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語言向左走向右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因特網的迅速普及、以網絡為媒體的人際交往的發展,網絡語言(Cyber-language)應運而生,并對我國的現代漢語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何使用和規范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本文對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及特征進行分析,對如何規范網絡語言提出了相應意見。
【關鍵詞】網絡語言特點規范
自從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至今,中國互聯網事業蓬勃發展,并快速應用普及。網絡這種新的傳播媒介憑借其傳播形式的特殊性,使中國的現代語言在網絡中逐漸發生變異,形成了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網絡語言,迅速席卷網絡,并且伸到現實社會中:“恐龍”、“醬紫”等詞匯逐漸走進學生的作文;“粉絲”、“PK”等詞匯開始見諸報端;就連向來最嚴肅最正統的教科書,都被改編成“Q版語文”而占據暢銷書榜首。由此可見,網絡語言正在沖擊著中華民族的現代漢語體系。臺灣作家白先勇在總結現代漢語的命運時說:“‘百年中文,內憂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語言沖擊,漢語被嚴重地‘歐化’,其二是受到網絡等大眾文化及現代傳媒的沖擊、滲透與同化。”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規范網絡語言已經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網絡語言是網民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交流和信息處理時所使用的語言符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網絡在人際交往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比例,因此,網絡語言成為網絡社會人際交往的語言載體。2001年6月,我國第一部專門收集網絡詞匯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出版發行,這表明網絡語言已經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一、網絡語言的類型
語言是人類社會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從古至今,語言的變化發展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促使了新的交際方式的產生,即以計算機接入互聯網為媒介,通過鍵盤輸入、屏幕顯示文字而實現的人際交流的方式。由于在網民的網絡交際中,信息的傳達是首要目的,因此語言是否符合規則退而求其次,因此網民在網絡語境中逐漸形成了一種便捷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態——網絡語言由此產生。具體來說,網絡語言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數字型
網民們將日常生活中的數字進行排列組合,形成數字型網絡語言。數字型網絡語言大體分三種:(1)數字與漢語諧音,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5131420”表示“我一生一世愛你”;“4242”表示“是啊是啊”。(2)數字與外語音譯。如“88”表示bye-bye;“3166”表示“撒優那拉”(日語再見)的意思。(3)數字自身內涵,即數字的組合表示某種意義。如“286”表示“腦子笨”;“11”表示“單身”等等。這些數字化語言看似簡單,但意思豐富,效果出人意料。
(二)字母型
用英語字母代表漢語的意思[本文由網站公文大全收集整理],形成字母型網絡語言。具體形式分三種:(1)用漢字聲母代替原來的漢字,如“GX”表示“恭喜”;“PF”表示“佩服”;“XDJM”表示“兄弟姐妹”。(2)英文縮寫,如“OMG”是“OhMyGod”;“BTW”是“bytheway”的意思[本文由網站公文大全收集整理];“VG”代表“Verygood”。(3)諧音縮寫:如“CU”表示“Seeyou”;“3X”表示“thanks”;“HAU”表示“Howareyou”等等。字母型網絡語言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的簡潔易懂,便于交際的優勢。
(三)符號型
網絡中雙方只能以語言符號進行交流,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和動作,因此網民創造出具有感情色彩的符號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比如“:-)”表示微笑;“TT”表示流淚;“^_^”表示心情高興;“=”表示“等”……這些豐富的符號形象、生動,彌補了網絡交際的不足,增強了網絡交流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四)創新型
網民們在網絡中不斷的發明創造出一些創新型的網絡語言,這類語言生動活潑,充滿趣味,可分為四類:(1)舊詞新義,即把漢語中的普通詞匯在網絡語境下賦予新的意義。如“壇子”表示“論壇”;“樓上”、“樓下”在網絡論壇中帖子的上、下部分;“青蛙”指長得不帥的男孩。(2)漢語音譯詞,主要來源于拼音輸入法產生的同音字詞。如“大蝦”指大俠,即高手的意思;用“野豬”表示“業主”;“油墨”指幽默;“雞凍”是“激動”的意思等等。(3)外語音譯詞,網民在音譯選取生動有趣的漢字形成了獨特的網絡語言,如把E-mail譯作“伊妹兒”,“Iloveyou”譯成“愛老虎油”;“Homepage”稱作“烘培雞”。(4)新造詞匯,網民根據漢語詞匯中的字義或者字形引申出來的具有新意的網絡詞語。比如“呼呼”指睡覺;“菜鳥”指水平不高的新手;“走召弓雖”表示“超強”,最近流行的“囧”字,也屬于這一類。
二、網絡語言的特征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形式,出現了一些與現代漢語表達迥異的形式,形成其獨特的語言特征。
(一)形式多樣
