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設計專業校本教程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學校、教師、當地教育機構、社會、家庭等的支持,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在闡釋新疆藝術設計專業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方法之前,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是作為開發前提條件出現的。
好1.加強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重視教育與文化、社會的關聯新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開發校本課程,首先會面臨文化選擇的問題。例如,在眾多的民族美術資源中哪些是有價值的?選擇該資源的標準是什么?民族美術資源與當下的藝術現象、藝術史論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該如何保持平衡?選擇的民族美術資源該怎樣轉化、呈現?這需要教師自身有清醒的認識,才能定位精準。此外,教師要加強教育與社會關系的研究,培養學生跨文化的適應能力,消除對他民族及其文化藝術上的偏見,引導學生以他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民族文化的藝術特征。
2.教研帶動科研,產學研結合教研帶動科研的核心是以“問題”帶動教學、以“問題”承繼文化、以“問題”闡釋責任,這有助于實現從知識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跨越,有助于促進學生文化自覺的實現。同時,加強校企合作、院校之間的合作,既可引進企業的技術支持,也可補充教職人員的技術隊伍,并讓學生的設計創意直面社會,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選擇有一定規模的手工藝企業建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發揮地方產業和傳統手工藝的特色,產出既有學術價值又有經濟效益的成果。
3.民漢合班,評價標準多元化新疆地區的大部分院校,由于民漢語言文字認知、溝通等原因,往往施行民漢學生分班教育,但筆者認為民漢學生的審美和思維方式各有千秋,異文化碰撞能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民漢合班易生成雙向文化能力。民族文化之間并非互不相容,學習中并非一民族文化取代另一民族文化,也并非兩種民族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是兼容并蓄、揚長避短,實現思維的拓展、品位的提高、性情的滋養及人格的擢升。[2]民漢合班的方式能在潛移默化中導入民族文化,加深、拓寬學生對異民族文化的認識,同時通過移情作用對本民族文化產生更深的理解。此外,在同一課程的前提下,民漢學生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會刻板、單一,甚至有失公允。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對事物的理解和詮釋方式也有很大差異。
二、以裝飾設計課程為例,試述新疆藝術設計專業開發校本課程的具體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筆者認為,新疆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開發校本課程需要立足于區域內的各民族美術資源,將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作為與學生知識文化背景、專業課程設置、社會環境需求對接的途徑。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以裝飾設計課程為例,從課程設計與實踐過程兩方面闡述新疆藝術設計專業開發校本課程的具體方法。新疆是一個有多種宗教信仰、多民族的地區,民族民間工藝以原始、樸素的方式從生活中誕生,又在實踐中完善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目前,新疆民族工藝可知的類別主要有:樂器、木器、陶器、地毯、帕拉孜、毛氈、絲織品、印花布、縫紉、刺繡、帽子、銅器、鐵器、小刀、金銀首飾、建筑裝飾、家具、農民畫、農業用具等。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中,嘗試將新疆民間工藝引入裝飾設計課程,試圖對該課程在本土重新定位和調整,新的定位即要求課程以裝飾設計基本理論為基礎,以新疆民族民間工藝為主線:引導學生自發地收集總結關于民間工藝的信息,實踐研習其技術流程;抽取其藝術形式和特征,探索民間工藝在現代裝飾設計領域存在的方式;以文本形式總結比對在不同地區和時期、相同工藝的異同。
1.理論——調研——總結裝飾設計課程共計48課時,課程初始,安排4課時講授裝飾設計課程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的運用、構圖的方法、形式美法則等,在課后做一些基礎練習。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方式概括性地介紹新疆民族民間工藝,引導學生發現觸動自己的“點”。其后6課時,由教師帶領、指導學生實地走訪調研民間工藝作坊,拍視頻和照片,做文字記錄,將該工藝的制作過程、現存狀態、傳承方式、藝術特征等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匯報并由此展開課堂師生之間的討論,通過討論,查遺補缺,進一步明確下個環節的方向。這個環節歷經理論——調研——總結三個過程,僅僅10個課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裝飾設計基礎實踐練習,實地走訪調研工藝作坊,完成匯報材料,最后進行總結和補充等工作。
