趣味性、啟發性、拓展性的特點,同時還要靈活變通,適度適量,方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與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的四項原則
1.直觀性。語文課本里小學生平時不易接觸到的事物或現象,用多媒體加以生動展示或場景還原,可以極大發揮其教學方面的優勢。例如,在分析《爬山虎的腳》一文時,許多城市長大小學生從沒看見過爬山虎的模樣,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就可以出示爬山虎的藤蔓、根須、葉片等,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樣再講爬山虎的特點學生就了然于胸了。這樣的直觀性圖片引發的學生思維訓練,對于小學生來說大有裨益。
2.趣味性。從教育學的維度來看,由于多媒體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各個方面進行多渠道的信息輸入,這樣能夠加強小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他們進入思考活動。比如,《草船借箭》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如果單靠課文的描述和教師的講解來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很勉強,如果教師能夠恰當地運用CAI課件,學生很快就能進入歷史氛圍與學習情境,就能在仔細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突破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這一難點。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使學生情緒處于高度興奮狀態。
3.啟發性。在多媒體的運用當中,教師要努力創設特定情境,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例如,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部分,其語言的高度凝煉性與蘊藉性為讀者留下很多“藝術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讓多媒體啟發小學生的“二度創造”,感受古詩的獨特魅力。又如,在講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詩作中“香爐生煙、飛流直下、銀河灑落”的瀑布奇觀,就應該通過有聲的畫面,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播放廬山瀑布的相關視頻,讓學生親眼看到瀑布從陡峭的峰頂以千軍萬馬之勢飛瀉,如滾滾長河般奔騰,如巨大、耀眼的白練懸掛,使學生從中進入這首詩所表現的煙霧繚繞、奔騰而下、氣勢磅礴的意境。這樣,尤其是對于那些缺乏旅游經歷的學生來說,幫助他們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會李白詩歌的奔放飄逸,浪漫灑脫。
4.拓展性。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由于鼠標代替了板書,這樣課堂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與傳統的語文教學相比,節省了教師的很多時間,但同時需要課堂的“含金量”也更高。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教師可以播放《火柴天堂》的flash音樂,讓學生寫日記、觀后感等,讓學生在扎實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將課文內容延伸到生活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真正做到讓教材“活”起來。
二、小學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的注意事項
多媒體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確有它獨具的優勢,同時它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才能培育出學生積極探索學習的智慧之花。其實,多媒體并非適用于所有教學過程,教學中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做到因生而異、因文而異、因課而異。譬如,閱讀教學就不能以視覺形象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與感悟,就不能以多媒體的演示代替學生自身對文本的接觸與體會,多媒體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但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易于理解,所以小學語文課件的制作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滲透認知教育等知識層面的教育,也要滲透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等素質層面的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等等。倘若將多媒體各種手段全方位大量使用,雖然熱鬧“有趣”,但一方面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另一方面會造成教學手段的喧賓奪主,從而消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目的并不理想。只有將多媒體恰到好處地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才能發揮多媒體以媒生情、以媒傳知的作用,為學生學習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
作者:朱衛東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