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教學革新舉措與成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改革的措施
1.編寫教材。利用國內外在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課程教學中的先進經驗,結合本校的實際,吸收了臨床科研中常用的統計學方法,組織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編寫了《醫學統計學》教材。
2.增加授課學時數,增加實習學時數。醫學統計學課程的難度大,掌握各種分析方法需要更多的練習時間。將該課程的教學學時數由原來的36學時增加到54學時。
3.建立網絡課程。利用學校較為完善的網絡資源,建立了本課程的網絡課程,學生和老師可以課堂外交流。
4.培養教師。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進行教學方面的系統培訓。
5.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將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例如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將流行病學診斷實驗評價的部分內容調整到卡方檢驗的章節里去講解。
二、改革效果評價
1.教師評價。組織本校教師和其他院校的32名專業教師對改革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
2.學生評價。應用自行設計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效果調查表”,在課程改革前隨機選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2個班共103名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后1周內進行教學效果的調查;在課程改革后隨機選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2個班共114名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后1周內進行教學效果的調查。
調查的項目有學習興趣(共8個問題)、學習效果(共10個問題)、科研能力(共12個問題),并根據回答情況依次評分,問題的答案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標準為5、4、3、2、1分。科研能力調查的12個問題可分為研究設計、研究實施、數據分析、質量控制四個方面。
3.批判性思維測試。使用Watson-Glaser批判性思維測試量表(WGCTA量表)評價學生在推理、假設的認可、演繹、解釋、論述五個方面的能力,該量表分為5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包含16個題目,得分越高者在臨床工作中的科研思維能力就越強[1]。
4.數據分析。采用統計學分析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教學改革前后效果比較采用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1.教師對開展教學改革的評價結果。32名專業教師對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的評價,有25人認為好,有7人認為較好。其他結果見表1。
2.對參與教學改革的學生的調查。在教學改革前后比較,選取不同的學生進行調查,其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科研能力調查得分均有顯著差異,尤其是教改以后科研能力平均得分為49.9,明顯高于教改以前的32.5分,見表2。
3.教學改革促進科研能力分析。由表3可見,通過對教學改革促進科研能力的進一步分析,教改后學生在研究設計、研究實施、數據分析、質量控制四個實驗技能方面的得分均顯著高于教改前的學生,見表3。
4.WGCTA量表測試結果。批判性思維測試量表研究結果顯示,教學改革前后學生在假設、演繹、推理、解釋、評價五個方面的能力均有差異,整表測試得分也是教改后高于教改前。詳細結果見表4。
四、討論
通過教學改革效果的評價,發現本次教學改革在強化課程建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科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都有顯著作用。
1.強化了課程的建設。通過醫學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教學改革經驗,組織教師編寫了與國內外同步的有具有自主特色的教材,改革了原有教學的單一模式,通過課程建設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通過教改評價,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過程、教學質量等方面均得到相關專業老師的肯定。
2.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在此次教學改革中我們不僅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側重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將科研設計的思想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在數據分析完成后重點對結果進行多方面的解釋,也將控制研究質量的思想和方法多角度講解。通過改革使得學生在研究設計、研究實施、數據分析、質量控制四個方面的學習效果均有大幅度提高,彌補了以往教學中只側重知識記憶和數據分析能力的不足。
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學會通過了高等醫學教育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將批判性思維和研究是確定為一個重要領域[2]。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從事研究工作,探求未知的必備能力[3]。而現有的高等醫學教育在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相對薄弱。我們將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滲透到日常的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假設、演繹、推理、解釋、評價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