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教學設計中內容分析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體育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才能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以江蘇省部分體育教師所寫教案中“教學內容分析”為研究對象,論述了體育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分析”的現狀及影響“教學內容分析”的要素。
關鍵詞:內容;分析;影響
1.引言
體育教學設計的內容選擇要科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需要,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教學設計的抽樣調查發現,有整體教學設計的案例比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呈現上升的趨勢,這說明,老師在教學準備上從過去注重老師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逐步發現到如今的體現整體教學設計的理念上,老師更加注重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也由對單個動作的內容分析過度到如今的以運動技術形成過程為依據的單元教學計劃設計上,這說明老師在教學改革中對教學設計有了更高的認識??傮w來看,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下面就對所調查的教學設計進行統計研究,從發展的視角對教學內容分析做出研究,與大家探討。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江蘇省部分體育教師所寫教案中“教學內容分析”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法:通過體育文獻資料、網絡檢索“體育教學內容研究”的相關資料,研究“體育教學內容”的概念、選擇、安排等,為課題開展提供理論支撐和發展方向。
2.2.2調查法:對江蘇省部分學校的部分老師的寫的教案進行抽樣調查,通過詳細的數據統計,得出教案中有關教學內容的方法的數據。
3.體育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分析”的現狀
3.1對“教材”的概念與“教學內容”概念混淆
我們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呈現“用什么教”的問題,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材料,教材中包括兩個因素,一是一節課中所要教的內容,二是教學內容,二者都是教材中的主要部分,教材所要談的主要是“教什么”的問題,教材根據社會的需要,學生的需要,課程的需要等有機結合起來所產生的所要傳授的知識。教材是一種承載的載體,而教學內容則是被承載的載體,所教材與內容是承載與被承載的關系。所以,從所調查的老師們的教案中體現出來了教材與教學內容的概念不清與混淆問題很嚴重,比如:在教學二人三足或者多人多足跑這節課時,有個老師是這樣表述的:“教材分析:根據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自身特點,本著發展學生的速度與協調能力的教學目標,選擇了多人多足的教材,運用多媒體輔助…”。在本教材的分析之中,老師把“多人多足競跑”定義為教材,但是,并沒有向我們講清楚用這個教材傳遞給學生“什么知識”,保是籠統的說出了“發展學生的速度、協調素質”這一教材的基本功能或者可以說是教學目標,而后面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是教學手段或者方法。所以,本執教者還是沒有很清晰的分析教材。教學內容和教材是教學的兩個重要因素,我們要兩個概念把握準確,這有助于老師提高專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是成為老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
3.2教學內容分析有失偏頗
在抽樣當中,老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過于偏頗,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的特點、價值和功能三個方面的分板。新課程標準最初對運動技術的描述引起了體育工作者的質疑,認為淡化運動技術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易引起老師們的誤解,所以在修訂版的新課程標準中對運動技能的描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師們在教學中更中注重學生的體育學習或者老師的教學都應該是以運動技能與發展學生身體為主線,從而實現了“淡化技能”教學理念的糾正。這一現象,從近五年的教案中就能體現出來,老師在教學內容分析上,以運動技術展開教學的案例處于上升的趨勢。對教案中的教學內容分析進行細致的研究與分類,發現內容分析只是限于特點、價值和功能這三個方面,近四年的教案統計中,分別占總數的29%,39%,45%和69%(如表1所示)。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老師們對教學內容的分析還處于對教材的方析上,還不夠完善。那么至于為什么要在這個年級或者水平上教這一內容呢?學生要學習這一內容要具備的條件或者基礎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沒有在教學內容分析中體現出來。只所以老師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老師們在教學中受年處的外界環境影響有關,在長期的教學中沒有及時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與積累,從而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在教學內容分析中很自然的造成這種錯誤。比如,有一個教案的內容分析這樣寫:健美操是初中女生非常歡迎的一項體育活動,它既能塑造身體,而且在教學時不受場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方便學生隨時練習實用性很強(特點的分析)。健美操對于培養這生的身體協調性、柔韌性、靈敏性等具有較好的效果(功能的分析)。這樣的分析顯然是一種空話、大話,并沒有把學生的需要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而是僅僅對這個項目的特點與功能進行了分析。老師應該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定位,把教學內容定位在與學生身心發展的位置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為學生服務的本質,老師要分析出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的關系,明確教學內容的該來龍去脈。并讓學生了解有關的運動知識,學習方法或者運動原理等。
3.3對學生原有體育、學習能力基礎的分析
