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試析女性設計中設計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藝術設計是有性別差異的,本文對女性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設計行為予以關注,強調設計視角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有助于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設計審美與教育體系。設計教育應充分考慮到女性這個群體的需求和設計思想的表達,關注性別差異,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有利于培養適應女性特殊需求的專業設計人員。
一、設計是有性別的
藝術一向都是有性別差異的。藝術設計同樣也是有性別差異的。在中國從古代的祭祀器皿到明代的家具,都有意無意地體現了強烈的性別差異。盡管沒有人給那些輝煌的工藝品貼上性別的標簽,但是,一些批評家還是給歷史標上了性別色彩。在古希臘“古風時代便成了類似于莊嚴的男青年塑像和典雅的女青年塑像的人們居住的時代,伯利克里時期也成了一個從帕提農神廟的飾帶上所拷貝下來的輕松而又富有感官魅力的青春男女生活時期。同樣,意大利15世紀的藝術常常被贊美為少女般的純潔,好像波提切利的青年女子能和當時佛羅倫薩人的精神等同起來;而16世紀的威尼斯則被設想為一個誘人的成熟的形勢時代,一個被提香的斜躺的維納斯所具體而微的表現出來的時代。”[1]
18世紀的巴洛克家具夸張的運動感,宏大的渦形裝飾,表現出一種熱情和奔放的激情,與洛可可藝術注重體現曲線特色,玲瓏起伏的“C”形和“S”形的渦卷紋的精巧結合相比較,不難看出前者具有男性氣質,后者極具女性魅力。
在建筑上,如古希臘帕提農神廟,是古希臘多立克柱式的代表,柱頭是剛挺、簡潔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具有男性的陽剛之美。到了新古典主義,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體形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樸實,形式的符合結構邏輯,并且減少純裝飾性的構件,顯示了人們對于理性的向往。而理性往往是用來形容男子的。相對來說,裝飾濃艷的洛可可風格的無憂宮便體現了一種女性氣質。近代,有被王受之先生稱為具有女性風格的新藝術運動,這場運動崇尚自然之美,追求曲線的優雅,體現了女性與自然親和的特點。
二、女性設計與女設計師
1.女性設計
筆者將女性設計分成兩類:專門針對女性的設計和具有女性特點的設計。專門針對女性的需求而設計的物品是女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物品的設計、制作都以女性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形式上、功能上還是裝飾上都有濃郁的女性特征,并且強烈到人們能夠一眼就認出。早在在漢代漆器的作品中,就有許多女性專用器具,如長沙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奩是盛梳妝用品的,從實用出發,考慮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積以及圖案多樣化的統一,充分體現女性用品的特征。
在現代社會,為女性設計的生活用品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涵蓋衣、食、住、行各方面,如服裝、通訊工具、電器、建筑、汽車等。在一些產品的設計中,已經形成了針對不同性別的產品提出不同的設計要求的設計系統,在色彩、功能、造型上更多地考慮了女士的要求,如“女性手機”。一些曾經是男性消費為主流的產品,現在也逐步被女性消費者滲透,比如汽車市場,出現了滿足女性需求的“女性車”,并被預言女性將成為購車主流,VolvoYC(CYourConceptCar)提出新的經營理念:在開發新款女性用車時,特意組成了有九位女性參加的開發團隊。
具有女性特點的設計也可以稱為女性設計。前文所提的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征是輕盈、華麗、精致、細膩,大量運用具有女性意味的花環、花束及貝殼圖案,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洋溢著女性的溫情。但是,這極具女性特征的女性設計,從男性視角上看卻被稱為“矯揉造作”。
2.女設計師
從女設計師的視角上看,女性設計師更加注重女性獨特的感受、需求的體現。教學形成“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獨特創造形式,趨向于追求細節,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是女性設計師的內在體現,是社會“主角”意識的覺醒,即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在保持女性特質的前提下對女性自我的肯定、認可。
人們普遍認為,女性設計師的設計特點是更人性化和更具自然性。工業技術在使產品的產生高效率的同時,也使產品規整、機械性強,失去了設計師的直接參與生產,產品無法表現設計師的情感,越來越了冷漠。現代設計的“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情感部分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表達,是女性設計師的長處,女性氣質,使設計充滿了更多的,并以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曲線、柔線、波線等。體現出相當的柔美的、自然的、人性的女性設計特點。
三、設計教育應關注性別差異教學
西蒙娜·德·波芙娃(SimonedeBeauvoir)說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2]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設計中的女性氣質,是可以培養,也可以抹煞的,即可以改變的。
