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有企業財務收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的作用。因此,在國有企業財務收支的審計基礎上,對經濟責任的審計就成了重中之重。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夠維護財經紀律和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廉政建設,完善干部監督機制,促進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發揮強大的監督職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進程。在當今形勢下,國有企業財務收支與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結合有其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
一、密切聯系,互為促進
國有企業財務審計(以下簡稱“財務審計”)立足單位進行監督,是對“事”的監督,而經濟責任審計依據政府指令,通過對“事”的監督,落實到對“人”的監督。把對“事”的監督和對“人”的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其監督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力度更大。
(一)財務審計是經濟責任審計的基礎。審計監督的基本形式是財務審計;其他審計類型都在此基礎上拓展或延續,經濟責任審計是對干部所在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來評價和鑒證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取得真實可靠的數據,掌握全面情況。從而正確界定、評價領導人的經濟責任。
(二)經濟責任是財務審計的人格化。財務審計的客體主要是國有企業單位,而經濟責任審計的客體主要是單位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不同于財務審計“對事不對人”的審計方式,既要審事,又要評價人;既要審查單位存在的問題,又要審查個人隨意決策和個人重大經濟問題,既要查清經濟管理和經濟核算中的問題,又要將造成問題的責任個體化、人格化,以確實責任的承擔者。
(三)經濟責任審計又是財務審計的深化。它著眼于摸清家底,揭露隱患,促進發展不僅要審查財政財務收支是否真實,而且要審查有無違反決策程序隨意造成重大損失的問題,個人有無重大經濟問題。
通過審計摸清企業家底,幫助企業查找經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國有資產損失浪費的漏洞,促進被審計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對帶有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促進完善機制、健全制度,是國有企業財務收支與經濟責任審計結合的途徑之一。
二、堅持原則,完善措施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說到底,是為了服務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大局的工作,是為減輕企業包袱,增強企業活力,避免企業損失與浪費,同時對企業領導人做出正確評價,為黨委、政府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在審計工作中,應牢牢把握“積極穩妥,量力而行,提高質量,防范風險”十六字原則上,完善措施與方法,才會做到財務收支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的有效結合。
(一)加強領導。人大、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審計等部門應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支持,審計人員應遵守職業道德,做到依法不依權,理智不沖動,并要穩健、客觀、公正、公平。
(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從審計項目、審計范圍和內容的安排以及審計實施的全過程,都應如此,如重點選取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情況,選擇重點區域,選擇與被審計責任人的經濟責任關聯重大事項進行審計,提高審計效率。
(三)規范程序,科學利用和配置資源,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發揮最大效益。審計是應遵循一整套規則,程序要合法,操作要規范,從計劃管理、審計范圍、審計方法、審計程序、審計評價及審計結果、文書格式的做法中總結出好經驗,確立規范的形式和借用其他兄弟單位的優秀經驗。
(四)公正評價,體現嚴肅性。審計報告是工作的結晶,審計評價是審計報告的核心,把評價領導干部本人履行經濟責任能力的高低作為審計的最終結果,把所在地區、部門財政財務收支完成情況、資產狀況、債權債務變化情況和重大經濟決策效益性作為反映領導干部在組織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決策能力和執政水平高低的依據。審計評價是堅持唯物論的辯證法,一分為二以事評人,就事論事,不因人而異。評價用語要恰如其分不過于偏激,不含糊其辭,防止好人主義,既要肯定成績又要指出不足,并且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意見,審計結論要經得起檢驗。
堅持原則,完善各項措施,科學公正地進行審計工作是進行國有企業財務收支與經濟責任審計有效結合的前提,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審計的重要作用,客觀地反映事實。
三、規范操作,提高質量
規范國有企業審計工作操作,對于防范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十分必要,從目前情況看,規范國有企業財務收支與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對其有效結合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一)規范審計內容。包括對與企業財務收支經濟活動有關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進行測試評估,從而對企業管理狀況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并初步確定應重點關注的審計領域。企業會計資料真實性審計,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一是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整性問題;二是盈虧真實性問題;三是關注企業的資產存量的真實性、資產增減變動的合規性和資產結構的合理,重點是關注企業是否存在較大金額的損失、浪費、流失等問題。另外,還包括企業經濟效益狀況審計,對企業的有關績效指標進行必要的核實,以及對企業重大經濟決策的審計。
(二)規范審計方法。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常用方法在經濟責任審計中也經常被采用,但經濟責任審計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從分析審查財務報表入手,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全面分析,確定“真實性”審計的重點。二是從測評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做出評估。三是進點前走訪干部管理監督等有關部門。進點后對有關人員進行訪談,此外,對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抽樣也應有一定要求,抽查對象應有代表性。
(三)規范審計評價。通過審計應對以下事項做出評價。一對企業的會計處理遵守相關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情況,以及相關會計信息與實際的財務收支狀況和業務經營活動成果的符合程度做出真實性評價。二對企業的財務收支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程度做出合法性評價。三對企業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和效果的實現程序進行效益性評價。在對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評價的基礎上,以審計結果為依據,分清產生問題的主客觀原因,前任責任和現任責任。通過審計,客觀評價領導干部的工作業績;劃分領導干部對單位財務收支、重大經濟決策以及領導干部應承擔的“直接責任”或“主管責任”。對主管責任,應進一步劃分出“直接領導責任”、“重要領導責任”或“一般領導責任”。力求在審計內容范圍內,對被審計對象做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四)規范審計文書。國有企業審計文書的主送和抄送對象層次較高,審計文書體現著審計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因此,從審計通知書到審計結果報告均應有體現企業審計特點的統一文書規范。只有規范化的操作,才能提高審計質量,提高國有企業財務收支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力度,反之混亂的操作,只能造成資源的浪費,對“事”的審計和對“人”的審計也不會集中起來。
四、協調組織,利用資源
要使國有企業財務與經濟責任審計緊密結合,發揮潛能,加強組織協調,重視利用內部審計資源也是一重要途徑。為此,審計機關應重視利用企業內部審計成果,應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參與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指導,包括其參加的業務培訓和探討,在調動內部審計力量參與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時,要堅持“確保質量,防范風險”原則,由審計機關切實把好審計質量關,這樣,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共同參與,將有效擴大審計覆蓋面,推動審計工作的開展,為審計工作的相互結合提供便捷的途徑。
綜上所述。把國有企業財務收支與經濟責任審計有效地結合起來,能夠大大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發揮其在國民生產中的作用。而反過來又能推進審計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合作化,以及成效化。但我們也應看到,制約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不利因素仍有許多,審計工作的操作規范仍需改進。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