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策劃論文:生態城區策劃設計方式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黃昭賢譚小琴羅勇滕連澤楊紅宇單位: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的新理論支撐———區域創新斑塊理論
建設生態縣(市)必須走“創新型發展”的路子.這條路子最成功、最顯著特點就是把創新工作落實到空間“斑塊”上,經過對區域創新和發展格局識別深入研究和總結提煉,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區域創新理論體系,它們是區域創新五論,即:“集聚論、城市論、景觀生態論、科技動力論、大系統優化決策論”.這五論的共同特點是“著力斑塊、集聚創新”,簡稱該理論為“區域創新斑塊理論”.作為生態縣(市)規劃的理論體系,指導規劃編制.圖1為區域創新斑塊理論的主要內涵表述.
1“集聚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人口集聚: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意識和服務效率,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2)產業集聚:是指企業的生產和研究開發活動向一個特定空間集中,并且有機地相互作用的現象.其意義在于:集聚能產生外部效應.行業、領域、產業向聚集地集聚將分別產生外部效應;聚集能實現隱性知識的近距離傳遞,是創新的根本原因;集聚降低內部成本;集聚有利于形成專業化分工、個性化經營,形成異質性和競爭力;產業聚集是產業集群的基礎,又是區域創新的重要標志.
3)“集聚論”在規劃中主要應用于:指導產業鏈的構建,資源、資本、技術向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園區集中、農村人口逐步向生態型城市、城鎮集中等方面.
2“城市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城市化是一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文明與城市有關,文化與鄉村有關.
2)城市是創造需求的主要源地.工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城市,城市與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區域創新的基本力量和活力主要在城市.城市是前進發展的動力。
3)10萬人以下的城鎮勞動生產效率相對于10萬人以上的要低(需求結構不成體系,服務組織成本高,資源浪費大).國際競爭主要表現在大城市間的競爭,即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4)“城市論”在生態縣(市)規劃中主要應用在于:指導人口重新分布的引導性規劃,人居體系(城市、城鎮、鄉鎮、社區、村建設規劃,科技創新資源布局與培育規劃等.
3景觀生態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景觀生態論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強調異質性,重視尺度性.適宜處理復雜系統.能很快抓住區域個性、問題、創新點與本質.
2)在規劃中應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觀與自然環境的特性、生態過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基礎之上;既協調景觀內部結構又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4科技動力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科技是生產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科技是區域創新的動力.而自主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生態縣(市)建設需要科技創新,科技活動帶來社會大的持續變革.
2)科技動力論用于生態縣(市)建設規劃:著力解決區域發展所需第一生產力———科技動力問題.要把生態知識、生態技術應用到生態縣(市)建設的生態工程、生態產業發展中.
5大系統優化決策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處在的區域是一個社會經濟生態復雜大系統.區域規劃需要建立優化系統,確立優化的考核體系,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解決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發展薄弱問題.
2)需要系統優化決策與科學執政,努力營造現代公共服務型政府.一是構建戰略規劃體系,二是構建空間優化體系,三是要構建政策制度優化體系。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新的技術手段
13S技術手段在生態縣(市)規劃中的應用
在生態縣(市)規劃中,我們主要采用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5]技術等手段,對規劃研究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進行深入調查、分析、進行識別診斷;對區域地形地貌進行正確辯識、科學分類.實踐證明,規劃涉及土地利用現狀認識、數據獲取,資源評價與統計,區域空間格局的劃分,各大工程及可創新斑塊面積求得,規模的界定都必需應用3S技術.沒有這些現代技術手段和方法是無法解決規劃定量、定位、定地理空間界線和完成規劃的[6].
