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下化學學習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過程性評價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強調收集并保存學生技術、合作學習狀況的關鍵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呈現和分析形成對學生化學素養、合作精神等的認識,對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給予激勵或提出改進建議,而不是通過技術手段通過測試簡單地給學生一個學業等級或分數的結論。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體現過程性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合作學習檔案袋的記錄、表現性評價以及訪談等。如中學化學合作學習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活動報告含班級編號、教師、組長姓名、學習內容、學習地點、參與人員、活動目錄、活動過程(內容、方法、步驟、結果等)、活動后記(收獲、感想、經驗、教訓等)、教師評語、評定等級等內容。
(二)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教學過程中實施的用于檢測學生學習進展的評價。形成性評價一般用于檢查學生對某一特定的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形成性評價與傳統教學中的小測驗和單元檢測非常相似,但是更加側重于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中檢測本單元教學的所有學習結果。形成性評價注重考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以便調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三)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在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教學活動結束以后進行的成就評價,總結性評價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定學生最終的學習成績。一般地,總結性評價要求檢測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的程度。
二、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評價實施方法
實驗對象是對武漢市長虹中學與武漢四十九中高中二年級六個普通理科班(根據中考時成績、高一文理分科化學成績情況選定),從中確定三個班為試驗班,另三個班為對比班,在確定他們基礎大致相同,智力相當的情況下進行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試驗與研究,實施研究方法如下:
(一)熟知理論:進一步學習新課程的相關理論,尤其是學習比較《高中化學教學大綱》和《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學生評價特點和理念。
(二)問卷調查:實施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活動,針對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有關問題,歸類整理成相應的問卷,在一定范圍的學生、家長、教師群體中問卷調查,了解、分析和研究各方面對過去學生評價方式的意見,對新的學生評價方式的期望,以及對嘗試探究中的學生評價方式的看法。
(三)評價監控: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記錄分析。依據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方案或課題研究評析情況,對學習方案及課題的情況進行評析。在“教師評價”這一欄中還應當對學生的進步多加肯定,鼓勵學生不斷努力等等。在形成性評價中,每個學生可能獲得多個項目的等級評價,進行綜合評定時,各種評價項目會由不同評價主體給出多個評價等級,其中出現最多的等級,就是學生的過程性評價等級。如果相鄰等級出現次數相同,本著鼓勵的原則,優先取較高的等級,如果不相鄰的等級出現次數相同,可取中間等級。
(四)終結性測驗:終結性測驗評價是指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結束后,以水平測試的要求為主,采用的紙筆考試形式。在我國現行的高考體制下,這將依然是最為重要的評價方式。我們建議及格率控制在90%~95%,優秀率約為20%~25%,總體難度控制在0.7~0.8,易、中、難題的比例約為7:2:1。對必修模塊而言,應采取閉卷考試形式,而對選修模塊則可以使用閉卷考試和開卷考查相結合的形式。
(五)其他能力自評: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結束后,學生的表達能力、實驗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自評,并確立相應等次。
(六)數據分析:根據兩校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試驗班級與對照班級取得數據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課程標準》中指出:“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化學課程需要以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既要評價學生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評價還應當積極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最終促進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評價更客觀、更科學。
作者:余勇軍單位:武漢市長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