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視應用類專業傳播學教學方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傳播學課程在廣播電視編導及播音與主持這兩個影視應用類專業本科班與新聞學本科班,有著不同的授課計劃、內容及方法,對這兩個專業的學生講授傳播學課程要因人制宜,內容素材選取上應該偏向與這兩個專業相關的傳播學案例,兼用傳播學的講述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掌握,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傳播學;實證研究
為響應國家培養多品種應用型人才的號召,高等教育課程及教學改革步伐加快,影視應用類專業的傳播學課程的課時數被大量縮減,因此對于該類課程的講授勢必要采用新的內容及方法,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①
一、以經典案例為基礎,結合影視類專業學生特點,因業制宜
傳播學這門課程作為舶來品,它最初提出和形成在美國,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為美國政治競選宣傳服務,另一方面是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時宣傳服務,而傳播學的經典案例與這兩方面密切相關,這就決定了該類案例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及作用非一般案例所能匹及。比如說,在講“議程設置”這一章節時,必然繞不過1967年麥克斯韋爾•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一起進行的一項關于大眾傳媒各種認知效果的研究與1968年的總統競選,以及對于1972年總統競選的重要研究成果——《美國政治議題的出現:新聞的議程設置功能》的講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議程設置”這一理論的由來及發展過程。尤其在一些重要概念的講解上有著深厚的政治背景,如“個人議程的信息源”問題,其信源主要來自電視網以及報紙報道的競選新聞,并得出結論——新聞媒介對議程設置起了較大的作用,但為了講清這一論證過程,還需要提到“電視上的付費政治廣告”以及“人們之間對于候選人和議題的談論”這兩個環節所起到的作用。為了講透該知識點,不可避免地就要談到美國的政治競選與麥庫姆斯及肖在做“媒介認知”研究的時代背景,只有如此,學生方能深刻理解而不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講“傳播效果”這一章節時,不得不提卡爾•霍夫蘭的“二戰中對美國士兵的說服研究”,不僅因為該研究是有限效果論的奠基性成果,而且是理解“說服研究”時代大背景的重要注腳。尤其是霍夫蘭對于四部影片《戰爭的序幕》、《納粹出擊》、《瓜分與征服》、《不列顛之戰》的分析研究,是說服傳播必講的經典案例,該研究不僅得出“受眾的個體差異導致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改變”這一重要結論,而且從方法上看,電影評估研究在軍隊中的研究采用了“帶控制組的前/后測設計”,為傳播研究建立了新的標準,在《我們為何而戰》的實驗中注重細節控制,也成為后來者學習的典范。由此可見經典案例在整個傳播學教授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光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廣播電視編導與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畢竟不同于新聞學專業學生,他們的專業側重點各不相同,課程講授過程中要做到因業制宜,結合編導與播音專業的不同特點進行講授,例如編導專業學生對鏡頭語言比較敏感,因此本人將霍夫蘭的四部影片分別截取一個小視頻片段,在課堂上放映給學生,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對此種教授方式頗為接受;而播音專業學生對解說詞等文本語言興趣濃厚,為此在截取視頻片段播放的同時,將解說詞文稿摘出來進行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從上課效果來看,學生反饋良好,這其實也從側面印證了受眾個體差異(如個體偏好、興趣、價值觀等)在他們接收信息時選擇性接觸行為的不同。
二、注重內容時新性與影視專業的貼近性,因人制宜
廣播電視編導與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都屬于傳媒藝術類學生,他們與其他專業相比更追求訊息的時新性、及時性,因此對傳播學理論的案例分析不僅需要經典案例,還得及時補充一些當下熱點話題及熱點事件,做到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如在講到把關人理論時,結合當時熱點事件李光耀被去世來反觀媒體從業者報道新聞過程中專業標準的缺失與操作流程的失誤,對該事件的分析不僅可以引出門區的概念,還可以將懷特、巴斯等把關模式研究融入案例中進行講授。如李光耀被死亡之所以搞出這個大烏龍,是由一個冒充新加坡總理公署的網站截圖引起的,鳳凰網、CNN、網易等媒體在沒有核實清楚信源的情況下不負責任地轉載,造成虛假信息擴散,歸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聞采寫過程中為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而放棄了自我約束以及編輯把關不嚴造成的。如此一來,學生對何為把關、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及把關過程等理論要點進行把握,才能更為深刻。但僅僅做到內容的時新性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編導及播音專業學生產生知識點的共鳴,還需要結合他們各自的專業偏好選擇一些貼近其專業特色的案例作為補充,比如說在為編導專業學生授課時,可以從電視節目的角度做解讀,尤其是當下最受學生追捧喜愛的節目,比如說“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如講到“大眾傳播的功能”,可以結合電視節目進行講授,而播音專業學生對各電視臺主持人比較熟悉,切入點可以選擇某個主持人所主持的節目,如在講授“議程設置”這一節時,本人將白巖松主持的“新聞1+1”作為引子,引出“議程設置的基本假設——新聞報道影響人們對每天發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進而對公共輿論產生影響”,接下來對比媒體報道的公共話題與民眾探討的坊間議題得出結論:媒介在有意無意地建構公共討論與關注的話題。
三、充分運用新媒體表現形式,輔助傳播學實證研究方法,因物制宜
社會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傳媒專業的學生對于新媒體的應用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為熱衷與熟絡,如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在傳媒專業學生中已經相當普及,為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播學理論教學,在該課程講授中引入新媒體的技術手段頗為必要。比如說講述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時,本人以微信來闡釋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從微信的基本功能出發,講述其對于人類感覺器官及身體功能的延伸;如其獨有的語音短信、語音通話功能是人體耳朵的延伸,視頻功能是人體眼睛的延伸。除了微信這一媒介工具外,本人還講述了一些新興的媒介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在媒體的應用,全方位提升了受眾的體驗,并放一些視頻片段給學生,以使學生能對“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有個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②與此同時,本人還在課下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建立師生交流平臺,將課堂學習探討延伸到線上,與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并且將課堂上未講授的內容在平臺上共享,供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然而,要想讓學生充分領會傳播學的精髓,僅僅利用新媒體形式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借助一些實證研究方法,如小組討論法、社會調查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來輔助教學。在基本的傳播學理論講述完畢之后,可根據班上人數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各小組自選題目,結合所學傳播學理論知識分析當下的新聞傳播現象。學生在確定好選題后,要經過選擇相關理論、提出假設、問卷設計等環節來驗證其結論。③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還可以訓練學生實證研究的思維。
作者:郭倩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