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界思潮對書籍設計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工藝技術的跨界
印后階段的裝訂和制作工藝,對書籍形態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漫長的書籍形態發展史,保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裝幀形式和制作工藝,如包背裝、經折裝、線裝、毛裝等形式,都匯集了人類的經驗和智慧。現代書籍的制作工藝手段更是豐富多樣,像起凸、壓凹、過UV、激光雕刻、燙電化鋁、燙漆片、模切、覆膜等,設計師們也對各種工藝進行創新探索,與當下新的科技技術相結合,創造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實驗性的書籍。夜光書,就是在夜晚不用任何照明就能看書。讀者在黑夜下不用借助照明物就可以看清書上閃閃發光的字,好像看夜光表一樣。它是由紙、字、夜光膜構成,其特征在于夜光膜安裝在紙的上部位置,是一種很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型書。《Goodideasglowinthedark》是全球第一本夜光書,是克羅地亞AdrisGroup公司在公司年度創意時的一本合集,并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面向大眾閱讀的普及讀物。這樣的一種設計,使書籍不僅具有了閱讀功能,更研發了其照明的功能,這是與新技術跨界融合的一次嘗試,給我們帶來的是視覺嶄新的體驗。《做的好》(WELLDONE)是國外一家廣告公司為Podravka公司做的手冊,分為兩部分:一是公司財務報告,二是夾在財務報告里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記錄了該公司成功的秘訣和法則,但是這些內容不是能輕易看到的,因為在設計時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油墨即熱反應油墨,這種油墨印刷到紙上時是隱形的,只有被烘烤過后才能顯現文字。意在告訴人們每一個成功的秘訣不是觸手可得的,要想獲知,就要付出一些努力,也增加了這家公司成功秘訣的神秘性。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書,也是一次有趣的閱讀嘗試,這種利用材質進行探索和創新的精神難能可貴。
二、藝術思維的跨界
跨界不只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藝術與設計本就同源,在當下“界”的限定也越來越模糊,更多的融合起來,不斷更新設計觀念,開發新的思維方式,形成書籍設計的新形態。在書籍設計領域也出現了裝置書籍、藝術家書籍、概念書籍等。
1.與裝置藝術的結合近年來,一些藝術家紛紛將裝置藝術與書籍結合起來,進行跨界的融合,產生的似書非書的裝置藝術品令人震撼!例如著名版畫家徐冰的作品就一直和書有著很大的關聯,從他早期的《天書》到《后約全書》再到《新英文書法入門》等,這些作品以書的面貌、以裝置及行為藝術的方式呈現。《天書》的設計是由徐冰從《康熙字典》等字典與古書中找出一些偏旁部首,將其毫無規則地湊在一起,創造出的4000個字被精確地刻印在木塊上,又印在長幅的布單或紙張上,成文成書。整個展示空間的四墻和天花板都被奇怪的文字占滿,讓觀者恐慌、驚訝、不知所為。這本書之所以被稱之為“天書”,是因為包括徐冰自己在內,世界上沒有人能讀懂它。
2.藝術家書籍“藝術家書籍”制作形式有別于大量印刷加工的出版物和商業印刷品,不求其成為社會大眾廣泛接受的通俗讀物,它屬于當代藝術領域中的觀念藝術形式。藝術家書籍更注重藝術家的自我表現,以及由始至終伴隨藝術觀念的傳達,不僅僅局限于一種單一的美學樣式與材料的運用,藝術家可以結合作品觀念,選用任何材料以及各種藝術創作手段來制作完成作品,是一種建立在四維上的,延展平面與立體性的創造實踐。例如,可以運用雕塑、數碼影像,甚至單純的紙張或文字,也可以采用現成品,以及類似游戲一樣與讀者產生互動的方式來為傳達作者觀念服務。這種實踐,還可以打破書籍原有的裝訂形式以及書籍的紙張與連續性的特質。
3.概念書概念書是指充分體現內涵,但又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獨具個性特征的新形態書籍設計。它是書籍形態設計中的一種探索,強化書籍內容的思想及藝術本源概念,是以藝術的視覺概念重新審視以往的書籍設計。概念書賦予了書籍形態設計的各種可能性和前瞻性,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第七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探索類的最佳作品《能吃的書》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崔允禎設計的,正如書的名字一樣,它真的是一本可以吃的書。它充分體現了書籍設計的“五感”,即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這本書利用紫菜、意大利面、粉皮、北京的茯苓餅、越南米餅、韓國軟糖等食材作為書的承載材料,不僅能讓我們感受文化的魅力,還能真正地實現品嘗這些書的承印物,是書籍設計的一種積極探索。由于承印物的特殊性,不能在上面進行文字的印刷,而是通過激光雕刻等工藝把文字印上去。
三、結語
信息時代的多元化媒介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也使書籍形態設計在許多方面得到了延伸。新時代下無論是設計觀念、思維方式還是材質工藝方面,書籍設計都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范疇,而是向著多維度方向拓展。書籍設計正在尋求著與不同領域的“跨界”融合,例如材質、工藝、藝術思維的跨界語言,使書籍的形態結構由單向平面性的信息傳播結構向多向位、多維度的多元傳播的立體結構轉變,讓書籍形態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設計語言。
作者:田雨 單位:濟南大學泉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