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電子政務轉型發展的總體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信息化特別是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也加快了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滲透融合,其支撐性、帶動性、引領性功能和作用進一步凸顯。然而,電子政務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互補還不夠,例如電子政務對實現新時期改善社會管理創新的保障能力還不足,對改善公共服務便捷有效供給的支撐水平還不高,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促進作用還不強。今后,必須堅持把優化頂層設計和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緊密結合,處理好電子政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支撐和助推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和城鎮化,實現信息化和城鎮化互促共進、協調發展。為充分發揮信息化對協同推進“新四化”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必須著力推進新時期電子政務發展模式轉變,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此筆者提出如下一些芻議。
國際國內的實踐經驗已經表明,電子政務質量和水平是影響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深化應用,對促進形成更加優化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格局、促進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進一步深化電子政務建設應用,將有利于引導中國各級政務部門從本地本部門實際出發,統籌謀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功能定位,通過應用下一代信息技術及其網絡空間設施優化政務部門合理分工和協作,培育和發展特色突出、互聯互通的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全面增強和改善發展環境,合理規劃承載能力,有效提升新時期社會創新與綜合管理水平。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推進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細化、網絡化方向轉變,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合理流動和土地、淡水、能源等要素的有效配置,緩解城鎮化過程中的資源環境矛盾。提高政府在經濟調節、產業布局、資源配置、商貿流通、城鄉對接、生態環境、建筑工程、防災應急等領域的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特別是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電子政務建設有利于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圍繞城鎮人口管理、促進就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保障住房、社會保障、社會誠信、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需求,大力提高民生服務和社會管理的信息技術支撐能力,將有利于強化政務信息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各級政府便民、惠民、利民的信息化服務水平;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城鎮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廣覆蓋的網絡化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改善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依法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意識和基本能力。
新時期推進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導向,全面增強電子政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引領能力和保障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城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努力開創新時期電子政務建設有效促進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新局面,不斷提升電子政務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一)基本原則
當前,宜進一步明確堅持需求導向、提高信息能力、注重頂層設計、發揮市場機制等基本原則。
⒈堅持需求導向,因地制宜堅持建設目標的確定、建設內容的選擇和建設項目的取舍必須是以信息化建設能否有助于解決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為出發點,依據中國不同領域和地區的特點與基礎條件、發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突出重點,聚焦重大問題的解決。要圍繞諸如城市運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礎性、創新示范性、業務協同性項目,強化階段目標和建設進度,加快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更加注重提高各類電子政務建設資金投入的績效,精打細算、過好緊日子,增強電子政務發展和產業應用的內生動力。
⒉切實提高電子政務發展中的信息能力通過信息化建設所形成的信息支撐與服務,切實有助于提升本地區信息惠民服務能力與社會公平普惠水平,提升本地區監測和規范經濟社會運行秩序與公共安全的應急處理能力;應依據不同地區的基礎和實際需要,深刻把握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不斷孕育新突破、信息化應用不斷催生新業態的大趨勢,針對重大薄弱環節,合理適度地推進信息化基礎能力的整合與匯聚,堅持統籌規劃、規范管理、分步推進、分段發展、滾動實施。
⒊堅持注重頂層設計和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相結合按照相對完整協同的信息體系,圍繞逐步較完善地支撐各領域與各地社會經濟科學發展與為民服務等核心功能,結合領域、部門和地區職能、功能布局、總體規劃與發展戰略,面向解決重大問題,構建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系統化工程;推進中應著力推動資源整合和理念、機制、模式等集成創新,突出信息資源共享,大力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和電子政務協同應用,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整合和利用地區的各類信息資源為核心,充分利用現有公共通信和網絡基礎設施開展應用,推進實體技術設施和信息設施的整合共享與創新發展,大力支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公眾生活改善,積極探索新模式,培育新業態,促進電子政務跨領域、跨部門和跨地區協調發展。
⒋堅持政府引導,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要強化政策法規、規范標準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技術應用推廣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在城鎮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全社會廣泛參與信息化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和合力。
⒌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科學化管理要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改善電子政務管理模式,實現創新社會管理,不斷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使廣大市民、企業切實感受到信息化和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實惠和便捷。