2三維模擬技術手段在生態縣(市)規劃中的應用
應用三維模擬技術主要用于進行生態縣(市)區域空間模擬,它包括區域自然地理模擬(自然大地形骨架如山體、河流、道路、人工水域等的模擬);地表土地利用現狀模擬;地表以上部分設施與植被模擬,通過區域空間模擬,配合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可以將山、水、林、田、路、房等一覽無遺.這種模擬方法主要采用三維地理軟件,如ARCGIS軟件等結合3S技術完成.通過區域空間模擬,自動建立了空間地理信息庫及若干屬性信息(位置、長度、范圍、面積、經緯度及海拔、物體屬性等).既具有山川河流等地理全局觀(見圖2)、又有科學數據,還建立起規劃交流平臺,有了這些,進一步開展規劃就更直觀、明了.
3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前面已述,主要采用景觀生態學方法———景觀生態規劃來進行生態縣(市)規劃.它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及其他相關科學的知識,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并在生態調查、景觀生態分析、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劃分出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觀格局,再進行景觀功能分類、生態制圖,最后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和對策及建議.通過對若干個縣市的建設規劃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既適用又有創新之處:重構景觀格局,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空間關系,描繪人們向往的富麗景觀,指明階段可達的分層目標、創新空間和奮斗方向,揭示發展動力和具體工程措施.使規劃內容立地、目標明確、任務系統、內涵科學、便于操作.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體系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方法很多,要形成一個體系是比較難的,但拋磚引玉地研究提出一個比較先進適用的方法體系又是值得的.
1一般規劃套路
在生態縣(市)規劃中,一般采用傳統的規劃套路,即基本情況或建設基礎,存在問題分析、思路與目標確定、功能分區、分區任務、各分區主要工程、主要措施.
2本文提出“12345”規劃體系
在對多個生態縣(市)進行規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12345”規劃體系,即圍繞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個階段、四個(生態工程)層次、五個(建設)領域,展開規劃編制.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發展方式、發展主線、發展進程、發展層次、發展領域共五個方面;其創新點在于:提出的四個空間概念及工程內容和四個由大到小細分的等級層次,能將規劃一一落到空間場地.
表述如下:一個目標:即遵循“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按期建成省級或國家級生態縣(市)”一個目標;兩條主線:堅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兩條主線;三個階段:劃分“啟動—建設—提高”三個規劃建設階段;四個(生態工程)層次:實施“區域生態、景觀生態、創新園地、生態細胞”四個生態工程,完成“消除區域障礙、培育富麗景觀、建設創新園地(斑塊)、落實細胞單位”各層次生態任務.五個(建設)領域:深入“生態產業、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環境、能力建設”五大領域,引導全縣(市)人民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達州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與目標設計
1基本情況
達州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處于川、渝、陜四省市交界處.幅員面積約16610km2.轄達縣、大竹縣、渠縣、宣漢縣、開江縣、萬源市、通川區,人口650萬人.素有“川東明珠”之美譽,是四川的“東大門”.所處地形川東平行嶺谷區,其中山地占幅員面積70.70%,丘陵占28.10%,平壩占1.20%.
2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根據生態經濟學和景觀生態學方法以及創新型四川區域創新格局研究成果,本規劃經研究,選用經濟支撐力、科技創新力、教育水平、資源豐富度、生態環境協調度、區位優勢度、景觀格局匹配度(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觀可承載人口與實際承載人口的比例)等7個指標,得出總體結論是:達州市自然資源支撐力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環境人居適宜度中等,剩余勞動力數量豐富,文化適應度與四川省平均水平接近.同時又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有限,水資源分布不均,洪澇災害及旱災頻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主要制約因素,導致經濟支撐力、科技支撐力、區位優勢度、景觀與人居匹配度都與可持續發展要求有一定差距.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薄弱.
3指導思想與目標定位
3.1指導思想
第1,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主線,以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建設能力支撐為重點,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構建美麗、和諧的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觀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第2,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并進.尋找創新空間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及協調互動機制.把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發展階段.
3.2市域主體生態功能定位
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及三峽庫區重要影響區;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四省、市結合部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人居地區域性中心.
3.3生態市建設總體目標
按照全省2020年基本建成生態省的總體目標要求,達州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國家級生態市,成為四川省級示范典型,成為長江上游生態經濟建設強市,全國天然氣化工基地生態文明典型.
