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設施的交互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章基于城市公共設施、交互設計兩方面,融合了多點觸摸、感應及其信息共享等技術,對應用這些技術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闡述城市公共設施中交互設計的應用,提出創新理念,著重分析交互設計構成的四要素,確定交互設計的思路將成為公共設施設計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城市公共設施;交互設計;信息傳達;交流體驗
0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公共設施的變化也越來越大。數字化技術也在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并且還在不斷影響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審美及其認知。作為城市構建的組成之一,城市公共設施應該以產品的形態對于民眾進行服務。對于用戶來說,交互設計最主要的思路就是對簡單高效并且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交互式產品進行設計。如何平衡可用性以及用戶體驗之間的關系,在交互設計過程中值得考慮。
1概述
1.1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公共設施指的是公共性以及服務性的措施,城市公共設施可以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伴隨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公共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作為城市的組成之一,城市公共設施可以對城市發展程度以及城市的文化進行綜合的反映,并且連接公眾和城市環境,組成了“人、物、環境”的系統。伴隨科技水平地不斷發展,不同數字平臺、二維碼等互聯網產品發展迅速,很多的數字化技術以及相關設備出現在城市空間當中,比如:LED大屏幕、智能公交站等。
1.2交互設計
交互設計是對人造物的行為方式相關界面進行定義。基于城市公共設施視角,交互設計就是基于城市公共設施、使用者以及城市環境,在三要素之間進行信息傳達以及交流體驗感受的雙向反饋,令城市公共設施的功能得到應有的發揮。
2交互設計在城市公共設施中的應用
本節著重闡述感應技術相關案例。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主要組成之一,路燈的主要作用是在夜間提供照明。路燈的位置通常是在道路的兩側,具有不同的造型,并且從最開始的白熾燈發展為LED燈、太陽能燈等不同的形式,路燈的存在美化了城市,而“數字化生存”導致人們對于路燈的要求不斷增加,期許與路燈等公共設施形成信息交流。圖1表示ReactiveSpark交互燈具裝置,LED燈數量達到110000個,根據實時跟蹤器對公路交通流量進行采集,選擇巨大LED燈具進行顯示。交通流量通過燈具底部顯示的波浪進行展示,當不同車輛經過時,屏幕上便會出現“火花”,此時,公眾便可以實時了解路面的車流情況。
3城市公共設施交互設計研究
3.1基于城市公共設施類型的視角
城市公共設施涵蓋如下三種:第一類為公共生理服務設施;第二類為信息傳達設施;第三類為藝術服務設施。第一類城市公共設施涵蓋公共廁所、照明安全設施及其自動售貨機等;第二類城市公共設施涵蓋路牌、郵筒以及公交車站等;第三類城市公共設施涵蓋公共藝術作品以及景觀小品等。交互設計介入城市公共設施包含四方面要素,第一要素為構建公眾;第二要素為公眾行為;第三要素為公共環境;第四要素為技術水平。信息傳達設施主要實現信息傳遞和交流等功能,進而令其在構建交互系統過程中降低難度、提升優勢。公共生理服務設施包括公共廁所以及公共座椅等,公共生理服務設施在交互設計介入過程中,可對信息反饋裝置進行增設。包括對公共廁所的地理位置以及是否有人使用等信息進行增設;而對于公共座椅,可在座椅的醒目位置對表面溫度以及濕度等相關信息進行增設。
3.2基于城市公共設施媒介材料的視角
作為傳遞城市文化信息的主要載體,城市公共設施可以對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市民的文化素養進行反饋。所謂的城市公共設施媒介材料,就是人們和公共設施交流的紐帶,對公共設施自身功能進行傳達的材料。建筑材料中石材、水泥、玻璃鋼以及不銹鋼等材料作為傳統的公共設施的組成材料,很難會形成雙向的信息反饋。而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全新公共設施媒介材料應運而生,比如LED以及感應裝置等,值得一提的當屬LED大屏幕以及字幕應用,這兩種媒介材料的應用范圍最為廣泛,應用位置涵蓋車位信息、城市滾動宣傳欄以及景觀燈等。新媒介材料的廣泛應用,加強了人們與公共設施的交流與溝通。
4結束語
交互設計可以滿足人們的不同要求,將來交互設計的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大,文章主要闡述城市公共設施中交互設計的應用,提出一定的創新理念,著重分析交互設計構成的四要素,作者認為,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發展趨勢必將朝著交互設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段然.新媒體視閾下公共藝術交互性設計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03:122-123.
[2]劉娟.數字媒體技術下城市公共設施中的交互設計[J].美術大觀,2015,06:114-115.
[3]王峰,過偉敏.數字化城市公共藝術交互性內涵研究[J].包裝工程,2010,24:124-127.
[4]儲蕾芳.論公共標識系統的交互形象設計形式[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81-84+18.
作者:張萃 單位:長春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