(二)新時期電子政務發展的總體目標
通過落實上述總體思路,逐步實現新時期電子政務發展的總體目標。
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動政務信息化,建成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的智能政務體系。基本滿足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民生領域對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日益增長的需求,基本實現社保一卡基本普及和功能全覆蓋,政府便民、利民、為民、惠民的基本能力明顯增強。
⒉支撐社會管理的精細化能力明顯增強基礎信息在政務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的信息資源共享能力和業務協同水平不斷提升,政務信息與網絡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各級政府充分應用政務微博等新型信息平臺,政府決策的公眾參與度明顯提高,城市決策系統的科學化程度顯著增強。
⒊城鄉區域間的“數字鴻溝”逐步縮小適應信息化和城鎮化同步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覆蓋城鄉、協同聯動的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三、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工作重點
要把工作的重點進一步轉移到通過擴展多樣化、廣覆蓋的信息技術應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應用的網絡效應和低成本運營的優勢,增強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務部門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
(一)大力促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以惠及全體城鎮居民和農村轉移人口為出發點,實現個人社會保障一卡通,重點滿足所有就業人口和機構社保費用繳納、支付的電子化,個人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的跨區域劃轉,保障性住房的全國聯網及查詢等需求;優先建立大城市群跨區域的個人就業及其社保信息統一收集、儲存、災備及查詢平臺。
(二)加快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普惠化
以各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醫療機構為核心,逐步建立個人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在有效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實現城鄉患者自由雙向轉診和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在不同區域、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調閱。大力發展醫療保健服務,以特大城市為中心,整合周邊區域各類醫療衛生信息并統一建設數據處理及信息交換平臺,加快發展名院名醫預約診療和線上醫療咨詢、自我健康管理等信息服務業。
(三)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化
根據優化布局、中西部區域同等優先的原則,選擇若干大中型城市集中建設能夠聚集、輻射、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系統和網絡教育平臺,打造城鄉統一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廣遠程教育、在線培訓輔導、電子圖書館和學歷學位在線查詢等信息化應用,加快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四)支撐城鎮就業服務多元化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設,為農村轉移人口開展勞動就業的公共信息服務,推動就業信息在城市群內聯網;提供就業政策法規咨詢、信息、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就業失業登記等綜合服務,努力創造平等就業機會;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平臺。
(五)促進社區服務便捷化
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以服務需求為導向的社區服務模式,建立社區信息服務站和公共服務平臺,整合計生、勞保、民政、城管、工商、稅務等公共信息資源,通過網上大廳、自助終端、手機短信、熱線電話等多種渠道,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
(六)全面提高和創新社會綜合治理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點,大力推動電子政務向基層延伸,深化信息技術和服務在人口管理、社區管理、資源能源、交通管理等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全面提升城鎮的管理效能和精細化水平。例如,應通過電子政務發展進一步促進人口管理精細化,面向流動人口多的大中型城市,在城市社區劃分網格,部署感知終端,推行網格化管理的社會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動人口數據庫,促進人口信息的采集更新、數據的整合與共享,準確掌握人口與居住房屋、就業等相關信息,加強人口的屬地化管理;動態感知重點公共場所等區域的人群活動信息,通過數據挖掘等手段,準確掌握人口區域分布、結構變化和流動趨勢等宏觀情況,支撐人口的動態安全管理和宏觀決策。
四、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電子政務科學發展的良好環境
針對電子政務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制約因素,必須不斷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進一步強化統籌協調機制
充分發揮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和相關綜合管理部門的重要作用,加強和完善新時期電子政務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全局性戰略問題和重大工程建設。根據發展的客觀需要,科學規劃項目建設,統籌部署應用系統,切實打破部門壁壘和地區封鎖,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對不涉及個人隱私、企業機密、國家機密等方面的信息資源實現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享,建立健全信息資源共享機制。
(二)創新電子政務建設投融資機制
設立電子政務發展專項基金,通過政府直接投入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創新電子政務建設和運行維護的財政預算投入機制,加大對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協同型、創新型項目的支持力度,落實重點項目建設和運維資金保障,吸引集聚民間資本參與電子政務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投入電子政務工程建設和提供第三方運維管理服務。
(三)健全信息與網絡安全保障機制
健全風險評估和等級保護測評機制,完善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應急預案及信息安全責任制。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和核心信息資源的安全保護機制,確保集約化建設的電子政務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安全可靠運行,建立政務信息獲取、傳輸、使用、運營的安全評價機制。選擇有代表性的領域、部門和地區開展信息化提升城鎮管理能力建設的試點工作。以解決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突出問題為著力點,開展城市綜合管理智能化試點;以解決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社會保障和安居工程等核心問題為著力點,開展城市綜合服務能力試點;以提升信息基礎設施、重點系統和信息資源集約化建設與服務水平為著力點,開展共建共享試點。(本文作者:寧家駿單位: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