較少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體育教學都是圍繞學生的發展而展開的,如果體育設計離開了學生就失去了教學意義,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情況,從學生的原始起始點展開系統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在體育教學中與學生的自身基礎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使學生充分體會到體育知識的規律性,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學習,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生的體育能力、學習能力基礎主要是指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技術技術水平、身體水平、心理發展水平與學習的心理準備水平等。在大多數教案的分析中,很少去分析學生的起始情況,分析僅限于對單個教學內容的分析,最起碼的為什么要選擇、為什么要教這個內容也很少涉及到,這種情況與《課程標準》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程基本理念存在嚴重出入,說明老師還沒有認真去領會這個精神,也沒有從這個方面著手去安排教學,至少老師還沒有從這個方面涉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內容。隨著教學的推進,特別是一個單元內容的推進時,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在提高,在教學時,我們要及時調整對學生的能力看法,因為學生的能力已經在提高,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教學方法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在初二年級“跑幾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的教學內容安排上,除了要考慮這項內容在初一年級已經學習過,初二年級的學生在能力方面比以前有所提高,所以教學方法內容的難易程度也要提高,而且在不同的課次上,學生的能力也較以前有所提高,學生對本項內容的認知上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的教學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我們要教學中,既要知道“分析學生基礎”的道理,更要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實下去,才能真正在實施新課標。
4.“教學內容分析”的要素探討
在設計課時教學計劃中對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包括四個主要要素,對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就基本達到了教學內容分析的全面性標準,并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指導,筆者以為,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包括四個方面:教學需要分析、水平目標分析、動作結構特點分析以及學習者起始能力分析,對上面的四個方面的分析之后進行整合,從而得到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內容。下面就以投擲為例進行論述。
4.1教學需要分析
體育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要素,如果沒有教學內容,那么課堂教學就是無效的,甚至不能稱為課堂。體育教學內容被視為學生學習的對象,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載體。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中對于課程性質明確指出要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所以,在教學內容分析中的“教學需要”要進行重點分析。投擲項目在中學階段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在田徑運動會或者升學考試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投擲動作是由握持器械做好準備、助跑、最后用力、維持平衡這個四個技術部分組成的一個完整而連續的動作。投擲項目是學生形成體育技術、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學習內容,也是組成體育教學內容的主要部分。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分析時,要涉及到與本項目相關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作為體育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學的需要。
4.2運動技能水平目標分析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制定了水平目標,每個水平的教學目標都非常具體,也明確提出了“學習技術之后知道了什么或者會做什么”。所以,我們體育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根據所教年級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要學什么”,這就是表達了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統一,是教學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完成教學目標或者教學目標不明確就造成了教學賓低效,運動技術水平目標的分成就成為了教學內容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運動技能領域目標中的“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下位目標中,水平目標是以“單個動作、組合動作、技術運用”逐步上升的方式設置的。所以在技術水平目標分析時也要運用單個的動作學習、組合動作的學習、技術運用的順利進行描述。
4.3運動技能結構特點分析
運動技能非常復雜,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大致把其分為三類:獨立技能、序列技能、連續技能。獨立技能一般比較短暫,有明顯的開始與結束,比如投籃、踢球,運用是瞬間的,由開始到結束時間很短。序列技能是指把幾個獨立的技術進行排序,組成一個有順序的運用,比如,行進間跳遠運用就包括助跑、踏跳、騰空、落地四個獨立動作,這四個動作的順序又是成為一個序列技能的關鍵。連續技能是指動作的開始與結束沒有明顯的界限,而且運用是反復的、連續的,比如跑、游泳等就是典型的本類項目。雖然把動作技能進行了分類,但是這三類的界限也不是那么嚴格,有的甚至出現交叉,比如一個項目可以在這個分類中,也可以在另外一個分類中。比如,序列技能中的投擲項目當中包括連續技能的助跑,包括分立技能的最后出手與維持平衡等。所以說,從這個投擲項目復雜組成來說,每一個分立技能都對投擲動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每個分立技能都不可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時中為了學好一個序列技能動作,就要在教學的開始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在技能任務的單個動作上,進了的教學重點也是各個擊破,經過單個動作的反復練習,逐步把這些分離的單個動作要素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序列動作,形成一個完善的技能。動作技能的分類與學生的實際技術形成過程相結合可以得出,運動技能的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把復雜的動作進行分解,進行分立教學,按照動作的結構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習需要,把教學內容按照相關的分類方式安排到不同水平的教學之中去,從而實現最后的教學目標。