2.提取——創新這個環節安排30課時,是在前期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和創新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某民間工藝的色彩、紋飾、材料、造型等形式語言進行分析,大膽創新。以實物呈現創作結果,形式、材料、尺寸不限,要求作品有一定裝飾效果,作品的某一部分(色彩、紋飾、材料……)發端于新疆民間工藝,整體構思基于學生對該民間工藝的全面了解,重點在于以何種方式呈現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提倡學生手與腦的統一。威廉•莫里斯認為,一個設計師應具備形象思維與實踐轉化能力,能在動手實踐中具象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而“動手”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提倡學生手與腦統一,多動手,此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習得技能,實現創造性思維能力再提升,使完成的作品具有獨創性,更是獲取運用材料能力,避免模仿與抄襲的過程。還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環節教師對最終結果的控制,不以創新的顯性目標去控制結果,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展現的思維變化,完成作業的節奏,以及以何種方式解讀自己的思維。例如,圖1作品選擇新疆傳統民族建筑裝飾為主題,從傳統建筑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入手,用抽象體塊暗喻現代城市建設的形式,以虛形態暗示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建筑的影響,用光、影增加作品層次,并烘托主題。圖2作品中,學生選擇維吾爾族花帽的紋飾作為作品主題,抽取特征鮮明的紋飾、色彩來貼合主題,用“時間—齒輪”的形式表達時間對這一有歷史感的民間工藝的消解狀態。
3.類比在裝飾設計課程的后期,安排8個課時,要求學生對之前兩個環節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和拓展訓練,將選定的民間工藝與周邊省份或與中亞地區相似的工藝作比對,與不同時期的相似工藝作比較,可以是色彩的比對、造型的比對,也可以是材料、紋飾、制作過程、傳承方式、現存形式和創新演變發展的比對。這個環節需要學生收集大量可比對象的資料,以多視角仔細分析,呈現有價值的結果,最終以電子演示文件遞交作業。這是對該課程所學的進一步升華,也是該課程循序漸進學習的必然結果。
4.教學效果總結通過48課時的學習,學生在作品中表現出對裝飾造型、構圖、色彩、裝飾表現基本能力素養的理解和運用,并嘗試將傳統與現代思維結合,動手將抽象思維用實體、光影等表達。在裝飾設計課程中嘗試嵌入新疆民族工藝,教學總結之后,筆者有如下心得:①裝飾設計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創作課程,它的課程目標訓練結果有效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從事專業設計能力的高低以及今后的就業前景;②引入新疆民間工藝作為課程主線,學生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喜歡并享受該課程,順利達到教學目的;③手-腦統一結合的訓練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全方位的能力,為后期的設計課程建立了良好的基礎;④現階段新疆地區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80%留在新疆就業,參與設計項目大多涉及到本土題材,而裝飾設計本土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新疆民族民間工藝可以通過校本課程的形式規范地引入藝術設計專業教學。
三、結語
本文圍繞“新疆藝術設計專業校本課程開發”為主題進行思考、闡述,提出加強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重視教育與文化、社會的關聯;教研帶動科研,產學研結合;民漢合班,評價標準多元化為開發前提,并以嵌入民間工藝的裝飾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為實例進行論證,分析新疆藝術設計專業利用地域文化展開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和途徑。筆者認為:結合地域文化開發新疆藝術設計專業校本課程,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實用的設計技能,樹立重視文化內涵、關注社會生活的藝術創作態度,增強學生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感。對學校本身而言,這種結合有利于開拓藝術設計教學的地域性特色,并能切實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這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普遍要求。
作者:任文杰單位:新疆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