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針對我校《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CDIO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性教學改革。通過篩選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手段、改變教學方法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
模擬電子技術;CDIO教育理念;教學創新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是由MIT和瑞典幾所大學,創立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以產品、過程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全生命周期為背景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方式學習,獲取工程能力。融入CDIO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模式和學習環境,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接近工程實際的學習經驗,加強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的結合。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根據我校畢業生回饋的信息,結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從實用性和工程性角度出發,新的教學內容重點強調電子器件的外部特性,淡化器件內部工作原理,并結合實際實際工程項目來講授知識點,實現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給學生向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學習的轉變。經過改革,最終確定的教學內容為四部分,它們是:以直流穩壓電源的設計項目講解半導體二極管器件特性、相關的整流電路、濾波電路和穩壓電路;以簡單實用的功率放大電路項目講解三極管特性、三種基本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功率放大電路,并簡單介紹多級放大電路的分析方法;以信號運算和處理電路的設計項目來講解差分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電路、基本運算電路、放大電路中的反饋這些知識點;以波形發生器和信號轉換電路的設計來講解電壓比較器和震蕩電路。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了改變過去學生被動學習局面,需要教師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靈活的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來。上課時,教師可以拿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來講解有關的模電知識,以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也可自己做個簡單實用的功放,在課堂上演示,結合實物講解電路元件、電路組成、工作點設置、工作原理,學生會覺得的所學這些理論確實實用,學習興趣會一下子高漲起來。重要的是,結合實物講解相關理論內容完畢,一定要實時提出工程項目來引導學生思考、研討、設計、仿真,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意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精神。這樣通過實物講解、項目激勵,挑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完成了我校模擬電子技術以學生動手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方式轉變。
四、教學手段的更新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手段,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的各自優勢。對于典型電路的分析方法、典型的應用電路盡量采用板書教學,以發揮教師個性化教學,給學生留出思考和做筆記的時間,并輔以課件動態演示,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對于結構復雜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特性及應用,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電路清晰、扼要地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而且,為了把CDIO教育理念更好地貫穿到教學中來,課堂上還引入了Multisim仿真軟件。這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一邊結合實物講解理論內容,一邊引導學生學會使用軟件來仿真電路,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隨機就學了該軟件來輔助項目設計,不必要專門抽出課時講解,還為提出的工程項目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以驗證學生設計項目的正確性。另外,利用我校建精品課程的機會,系里還建立了資源豐富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網站,不僅包含了授課課件、教學視頻錄像等內容,還有例題精解、聯系思考、項目開發包、試題庫,為學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使課內教學和課外輔導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
五、考核改革
結合教學創新,把考核與平時作業和項目設計掛鉤。以往習題都是就地取材,布置教材章節后面的習題,學生反饋當時也會做,但一做實物還是傻眼,總覺得不知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程中來。經過改革,我們結合項目設計來布置相關習題。例如,通過直流穩壓電源項目要求,布置關于二極管單相導電特性和穩壓特性的試題,整流電路中二極管型號的選擇,濾波電容的容量計算等。這樣不但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課程內容,把理論應用于實際工程,還體驗到了設計的成就感,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期末試卷從網站的試題庫抽取,實現教考分離,試題內容盡可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避免了學生臨時抱佛腳,而是持之以恒地以項目促學習,以學習做項目。經過改革,《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考核分期末試卷、項目設計實物、平時作業、和實驗和考勤五部分組成,它們分別占60%、25%、5%、5%和5%。項目設計采取分組合作設計,一學期下來,其成績是整個學期要求的所有項目的平均成績,這就促使學生平時設計、調試項目,把考核重心放在實踐上來(歷時一個學期,時間較長,要求老師嚴格把關)。
參考文獻:
[1]顧佩華,包能勝,康全禮等.CDIO在中國(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
[3]王鵬.對教考分離考試制度的認識與思考[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作者:孫少杰 裴玖玲 單位: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