4.4學生原始能力的分析
我們的體育教學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個體,而且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從而形成全體學生的之間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學的對象正是由不同個體差異的學生而構成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稱之為原始能力差異。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的確定及安排依據更多的是來自教育學、心理學、體育教育理論及文獻成果等,但是老師本身沒有親自去研究,不能從本質證明自己安排的內容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特點、認知特點等學習需要。而是按照教學大綱或者已經安排好的教材來確定。但是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內容?學習這個內容之前需要學生具備什么樣的基礎?老師心里都沒有數,更找不到具有實證性的依據。學生的動作發展研究對體育教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可以對基本動作起到診斷作用。通過對學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既了解了學生的原有基礎,也為教學內容的分析提供了依據。比如:學生在學習序列技能投擲沙包的時候,學生在各個分立技能的起始能力在內容分析上表現為:在低年級,學生以之前已經“會”做出“側向投擲”、“異側腳向前邁一大步”、“走幾步”、“鞭打”等分立動作,而到到高年人,學生在之前又“會”做出“引臂”、“轉髖”等動作,這些都是學生的起始能力,地學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有利于老師正確的安排教學內容。比如,在教學的開始或者低年齡階段,老師就可以安排正面原地投擲的內容,到了中年級,就可以進行“引臂”單個動作的學習,到了高年級就可以安排“助走或助跑”上、下肢協調性的教學內容。正是由于老師對學生的基礎進行了研究,結合教學內容,老師選擇了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材,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形成各水平的單元教學計劃。
5.結論
5.1在教學內容的分析上,表現出現階段老師的業務水平還不足,教學理論不扎實,對一些概念還出現混淆現象,沒有很好的吃透新課標理念,更沒有有效落實其精神。如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還沒有明確應該“教什么”,那就更不會有好的教學策略,所以,好的教學設計不斷要求老師有好的教學實踐,更需要老師有扎實的教學理論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對教學要素進行表述,正確的運用概念與要領開展教學。
5.2學生身體的動作發展規律是對教學內容分析的基本依據,之一.對身體的肌群組成與不同的序列技能的分立動作進行分析,可以幫助老師合理的分析教學內容。學生的動作發展與知覺和認知的發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所以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要關注知覺和認識對動作發展的影響。對學生的起始能力進行充分的了解與分析,結合學會的相關體育教學理論,才能準確的確立各個水平的教學內容。
5.3教學內容分析在具體的的教學實踐運用之中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是教學需要的分析,此分析要依賴于現有的教學理論,根據老師已經有的知識,與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進行理論的歸納。第二是水平目標分析,老師要認真研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不斷的學習,是高效教學的基礎。第三是是針對動作技術教學內容進行的相關理論分析。第四是對學生起始能力分析。老師可以結合相關的已經有的教學經驗或者成果,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教學之中,對自己所教的學生進行跟蹤研究,以但更準確的了解學生的原有基礎,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
總上,體育與健康教學,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需要分清教材與內容的不同之處,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要突出教什么,教會之后學生能做什么。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結全教學需要與教學原理,對新課程標準認真研讀,根據不同水平的要求制定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更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體能、運動技術、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各個方面得到切實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磊.基于變易理論的體育教學內容分析及其設計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06.
[2]甘桂香.瀏陽市農村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現狀調查與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2014-05.
[3]湯鶴.江蘇省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現狀分析及構建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2013-03.
[4]張戈,藺新茂.我國體育教學內容沿革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6-07.
[5]付楠.近10年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研究的內容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03.
[6]劉毅.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目標與體育課程內容的一致性分析[J].體育科技2013-08.
[7]李愛琴.體育課程改革視域下農村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08.
作者:崔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