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技術運用
1.1網絡技術建立一個Internet交互平臺,用戶可通過Internet在該平臺上與企業進行在線交易、查詢訂購商品的物流動態、對企業進行投訴建議等;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物流管理系統,各個部門在系統管理平臺中,通過局域網實現信息傳遞、數據共享。同時,建立控制器局域網(controllerareanetwork,CAN),實現對運輸過程的實時監控[3]。
1.2數據資源管理技術建立數據庫系統,實現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檢索、存儲、傳輸、利用和維護等一系列的數據資源管理。對數據進行合理組織、維護和存取,并處理好應用程序與數據之間的管理。
1.3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術主要應用于商品的管理,控制商品的流通過程。能夠精確定位,對商品的各個流通階段進行有效的查詢,以及動態追蹤物品在供應鏈中的位置。同時,RFID技術對物品進行識別和描述,可提高物流服務的效率。
1.4可視化技術主要用于數據的可視化,通過計算機圖形和圖像處理技術,把數據轉換成圖像,從方便信息的處理,進而提高作業效率。其在物流系統中的運用具體體現在貨物的入出庫管理、商品車道位計劃及車輛調度等方面。
1.5物聯網技術紅外感應器、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跟蹤和管理。
2系統設計
2.1系統模型
設計服務于整車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是為整車廠提供物流服務,一般包括商品車的分撥與倉儲、運輸、配送等。因此,對于以整車運輸業務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其業務環節主要包括客戶填寫及提交訂單、VDC與VSC管理、道位計劃、商品車出庫、轎運車的調度與配送、商品車的運輸、運輸車輛的實時監控、意外情況的應急處理、物流信息動態的反饋等。這些業務環節之間都具有密切的聯系,并通過各個環節的信息交互,形成物流網絡。為了實現物流集成化運作,應建立科學的物流管理機制,優化管理環節,改變傳統的組織結構,消除各部門連接處的重復操作和多余環節,實現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信息的自由流通,將各層級的物流服務更好地連接在一起。從信息平臺角度來說,建立在局域網上的物流信息平臺,將相互獨立的信息系統連通,實現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輸。同時,各部門所管理、存儲的數據信息根據部門職能的需要實現部分數據的共享。在企業外部,可通過Internet實現與上下游客戶及供應商等多方實體業務的連接。同時,為實現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的集成化設計,需要將現代物流技術中的軟件技術和硬件技術相結合。集成化物流系統的架構圖如圖1所示。
2.2系統結構設計
通過對系統實體模型的分析,拆分物流服務流程,獲取各環節的具體實施任務,并將這些任務分配給各職能部門,同時根據這些任務的具體實施,設計出物流系統各個功能模塊。再根據各系統模塊的工作性質,將整個系統分為一個4層結構,分別是頂層、應用層、操作層和數據層。第三方集成化物流信息系統結構圖如圖2所示。
2.2.1頂層也叫集成層,將各個單一的模塊集成為一個整體,使之能更好地協同完成任務。同時,頂層也是系統的最高權限管理層,能為系統作出決策性的行為。
2.2.2應用層主要體現為可視化的操作平臺。根據使用系統的內外用戶人群,把該層分為管理登入平臺和客戶登入平臺。在管理平臺中,系統根據內部員工所屬的部門分配其相應子系統的管理權限,例如倉管員擁有倉儲管理的辦公權限;通過客戶平臺,外部客戶能實現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交流。
.2.3操作層這層是應用層操作的具體實現,對應內外平臺具有的相應管理子系統或是功能模塊。內部管理平臺包含了4個實現物流基本服務的子系統:客戶管理子系統、VDC與VSC管理子系統、配送管理子系統和運輸管理子系統,交由4個職能部門使用。外部客戶登入平臺主要包括查詢功能模塊和訂單生成模塊,查詢各項物流服務的信息和訂單的生成。
2.2.4數據層這是整個物流系統能夠順利運行的基礎,它為各項操作提供所需的數據,包括倉庫信息、車輛信息、訂單詳情等,同時也隨時記錄并管理物流服務各環節產生的信息。
2.3系統業務流程設計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客戶(經銷商或直銷客戶)訂單的推動下,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務。在第三方物流企業接受訂單之后,通過物流系統自動將訂單拆解,將對應的訂單信息發送到各職能部門。各部門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協調運作,最終完成對客戶的物流服務[5]。在所設計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中,其一般運作流程如下:1)當客戶通過互網絡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網絡物流平臺中填寫并提交訂單后,物流系統通過數據資料管理技術對訂單信息拆解,并將訂單中商品的基礎屬性信息傳送給VDC與VSC管理部門。