網民在網絡交流中,為了提高語言的輸入速度,對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重新加工創作,使得網絡語言活潑、形象、生動,產生了形式多樣的網絡語言。打開網絡論壇的頁面,看到的是漢字、數字、符號、字母等各種符號形式雜糅使用,而且越是形象生動的語言、越是言簡意豐的語言符號使用頻率越高,如“頂”、“雷”、“GG”、“88”、“:)”、“:(”等。這種形式多樣的網絡語言可以增強文字傳達的信息內容,并且直觀、幽默地表明使用者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當然,最大益處是能夠適應網絡交流的時效性要求,輸入簡便快速,能用最少的時間來表達最為豐富的信息,充分挖掘和利用符號來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
(二)形態另類
網絡傳播的時效性要求網民在交流時信息輸入必須快速完成,因此網民在長期使用網絡過程中創造出了縮寫的形式,一切從簡、言約意豐成為網絡語言發展的原則,因此短促代替了冗長,用縮寫代替了原詞,這就造成了網絡語言的形態另類,打開任何一個網絡論壇,看到的都是另類的語言符號,如“囧”、“槑”、“O.O”等,有人戲稱網絡語言是“火星文”。另外,由于漢語中同音、諧音詞的大量存在,加之網友多使用的拼音輸入法,重碼率高,因此在文字輸入中難免會出現錯字別字,只要能讀懂理解就不予糾正,于是產生了“雞凍”(激動)、“油菜”(有才)等網絡語言。這種另類的書寫對現代漢語構成了沖擊,但由于其已經被廣大網民所認可和接受,所以一直在網絡中流行著。
(三)文字口語化
漢語是由音、形、義三要素構成的符號系統,書面語言大多以形、義為主語音為輔,網絡語言雖然是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的語言符號,但并不屬于書面語,因為在網絡交流中,有時僅根據文字的形義無法正確理解文本內容,往往必須借助語音的協助才能理解其意義,以讀的方式才能明白語言符號所要傳達的內容,比如“斑竹”(版主)、“醬紫”(這樣子)“7456”(氣死我了)、“3Q”(Thankyou)……這些詞語在使用過程中逐漸得到網民的認可,被廣泛流傳,進而形成了網絡語言的口語化特點。另外網絡傳播的特點也決定了網絡語言的口語化特征,論壇中發帖討論的語境其實與人在現實中談話辯論的語境極為相似,因此在網絡中,我們幾乎看不到邏輯嚴謹、句式整齊的語言。
三、網絡語言的規范
網絡語言的發展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和表現形態,但是也對傳統的現代漢語產生了沖擊。網絡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有許多需要規范的地方。對于語言的變異,一概吸收或一概拒絕都是不妥的。正確的做法是加以區分:對有利于語言發展的積極的變異,要加以吸收;對不利于語言發展的消極的變異,要加以摒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語言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網絡語言有其產生環境的特殊性,它是基于網絡的獨特的語言類型,有自身的游戲規則和發展規律,現在出現的某些不協調現象是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應該會朝著更良性更規范的方向發展。一位語言專家認為,人們應當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網絡語言。所以我們要充分重視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沖擊,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漢語在網絡空間的生存和健康發展。
首先,制定相應法律法規規范語言。對于網絡言語的濫用情況,有關部門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引導網民,宣傳規范使用語言的必要性,必要時可以制定相應法規,強制規范地使用語言。2006年3月1日,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言。這是國內首次將規范網絡語言行為寫入地方性法規草案,意味著“青蛙”、“恐龍”、“PK”這些詞匯徹底與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書、新聞報道“絕緣”。
其次,建設網絡文化加強網絡語言自律。網絡傳播中的時效性、匿名性等特點使網絡語言日新月異的同時,也容易失范。這就需要在網絡語言的規范中強化政府的作用,比如建立強勢的、規范化的語言網站,強化網民的網絡語言規范意識;同時及時掌握網絡語言的發展動向,對網絡語言加以引導,從而加強網絡語言的自律,使網民自覺遵守網絡語言的使用規范。
再次,實時監控管理凈化網絡語言環境。針對網絡語言中的不健康信息,網絡的監管人員在技術上應嚴格執行“把關人”角色。例如在網站的論壇中設計網絡語言監控軟件來過濾不規范詞語。這種技術過濾,可以實時發現網絡語言中的錯誤、低俗的詞語,并及時清理刪除,避免其在網絡上繼續傳播造成不良影響。通過監控手段,可以有效的凈化網絡信息傳播環境,有利于網絡語言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最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正確使用網絡語言。
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在上網人群中,“學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學生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網絡語言與規范的現代漢語的比較,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相對規范的網絡語言。避免讓網絡語言影響到學生對傳統現代漢語的學習與掌握。
總之我們應當以積極、寬容的態度對待網絡語言,通過切實可能的途徑促使這種新興的網絡時代的語言形式,能夠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明揚.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15.
[2]姚玉成.語言發展不能拒絕網絡[J].中國婦女報,2000,24(3).
[3]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