3.4具體定量(考核)指標
參見國家生態縣(市)建設標準.包括: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方面.其中國家指標19個,16個為約束性指標,3個為參考性指標.
4生態市建設步驟
達州市生態市建設共分三步:建設準備期(2007-2010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建設發展期(2011-2015年),整體推進階段.建成一批生態市建設重點工程,新型工業化和發展生態經濟方面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建成期(2016-2020年),完全符合2020年全省建成生態省對達州的基本要求.其中,在2020年全市80%以上縣建成國家級生態縣,80%的鄉鎮達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的建設標準,基本實現生態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達州市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格局景觀劃分方法
1劃分景觀格局的科學意義
1)突出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景觀異質性,便于分類指導未來分化發展.
2)突出空間生態,為了充分反映四川生態立體空間格局的特點,改變平面分區.
3)把靜態分區變為動態分類,反映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景觀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反映了人—自然的變化規律在地理空間上留下的景象,順應時展脈搏.
4)把美的概念—景觀以及相應的現代手段方法引入生態系統開展生態規劃.分區與分類結合.體現分區規劃,分類指導.
2劃分原則
1)根據四川省生態功能區劃以及四川省生態省建設綱要功能區劃定位,結合達州實際,以景觀格局分類為主導,采取生態功能分區與景觀格局分類相結合的方法,尊重發展規律,強調自然地帶性,打破現有市域的行政格局分類.2)突出城市景觀在分類中的首要地位和引領作用.3)采用3S技術等手段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識別、數據獲取,資源評價與統計,最后劃分出區域空間格局、找出可創新斑塊.求得各自面積.
3四大景規格局劃分結果
3.1各景觀面積:
城市及工業園區(景觀),109km2;農村現代農業與農村景觀,8082km2;半自然(含還林還草地)景觀,5569km2;自然景觀,2850km2.
3.2各景觀人口屬性
1)城市景觀:人口密度達10000人/km2(正負5000人/km2)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域;2)農村景觀:人口密度為100~1000人/km2(平均500人/km2左右)的農業區域;3)半自然景觀:人口密度為10~100人/km2的區域;4)自然景觀:人口密度為10人/km2以下的區域.
3.3各景觀經濟屬性
不同時期同一景觀經濟標準不同,每平方公里GDP城市為30000萬元,農村為300萬元,半自然區為30萬元,自然區為5萬元。
達州市各景觀格局未來發展方向
1達州市城市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未來達州城市出現人居區、商貿區、加工區、科技密集區、文化區,工業產業集群形成.相應二級城市人居、商貿、加工、文化發達,形成新的產業和新的景觀,城市引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因美麗而使人向往.
2達州市農村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形成一批現代農業基地,土地不斷規模化、集約化,建成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態型農業的生產基地,是全省糧油、蔬菜、水禽、畜禽、苧麻、油桐等基地,農民和村莊將逐步減少.
3達州市半自然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未來將成為退耕還林區,特色林果產業經濟區,特色資源(茶、藥、菌、礦)科學開發利用產業帶,形成若干高效生態經濟林帶或創新斑塊,成為生態保護帶和生態緩沖帶,“農”(農作物種植業)和“村”從該區逐步退出,同時,河流兩岸50~100m范圍帶也被納入半自然區保護.
4達州市自然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全市域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是川東北重要的天然林保護區和水土保持區.花萼山、百里峽自然保護區將成為達州市的核心生態旅游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八臺山等將成為重要的地質生態公園.萬源金山水庫和天鵝池水庫、開江的寶石湖水庫、大竹的烏木水庫、渠縣的柏林水庫成為飲用水源型(自然)保護區,實施自然保護.從管理建制上這些地域再不屬鄉村、而是形成獨特的生態政區,按生態功能進行專業管理.
5景觀格局劃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劃分景觀類型,明確主體功能關系:重點開發———城市與工業區;優化開發———農村;限制開發———半自然區;禁止開發———自然(保護)區.尊重自然規律,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關系:一是明確要求人從保護區退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并開發生態旅游為人類服務.二是劃定開江、大竹、渠縣、達縣、萬源飲用水源型自然保護區,保證飲水安全.三是鞏固退耕還林區,還林還草或還自然,同時減少人居和村莊建設.四是引導資源開發區、生態惡化區實施人居騰退和生態移民.
