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案例教學法在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案例教學法,結合統計學原理課程的特點,分析了采用案例教學于統計學原理的作用,最后舉例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統計學原理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統計學原理;教學改革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的參與課堂討論。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國內是1990年以后才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重視雙向交流。在案例教學中,一般在正式開始集中討論前一到兩周,就要把案例材料發給學生。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采用先分組討論,再集中討論的方式,此時的討論是用來擴展和深化學員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師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方案的合理解決上來。在小組和小組集中討論完成之后,教師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總結。這種總結可以是總結規律和經驗,也可以是獲取這種知識和經驗的方式。
二、統計學原理課程的特點
隨著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的統計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廣泛應用,作為統計學專業和財經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統計學原理》成為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夯實數學基礎,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分析、處理統計數據,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統計學原理是統計學基本規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提煉,是各部門統計學(如:工業統計學、農業統計學、商業統計學、人口統計學等)和綜合性統計學(如農村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統計學等)的共同基礎。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同時,統計學原理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力求理論分析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并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科的發展趨勢,加強統計分析、統計推斷和預測決策的內容。要求學生除了課堂聽講之外,應按照要求閱讀一定的課外資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綜合分析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又能夠培養運用統計的基本分析方法去認識和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問題,更好地為經濟管理服務。
三、采用案例教學于統計學原理的作用
結合統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品質。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學中那些不確定性的知識。案例教學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運用同時促使了學生很好地掌握理論,而且大大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另一方面,案例教學也鍛煉了任課教師的各種能力,有助于教師的培養。在整個案例教學中涉及案例搜集、案例討論以及總結提升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對教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案例搜集階段需要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得案例的選擇是精當的。而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有掌握課堂的能力,能引導學生正確的討論方向,還要注意在案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最后總結提升階段更要能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思維延伸。
四、如何在統計學原理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
對于統計學原理課程,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有些內容可能采用講授法效果會更好一些,有些內容可能需要講授法與案例法相結合,有些內容僅使用案例法就會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課程第一章緒論,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統計學的涵義,了解統計學產生與發展,理解統計學對象和特點,采用講授法教學效果會更好,只是在講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使用來形象的描述概念,便于學生理解。而對于第二章統計數據的搜集的教學,可以采用講授、討論與設計簡單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展開,便于學生理解統計調查的各種分類,掌握統計調查的主要組織形式、特點以及適用場合,掌握統計調查方案的設計內容。對于第五章集中趨勢和離中趨勢的度量就比較適合采用講授法與案例法相結合的方式,這個時候的案例選擇僅僅是讓學生從集中趨勢和離中趨勢的相應指標結果中去分析問題,對于問題的處理還處于描述統計的范疇。對于統計推斷方法類的內容使用案例結合相關軟件的方式來處理會特別適合。比如第六章相關與回歸分析,需要學生了解相關與回歸分析的概念、特點,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的區別與聯系,進而掌握相關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回歸模型的擬合方法、對回歸方程擬合精度的測定和評價的方法。對于相關的知識需要學生理解,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案例,讓他們來分析解決問題。特別的,使用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是學生有相關的知識基礎,結合目前教學實際,我們的課時有限,所以我們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具體操作分為下面幾個步驟:
1.基礎知識掌握。課前知識傳遞部分,教師需要準備教學資源,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書籍、電子課件和教案、微視頻教程、相關的專題學習網站等類型的素材。微視頻的制作是資源準備中的核心內容。教師需要將相關知識錄成微視頻,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在此環節需要設置提問答疑功能,便于學生能及時的解決學習中的疑問。
2.分小組討論案例。把班上學生分成小組,以此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教師給學生提供案例,學生可以在課下查找資料,小組討論怎么處理案例中的問題。對于數據的處理自由選擇自身熟悉的統計軟件來分析。
3.課堂案例分析分享。課堂上教師安排每個小組將自己的分析過程和結果分享給大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表達出來,并且從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尋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進行點評。
4.總結提升,撰寫分析報告。通過課堂上的討論,每個小組同學回去整理自己的分析結果,形成研究報告。這個環節一方面讓學生養成完整處理問題的習慣,并系統分析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案例分析具體到第六章相關與回歸分析,我們可以根據類似案例進行:一家保險公司十分關心其總公司營業部加班的程度,決定認真調查一下現狀。經過10周時間,收集了每周加班工作時間的數據和簽發的新保單數目。那么案例分析就可以從畫相關圖,計算相關系數做起,經過相關系數檢驗,分析加班工作時間與簽發的新保單數目之間是否有較強的線性關系,如果相關系數顯著,然后可以做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對回歸方程以及回歸系數做顯著性檢驗。檢驗通過后可以做回歸預測。在教師點評過程中要注意學生中不同意見的分析,數據分析結果的解釋和理解是否明確。進而還可以把問題擴展,如果加班工作時間與簽發的新保單數目之間的相關系數檢驗不顯著,又應該如何處理?
綜上,在案例教學法的具體使用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進而也可以看出在統計學原理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會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對于教師而言,通過共同研討可以實現教學相長;對于學生而言,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使得統計學原理課程知識變得生動具體、直觀易學;對于整個教學效果來說,案例教學法能夠集思廣益,通過共同探討問題調動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問題是不那么容易解決的,一是案例的獲取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經驗,二是要順利的開展案例教學還需要教師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學生具有查找資料、總結分析等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啟富.中國統計學課程建設發展前沿及存在問題[J].統計與決策,2012(3):48-50.
[2]閆春,劉偉.淺談統計學專業《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團[J].科技信息,2010(5).
[3]李潔明,祈新娥.統計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6-406.
[4]龐學升.統計學原理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討[J].科技視界,2014(10):174.
作者:楊林;孟曉然 單位:許昌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