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化形象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城市形象與城市景觀文化符號利用
1)打造城市形象的第一景觀城市景觀系統有多種構成形式,如標志性景觀系統(或稱“第一景觀系統”)、道路景觀系統、節點系統、歷史傳統景觀系統、自然風貌系統等.其中,城市的“第一景觀系統”往往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或標志性景觀.一個獨特的城市,應該有此來表現它的唯一性或區域第一性.自然景觀往往是唯一的個性化視圖,而且往往伴隨著許多民間故事和文化.桂林作為旅游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桂林的山水已經成為了文化符號.從自然資源來看,市區有漓江、兩江四湖、蘆笛巖、獨秀峰、七星公園等等大大小小的公園,市區外有漓江風光帶、陽朔風景區、龍勝梯田、古東瀑布、會仙濕地等等;從歷史古跡來看,靖江王陵、靖江王府、漁村、大圩古鎮、湘江戰役紀念碑等等.這兩項資源在中國乃至世界來說,都具有唯一性、壟斷性、規模性、可開發性和歷史價值性.漓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巖溶山水游覽區.在商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自然的才是最好最真實的,過度開發往往使人感受越發生疏.桂林城市形象設計中,可考慮市區內和市區外兩個大的旅游分區,漓江,正是這兩個分區的連接點.市區內可以走兩條線路,一是感受桂林的秀麗風景,二是感受桂林的歷史風貌.桂林城市形象的唯一性還表現為城市中的綠樹.桂林是亞熱帶城市,樹種繁多,造型奇特.公園內的綠樹種植具有規模性、歷史性,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然而,未得到整體開發的綠樹確顯得不具備那么的觀賞性.桂花作為桂林市的市花,桂花樹的品種之多也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桂林城市形象的改造可以發揮此項優勢,以桂花樹為主體,配以其他樹種改善城市的車行道景觀,步行道景觀,以及街頭綠地,豎向與水平結合,自然與規則結合,形成合理的空間序列.同時,桂林周邊一些鄉鎮也存在許多百年以上的古樹,由于村民保護意識薄弱,許多古樹遭到破壞.如若系統的將這些古樹加以保護,再適當開發周邊鄉鎮,建立桂林周邊鄉鎮旅游的小節點,再將其納入整個桂林旅游體系的一部分,這樣既豐富了桂林的旅游資源,又帶動了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桂林城市形象唯一性還有“劉三姐”的傳說,尋訪劉三姐和廣西山歌已然成為了前來桂林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象劉三姐”中,陽朔風光,人文景觀與廣西的音樂資源、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完美地結合,既是看演出,也是看漓江人的生活.
2)城市天際線與城市輪廓城市天際線往往是由建筑風格、建筑高度、建筑形式、自然地理景觀特征等要素構成.城市的天際線講究“和諧”,任何突兀的東西都使人不舒服.重要景觀地帶的高層建筑不僅對景觀視廊造成阻礙,同時不利于景觀空間環境的塑造.因此,應該合理確定各地段的建筑高度控制標準.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俗則屏之,嘉則收之”,顯山露水,才切合山水城市的特點.《桂林市城市風貌設計導則》中規定老城區限高24米,市區限高65米.限高之后,市區的建筑高度得到的有效的控制.但是為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所有的建筑都在限制高度的頂端,使得整個市區輪廓線過于平淡,生活其中的人,視線都被遮擋,既不見山,也不見水.桂林最美的城市輪廓線,無疑是它的山體輪廓線.在建設桂林的城市輪廓時,應考慮以下幾方面:首先,沿江沿湖的的建筑立面、建筑輪廓應進行合理的設計與規劃;其次,對建筑高度、風格、外形從形象上進行指導,尤其是高層建筑;第三,老城區盡量避免高層建筑的出現,保留山體輪廓線,強化視覺引導,在臨桂新區以及市區外圍可多建高層建筑,拉開并延伸城市的輪廓線;第四,對城市的建筑色彩提出要求,對城市色彩進行統一的管理;第五,對城市建筑的頂部進行規劃,按照提出的建筑色彩進行限制性規劃.總之,在城市形象建設上,應確定桂林的標志性建筑,在城市建設上做到和諧統一,使城市與山水融為一體.
3)城市廣場文化創新城市廣場是城市的會客廳,也是城市居民的起居室,是一個城市具有開放性的標志性景觀.廣場可以給不同年齡階段的市民提供娛樂、休閑、健身、交往的需要;可以開展各種文化、經濟、社會活動;有利于凈化城市空氣,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有利于疏散交通,是防災、避難的場所.城市每一天都在變化,桂林在發展的同時,先后建設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廣場,卻也不免存在著些許遺憾的地方.中心廣場緊鄰桂林正陽路步行街,使步行街與中山路的人流得以緩沖,每天如此大的人流量,但在此停留的人卻不多,傍晚時分來此休閑鍛煉的人也屈指可數.是廣場文化不夠普及還是因為廣場的設計缺陷造成的這些遺憾呢?如何去改善呢?首先,廣場的設計應該“以人為本”,考慮人的生理上、心理上及精神上的需求,讓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產生一種歸屬感.對廣場進行整體設計,應符合城市原有的肌理,建設分散的城市小廣場,可以是街頭空地、建筑間的空地,可以節約資金,分散人流,同時也豐富了城市空間.其次,建設生態型廣場,將自然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中,這已然成為一種趨勢.最后,廣場應該是一個城市歷史的見證,應當是一個永久性建筑,要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同時,廣場又應當是一個時代文化的反映.廣場的建造要融入自然、人文因素,旨在給人們方便的同時,給人以心靈的歸屬感.