2)VDC與VSC管理部門接到訂單后,通過物流信息系統的分撥和VDC與VSC管理模塊,就近查找該訂單中所需商品車所在的VDC與VSC倉庫,以及商品車的存放位置,然后生成一份發貨單,通過物流系統發送給調度部門。3)在發送過程中,物流系統重新將屏蔽掉的運送信息整合到發貨單中。調度部門接收到發貨單后根據發貨單中的商品車的基本信息和配送信息,以及物流系統數據庫所提供的可用車輛信息,在調度管理模塊中進行VDC道位計劃、配送方法、運輸路徑的設計和優化,最終得到效率高、成本低的最優方案,并將其分別制成道位計劃表和調度配送單,通過物流系統將道位計劃表發給VDC裝運部門,將調度配送單發給運輸管理部門(若目的地的VSC中存放有訂單中所需的商品車,則調度部門可通知運輸部門進行商品車的直接配送)。4)VDC裝運部門根據道位計劃表將商品車調往運送道位上等待配送;同時,運輸管理部門根據調度配送單,挑選合適的司機來駕駛所需的轎運車去相應的停放區提取預定的商品車,并根據調度部門所提供的運輸線路將貨物送往目的VSC,即完成商品車的“一次運輸”。5)在完成商品車的“一次運輸”后,物流系統自動生成由VSC運送到經銷商的“二次運輸”調度單。挑選合適的司機來駕駛所需的轎運車,完成商品車的短駁。6)在運輸途中,調度部門對運輸車輛實時監控;運輸完成后,進行回單處理。若遇到交通阻塞等的突發性狀況,調度部門及時更改運輸方案,例如更改運輸線路、更換運輸車輛等,同時變更調度和運輸信息,并登記到系統中;而對于運輸途中出現商品車丟失、損壞等意外情況,調度部門生成記錄,并登記到系統中。同時,填寫加貨單,通過物流系統發送到VDC與VSC管理部門,重新發貨。7)物流操作完成后,物流系統將各部門的操作記錄合成一張完整的記錄單并保存到數據庫中。基于集成化模式的整車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業務流程如圖3所示。
2.4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在集成化的整車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中,主要包括VDC與VSC管理、調度管理、運輸管理、客戶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等模塊。系統功能模塊結構如圖4所示。
2.4.1客戶管理模塊通過客戶管理模塊,企業員工可以管理服務對象,包括對承運商和經銷商進行注冊登記、信息審核、信息更改、合同管理及訂單管理等。其中運輸商管理和經銷商注冊登記的信息包括單位名稱、聯系方式、單位地址等基礎信息;合同管理包括合同錄入、合作內容查詢及變更、合同期限提醒等;訂單管理對訂單信息進行審核及將信息歸類保存。
2.4.2VDC與VSC管理模塊倉儲管理中主要包括入庫管理和出庫管理,以及一些維護性功能。借助倉儲管理模塊,倉管員根據即將入庫商品車的信息包括編碼、名稱、數量等,完成入庫單的填寫,并安排合理的存放位置;根據訂單信息,查詢所需商品車的存儲情況,安排最優的出庫方案。此外,該模塊也具有倉庫容量預警、日常盤點、報表統計等輔助功能。
2.4.3調度管理模塊通過調度管理,調度員可以完成道位計劃、配送方案制訂、路線規劃和實時監控的業務工作。調度員通過可視化操作界面查找倉庫中所需商品車的位置和道位使用情況,快捷高效地制訂商品車出庫時的道位安排計劃。然后,調度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轎運車和配送路線,完成配送最優方案規劃。在配送過程中,調度員能實時獲取轎運車和路況信息,并針對具體情況給司機作出實時指示,實現動態調度。
2.4.4運輸管理模塊運輸管理主要實現運輸部門的管理職能,其功能包括轎運車和司機的檔案管理,運輸資源的安排,運輸情況的記錄與反饋。轎運車檔案信息包括車輛類型、服役年限、載重等;司機檔案信息包括姓名、證件類型及聯系方式等。運輸資源安排主要是根據調度單安排轎運車和駕駛司機。另外運輸管理還包括轎運車維護管理,例如車輛年檢安排、車輛事故情況統計等。
2.4.5公共服務管理模塊公共服務管理主要是給企業所服務的對象進行操作的功能模塊,客戶通過該模塊可以完成各項業務信息的查詢。提供回單準時率、回單出錯率、貨物損壞率等指標的物流質量分析功能,以及對物流歷史數據的分析與統計等。
2.5可視化設計
在應用系統的設計中,由于復雜和龐大的功能,給界面設計帶來了負擔,加重了用戶操作的錯亂,可視化設計主要旨在借助于圖形化等直觀手段,清晰有效地傳達與溝通信息,形成高效的功能、使用映射,完成用戶任務目標。系統設計應用StringBuffer和HTML5的拖拽技術,實現了VDC裝運環節的功能可視化與操作可視化設計,界面設計如圖5所示。
3結語
基于集成化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的設計是以整車物流為背景的,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將現有物流服務的環節進行優化,并將物流技術和物聯網、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有效結合,構建出一套環節緊密聯系、部門協同運作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系統將傳統第三方物流服務中的倉儲服務和運輸服務通過新組建的調度服務將其完全聯系起來,獲得了快速反應、高效管理等良好的系統特性。該系統的實現將對物流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將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進而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作者:尤晨陽林文強吳強姚洪亮張少林單位:浙江科技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