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情感需求的意識加強,隨著女性從事設計的范圍不斷擴大,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女性這個群體的需求和設計思想的表達,而在設計教學中,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此一直處在“忽略”狀態。
1.不符合社會需求
社會市場的需求層面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產品,也就會需要不同的、特定的生產者、設計者。我們的教育系統,沒有針對培養出適應女性特殊需求的專職的女性設計人員。
2.不符合“因材施教”出發點
男女的心靈直覺、觀察視角的確有別,在教學中,我們在對設計專業學生的要求上,忽略了這些差別。以潘魯生先生的《設計藝術教育筆談》中提到的素描為例:從高考學生的選拔,到大學中的教學,我們基本上延續了古典主義的造型基礎來評價學生,依然沿用理性的、客觀的、男性思維方式來反映自然。這對于大多數以感性來體驗自然對象的女生來說,這樣的教學要求總是很難做好,很多情況下,她們通常“神似”而“形不準”。直到美國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指出,對原形進行復制,只能妨礙眼睛對藝術形象的理解,用這樣的方法去創造藝術品,無異藝術生命的自殺。因此,出現了“創意素描”這樣的藝術理論,似乎給女性那種依靠直覺依靠感性來表現的方式找到了理論依據,才不被批評家認為“無理性恣意妄為”。
在一系列同一命題的男女學生的作品中,即使不做任何標注,大部分人也能輕易的區分出哪一幅是女生畫的,同一個“靜物想象構成”,男生更多地表現了直線和外形明確的幾何形體,著重于黑白灰分量的比較。而女生,則偏向于柔美的曲線,小圖案的填充,或是細密的紋理可愛的圖形,她們沉迷其中,樂此不疲,有的還表現了很多幻想。(圖4、5)這些幻想、對細節的挑剔,如果從傳統的審美標準來看“不夠大氣、瑣碎”,女生的畫面有些繁雜,缺乏理性。但是,如果從感性的角度評價的話,她們的畫作,更加體現了心靈感悟,更具有情感性,從設計學角度看,這種挑剔細節的設計思維方式,則很可取,利于創造出細膩、值得推敲的作品。男女設計思維、表現、審美、行為的不同,使我們沒有理由用一樣的教學方式來對待學生,我認為性別行為的差異教學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新晨
潘魯生先生提到了一種“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3],這種教學方法具體操作他沒有說明,但是,從名稱來看,他注意到了“行為”的差異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知道他是否也關注到了性別行為的差異對教學的影響。
3.不利于在教學中建立完整的審美標準
將馬家窯旋紋甕的圖案和一個女學生素描課程幾何體變形作業的比較,可以清楚地發現兩幅圖之間有著很近似的地方。(圖6)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女學生的繪畫中,對曲線、圓、點這些元素的表現,很容易接近遠古時代的人類幼稚期的圖案,那時候人類的思想、審美都是很單純自然的,圖案的元素都直接來自大自然。因此,像這種圖案感很強的素描,在傳統的素描教學中得到的評價不會太高,因為會感覺“缺乏理性的點、線、面構成,造型單一,缺乏專業的構圖。”可是,也許這樣的評價本身就是比較偏頗的。
我們的評價標準本身就有濃厚的性別傾向,批評家徐虹曾對藝術標準的建立和實施依據進行了質疑,“幾乎現有的一切制度規范,包括哲學、語言和圖像的建立,都是按照一種性別所設置的。就連女性自己的語言和思維習慣都不由自主地依照這套體系標準來進行。”[4]這套標準,徐虹認為是排除女性的。在設計界,主流審美標準也是遵循著男性的視角,大量的詞匯表達了這種審美的傾向,如:莊嚴、雄偉、大氣、磅礴、肅穆、端莊、簡潔等等,而一些體現著女性氣質的審美觀一直處于從屬的位置,如:華麗、濃艷、優雅、柔美、潔凈、靜謐、清淡、柔和等,如明顯帶有女性色彩的洛可可藝術設計、建筑、繪畫作品。
既然設計有不同的性別特點,隨著社會的進步,必然導致對傳統的藝術設計審美評判標準提出新的要求,文學中的“女性美學(FemaleAesthetics)的‘將女性主義的意識形態運用于文學、語言、意念、價值和字句’”[5]這樣的一種理念也應該引用至藝術設計領域,運用于女性特定的心理所產生的設計風格和形式。至少,我們也應該從多個角度來看待藝術設計作品。對女性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設計行為的關注,強調設計視角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創立婦女文化,創立婦女語言”,[6]有助于我們建立一套更加全面的設計審美體系,也有助于我們在設計教學中能更好地、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我們的設計才會有更深遠的發展。
注釋:
[1](英)貢布里希:《理想與偶像》,范景中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1989,第23頁。
[2(]法)西蒙娜·德·波芙娃:《第二性(第二卷)》.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1998.第6頁。
[3]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05,第191頁。
[4]徐虹:“走出深淵:我的女性主義批評觀”,《江蘇畫刊》,1994.7。
[5]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三聯書店,北京,1997,第108頁。[6]同[5],第110頁。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2001。
[2]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三聯書店,北京,1995。
[3](美)琳達·諾克林:《失落與尋回──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
[4]徐虹:《女性:美術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