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綠色生態糧食儲備倉建筑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潮。本文以蘭溪市糧食儲備諸葛庫方案為例,從項目的總體規劃、單體設計以及工藝設計等多個角度,闡述了“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糧食倉儲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糧食倉儲建筑
1工程介紹及設計指導思想
1.1工程介紹。蘭溪市糧食儲備諸葛庫是新建項目,項目總用地面積:36000m2總建設用地面積33980m2,總建筑面積12519m2,建設總倉容3.35萬噸。我們以“綠色、生態、智能”為目標,秉承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規劃理念,集成了國內外領先技術,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進步,實現綠色建筑人性化、信息管理數字化、生態儲糧智能化。
1.2設計指導思想。(1)總體規劃一次到位,設計充分利用現有的地質、地貌自然環境,將建筑群自然的、科學的規劃、完整的融入整個庫區中。(2)在設計工作中將嚴格遵循我國現行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認真落實國家計委、國家糧食局關于國家糧庫建設的有關規定,認真貫徹技術先進,做到總圖布局合理,工藝先進適用、操作方便、管理科學、調度靈活、儲糧安全,將蘭溪市糧食儲備諸葛庫建設成集儲存、集散、信息管理為一體的現代化糧庫。
2總體規劃
2.1庫區現有總體布局結構分析。總體規劃一次到位,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形成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布局結構,功能分區和用地安排留有彈性和兼容性,合理緊湊,體現土地的綜合價值。符合環保、消防、工藝作業順暢等要求,為儲備庫動態發展創造拓展空間。遵循可操作性原則,使用功能相近的建筑合并設計,設施資源盡量共享,降低能耗,保護生態優化環境。
2.2總平面布置。新建場地呈2塊疊加梯形地塊,總地塊分成倉儲區、輔助用房與生活區:倉儲區布置在南面大的梯形地塊,布置21米*66米(4幢)、21米*42米(2幢)共6幢平房倉,倉容量為3.35萬噸,外墻倉間距均為18米,滿足進糧及補糧要求。技術服務樓及辦公生活樓區布置在主入口傳達室下呈三面圍合形,以直徑12米圓形為中心,兩邊平面退臺式布置更突出圓形主入口,平面布置功能分區明確:消防器材室、售糧農戶服務中心、檢化用品庫、信息化控制機房等技術服務用房布置在北面沿330國道,南北方向布置,銜接北、東兩面的圓形是主入口、中廳、走廊、熏蒸設備儲藏室,東面一層是主任室、業務室、保管員室、計量控制室,南面一層為廚房餐廳,東面二層是值班人員休息室,南面二層為會議室,三面圍合布置,功能分區明確,又整體貫通是整個糧庫的行政及生產管理的指揮與控制中心。
3綠色建筑糧庫平房倉設計
以“綠色、生態、智能”作為創作理念,體現綠色、生態、智能為主題與建筑平面彰顯了蘭溪市糧食儲備諸葛庫行業特性。本著綠色、節能的設計原則,建筑屋頂均采用坡屋頂,屋頂高低錯落,豐富層次感,屋面平、坡相結合的現代與傳統完美融合在一起,現代風格與古典兼收并蓄,簡潔與精心相融,將糧庫平房倉與周圍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不僅使各房間均得到良好的視野,同時獲得了良好的自然通風和采光效果。本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雙層坡屋頂,上面瓦屋面,下面現澆混凝土結構的中空通風屋面,有效降溫散熱,采用有組織排水。本工程倉型為散裝平房倉,散裝平房倉是吸收傳統倉型優點,解決氣密性問題的基礎上改進而成,該倉型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氣密性好、防滲漏能力強、外觀整潔、維修方便等優點。本工程糧庫墻體采用490墻節能實心紅磚,有利于墻體的結構受力,達到儲糧保溫、隔熱的效果。
4生態儲糧系統
4.1糧食儲存的“四合一”升級新技術。以糧情電子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谷物冷卻低溫儲糧為主要內容的糧食儲備“四合一”新技術在我國糧食儲藏領域廣泛應用,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糧食儲藏“四合一”升級新技術以儲糧生態理論為指導,以橫向通風技術為核心,橫向通風管網是各項技術應用的共用基礎設施。
4.2節能、保溫的倉型結構。平房倉墻體采用,490墻節能實心紅磚(用于糧庫),達到儲糧保溫、隔熱的效果。屋頂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雙層坡屋頂,上面瓦屋面,下面現澆混凝土結構的中空通風屋面,有效降溫散熱,采用有組織排水,散裝平房倉是吸收傳統倉型優點,解決氣密性問題的基礎上改進而成。該倉型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氣密性好、防滲漏能力強、外觀整潔、維修方便等優點。
5信息化、智能化系統
結合糧食現代管理信息平臺綜合、系統地進行設計,加快信息技術在糧食保管、儲藏、流通領域的全面應用,帶動和促進糧食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重點設置和應用“數字糧食流通”、信息采集、預警、預報、反饋、控制技術,并基于GIS、GPS、RS這三種空間信息技術,促進及保證管理決策技術在新倉庫的全面應用,推進糧食保管、儲藏、流通中電子電腦化管理、監控和商務的發展,達到信息數據交流和共享,以加強糧食倉庫動態信息管理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陳曉 單位:浙江東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