2城市形象的文化景觀的開發與塑造
1)城市雕塑景觀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雕塑就是其中的一個音符,也是城市的眼睛.桂林的城市雕塑缺乏統一規劃部署,定點零星散亂,與周圍環境協調性差,題材單調,與城市文化缺乏內在聯系,沒有反映出城市風格和傳統.近期建設的桂林古蓮文化街則可謂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在約200米長的街道上,通過浮雕、銅像與石刻文字敘述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了桂林的歷史與文化.桂林的城市雕塑依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桂林在將來要建造一座標志性的雕塑,不求大、但求精,能代表整個桂林市的人文景觀.
2)城市的綠文化桂林對“綠”文化的傳承是有優勢的,桂林城市中有大大小小的公園與之相融合,可構建“10分鐘綠色生活圈”,即城市大多數居民可在10分鐘內到達公園、廣場等地進行休閑娛樂,享受現代生態城市的氣息.實行立體綠化.在平面綠化不斷深化的同時,增加立體綠化,豐富城市的街景立面,鼓勵城市居民在其陽臺、屋頂種植綠化植物.同時,在城市的橋梁,立交橋上種植花草,既給城市綠化景觀添磚加瓦,又改善了局部小氣候.
3)城市水景觀體系構建桂林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也正是因為水,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兩江四湖工程,聯通了桂林市的漓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形成了“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格局.城市內部應當在廣場、街頭小品等地引入噴泉、疊水等景觀,增強城市活力,同時,增加人們觀水、親水、戲水的平臺,豐富沿水系兩邊的水景.在城市郊區可開發濕地景觀,尋求真正的生態平衡.
4)城市光環境藝術城市的亮化系統應該伴隨著城市的生態景觀系統、水文化系統一同打造.城市的形象應該包括白天的形象,也應該包含夜晚的形象.夜晚,往往是游客欣賞“兩江四湖”工程最恰當的時候,沿江周邊裝飾燈、射燈、霓虹燈、金鹵燈、泛光燈、草坪燈數不勝數,然而似乎這個城市的主體——居民被遺忘了.傍晚時分,公園開始免費開放,居民此時開始出門休閑、鍛煉,然而公園的路燈不成系統,廣場照明強度不夠等等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城市的光系統應該整體規劃,而不應僅僅保證有經濟利益或者人流集中的地段.提升城市光環境的層次還可以從建筑物的立面亮化,商業建筑的櫥窗亮化,綠樹亮化,景觀亮化,直接光源亮化等方面考慮.
3城市街區“家具”——城市品位與形象的綜合體
1)塑造良好的城市入口景觀人們對一個城市的首先感知應當是從城市入口開始,城市入口相當于城市的窗口,是城市視覺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形象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最先反映出了城市特質和整個城市的文明發達程度.火車站幾乎是每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入口.就桂林火車站而言,一出站就面對著兩排私人的出租車,不少當地人見有人出站就立馬上前“拉客”;整個站前廣場內都未設置專門的公交車停車場;進站口前人流量大,未設置專門的休息座椅,許多人席地而坐,嚴重影響了行人交通,也對城市形象造成了不利影響.對于像火車站、汽車站、機場這樣的“入口”,應當做到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合理的劃定功能區,確定有效的人流疏散通道,保證人流、車流互不影響.與此同時,像城市高速公路這樣的入口,以及與之相連接的迎賓大道,應當設置與城市文化相關的景觀及景觀系列,景觀尺度要大,以保證快速移動的車內的人能看清楚細節.
2)提升城市步行街形象品質桂林正陽路步行街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帶,在正陽路中心處,一座高一十七點五米的紅色鐘塔是步行街唯一醒目的標志.步行街兩側建筑以騎樓為主,除了漢唐時期的亭臺樓閣,還有南亞、日式、歐式的小洋樓,整體風格不統一,且建筑色彩大多比較灰暗.步行街內部綠化少,環境層次不高,小街小巷內更是有臟亂差的地方.提升步行街的形象品質,首先應對整體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做出統一規劃,對建筑的平面及立面布局進行統一規劃,提升空間層次感.其次,以南面入口處的“曲水流觴”與八株象征“八桂”的桂花樹為依托,在步行街內打造多個景觀節點,同時增加景觀小品,豐富立體綠化,使人們產生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后,對步行街內環境進行統一管理,保證步行街內的環境衛生.
4總結
城市形象設計是促進城市發展的新方法,本文希望通過對桂林城市形象的研究與設計,增強桂林的競爭力,促進桂林的城市發展.本文在桂林城市形象定位的基礎上,針對城市形象與城市景觀文化符號利用、城市形象的文化景觀的開發與塑造以及城市街區“家具”三大方面進行桂林的城市形象設計.總之,提升桂林的城市形象,不僅政府部分要出力,每一個公民也應該參與其中,不求快,但求好.
作者:楊珊秀子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