它們是確保區域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突出城市引領,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規劃提出美麗的城市景觀:“一五十百城市格局”中提出1個大(特大)創新型的生態城市—達州中心城區,將輻射達縣、宣漢、開江周邊近郊農村,5個二級(中—小)生態縣城帶動輻射宣漢農村區、開江槽谷農村區、大竹槽谷農村區、渠縣丘陵農村區、萬源農村區.11個(三級)小城鎮帶動周邊100個環境優美鄉鎮(含中心鎮),近郊實行城鄉一體化,遠郊實行城鄉自然統籌.培育創新斑塊,建立新型的經濟與社會關系:一是針對達州經濟欠發達提出培育以科技為動力的城市(自主)創新力,二是提出若干創新園———高新科技園、現代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特色林產園、生態旅游園建設,通過創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矛盾與問題,協調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關系.三是重大產業必須科技支撐.四是突出集中型社區建設、集中工業園建設、土地規模經營建設.打通廊道結點,建立新型的縣(市)域關系:一是有利市域重要的生態廊道建設和跨區聯動,包括重要綠色交通廊道、建立跨區連通結點(商貿、教育、治安、衛生)等.二是有利水系廊道、旅游廊道、輸氣廊道保護與安全.三是打破行政區,考慮重新布局2020年的集鎮,有利建設新的生態政區,避免項目分散、產業雷同、基礎設施的成本高.構建補償機制,建立新型的區域內外發展關系:一是提出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互動,二是提出生態恢復補償,三是提出共建安居樂業工程,四是建立新型區域內外關系,促進和諧發展.
區域生態—景觀生態—創新園地—生態細胞四大工程建設
1區域生態工程
實施區域生態工程,清除區域生態障礙,為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它是生態市規劃的第一個層次.包括了達州市水旱災害治理、人居生態安全建設、天然氣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區域資源安全保護與利用、區域重要廊道生態保護、反貧窮等10項工程,到2020年總投入達31.4億元.
2景觀生態工程
實施景觀生態工程,培育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美麗景觀,它是生態市規劃第二個層次.按各景觀建設提出發展戰略、布局重點建設任務,實施工程.規劃涉及城市創新工程建設5項16.2億元,富麗農村工程建設5項41.4億元、半自然區生態建設3項3.3億元、自然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13項,投資6.3億,景觀生態工程共26項,到2020年總投入達67.2億元.
3創新園地工程
實施創新園地工程,尋找可創新“斑塊”,發展經濟社會,它是生態市規劃的第三層次.達州市創新斑塊建設包括了科技創新與服務園區1.8億、生態工業園區9億元、現代農業園區43.5億元、特色生態經濟林園3.1億,特色生態文化旅游園區9.5億,到2020年總投入達66.9億元.
4生態細胞工程
實施生態細胞工程,是從更小生態單元的角度落實生態市建設,它是生態市規劃的第四個層次.這主要包括了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鄉鎮、文明生態村、生態小區、生態家園等的建設.提倡綠色消費和綠色商貿等.到2020年總投入達4.3億元.
5能力建設工程
包括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環境安全預測、預警、預報系統建設、相關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制度建設、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等方面的建設.到2020年總投入達5億元.
6總投入與產出及效益
生態市建設規劃工程項目合計共需投入:174.8億元(項目總投資涉及創新園地部分只計算生態配套建設投資).投入資金為政府與業主共同籌集,其中:準備期投入資金57億元,發展期需投入資金約70億元,建成期需投入47.8億元.到2020年,年可實現創產值近400億,利潤120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可持續發展能力及生態文明價值觀通過實踐得以較充分體現.9小結本文所提出的生態縣(市)規劃理論方法是對傳統規劃方法的一次變革.具有很強的實踐應用價值和理論指導價值,專家評價該規劃在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