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建筑設計方面,不同時期的文化對當時以及以后的建筑設計都有很大影響。現代建筑設計中,如何吸取傳統文化作為設計理念中的傳承部分,增添建筑的歷史韻味,這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取舍。
1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密不可分
1.1建筑設計植根于傳統文化建筑設計靈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環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對建筑設計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不同的建筑設計也體現出當時社會環境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貝聿銘就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環境,運用蘇州當地傳統建筑風格色調,使博物館的建筑造型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氣息融合一體,體現了設計的新穎之處。
1.2建筑設計靈感源于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合理取舍其中的優秀精華,是歷代建筑大師在進行設計時的靈感源泉。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在設計中國館模型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觀念,將“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融入其中。在顏色選擇上,中國紅作為中國文化的標志,而斗拱則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使用與欣賞相結合的構建特點,這些中國特有元素的融入,將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觀融合一體,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表現了當今的時代特色。
1.3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建筑體現的是一種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藝術形態,這是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完美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分為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兩種,也可以理解為正統文化和民間文化。這兩種文化既有相同點,又存在著差異,對中國傳統建筑有著不同的影響。首先這兩種文化都有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蘊含,這就影響著中國傳統建筑在設計時都有崇尚人倫文化與自然美景相結合的特色。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上深有體現,以蘇州園林和北京的頤和園為最。而在不同點上,中國的上層文化有內外尊卑之別,是古代帝王文化的精髓所在。這一點在古代的宮殿建筑設計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故宮的方正格局,以中間的九重主殿為軸心線,其他配屬殿宇向兩旁延伸,共同擁簇著主殿,象征著天下子民擁簇著帝王,也表達著古代帝王威加海內的皇權。下層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則表現在四合院上,四合院由四面的房屋圍成一圈,房屋之間由長廊連接,居住舒適而方便,并且在空間布局上,正屋在北,有坐北朝南之意,東西廂房可做客房,象征客隨主便之意,整體上也是主人在中,客分兩旁,以示對主人的尊重,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今[1]。
1.4建筑設計與色彩文化的聯系中國傳統色彩文化中,以金為尊,以紅為喜。因此在古代帝王的宮殿中大都以金色為主色調,以顯示帝王家的尊貴,而在有喜慶之事時,也都披紅掛彩,如結婚、過年、店鋪開張等活動中以紅為主以圖吉利,“中國紅”也成了中國的色彩標志。而在現代,隨著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新的色彩文化也隨之繁榮,“綠色”也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主色調,“綠色食品”“綠色資源”“綠色文化”對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建筑色彩的發展應用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并會涉及到更多更廣的領域之中。
2傳統文化對建筑設計理念的影響
2.1中國“風水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風水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在古代對建筑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力,可以說對中國建筑風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甚至對周邊國家也有深遠影響。中國“風水學”包含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哲學、美學、生態及天文地理的認知,核心為“天人合一”“順勢而為”的思想觀點。大到城池、宮殿的建造,小至平民百姓的家居環境,都有風水文化的涉及,尤其在城池和宮殿的選址和建造中,古代人民相信好的“風水”可以使國富民強,而壞的“風水”會導致多災多難,這不僅僅只是迷信說法,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合理的建筑布局,有效利用周圍環境,有益于人們的生活。如四合院的布局設計,夏天可以相互遮蔭乘涼,冬天可以采光取暖,這些都是“風水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傳承的具體實例。
2.2傳統人文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中國的傳統主流人文思想可以分為三大“流派”: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三大思想對中國建設設計的影響表現各不相同又相互聯系。
2.2.1道家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道家不同于其他的傳入宗教,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更貼切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在古代建筑中,蘇州園林可以作為道家影響的代表作,在蘇州園林中,所有景色取材自然,很少有人工痕跡,使整個園林突顯出自然之美,完全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觀念。而在現代建筑中,我國的國家大劇院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雖然材料上選用的是金屬和玻璃等現代建筑的元素,但在整體造型上則是以蛋形為體現形式,既有道家“圓潤”之意,又有生命之始的感覺,頗有道家推崇的浪漫飄逸之感。
2.2.2儒家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儒家的新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觀念是“仁”。在儒家成為正統文化之后,其提倡的尊卑貴賤、內外區別、自成方圓的理念對歷代王朝的皇宮居住設計及四合院布局有較深的影響。在故宮里,太和殿作為皇帝登基大典之所,處于故宮的中心位置,以顯示尊重。而四合院的布局構造中,體現的則是儒家內外有別和自成方圓的理念,由四院圍合而成,高墻隔絕內外,自成一家。
2.2.3佛家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公歷紀元前后,佛教傳入中國,并在唐朝開始興盛,佛教倡導清靜、隨心、重在領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佛教理念的體現。佛教有清心寡欲、遠離塵世之念,對中國古代建筑和園林的設計理念有較深影響。在古代有“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的思想,早期不滿朝政,退隱山林的隱士大都選擇山川鄉野之中,追求自己隨性的生活。后來就選擇在城郊甚至城中修建園林,做不聞外物的“隱士”,代表性建筑有明朝王獻臣所建園林—拙政園。在建筑領域,如何能將現代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已成為我國建筑領域的一項重大課題[2]。
3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
3.1傳統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建筑設計,建筑材料作為房屋建筑設計的重要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首先需要深化對傳統材料的傳承上。以我國古代中華文明為代表的古代建筑主要以木材為建筑材料,以達到親近自然、樸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紀的今天,雖然鋼筋混凝土式的新型建筑材料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導,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調中積極吸取傳統材料的特點。即我們可以運用現代建筑材料,通過簡單的藝術造型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展現隱喻木質材料風格中“親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內涵。
3.2傳統建筑元素的傳承
3.2.1傳統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尤其在建筑的設計上,格扇設計,門窗設計,臺階設計,以及吉慶圖案的選用。如龍紋鳳藻、回文水紋等,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可以在現代建筑中直接加以應用[3]。其中,坡屋頂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一個元素,在現代建筑中仍可以應用坡屋頂元素來增加建筑的古樸感和韻味感。
3.2.2傳統元素的傳承與創新對于建筑設計中應用到的圖案及色彩等這些傳統的元素,不僅要借鑒還要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創新,即提煉和重組這些傳統元素和造型,讓它們更好地融入到現代建筑的設計審美,從而符合建筑設計美學的要求。還要依據現代的藝術手法,進行一定的抽象與拼接,以及一定程度的重構。這樣,使得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新型完美的融合,提煉出最符合現代審美傾向的傳統元素,在設計里體現一種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性格。例如北京香山飯店,其做法是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工藝,而紋樣則按照揚州紀念堂的墻體劃分進行模仿。重復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結果,這來自園林建筑屋脊上豎置的疊瓦。此外,流華池中心以小橋連接平臺,與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異曲同工,也十分符合“流觴曲水”的意蘊。其借景入室的手法,對方和圓等中國元素的大量使用,使得這座現代化建筑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種造型簡單利落,協調統一,分布合理,將現代藝術的簡潔明快與古典藝術的沉郁悠長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3]。
3.3建筑的框架式結構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古代建筑大都使用木構架結構。這種結構主要使用木梁和木柱構成房屋的整體框架,屋檐和屋頂的重量通過梁架轉移到立柱上,墻壁僅僅起到隔斷的作用,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墻倒屋不塌”的諺語。這種房屋結構具有很多優勢,一方面它可以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對房屋提出的各種功能要求;另一方面,這種框架結構還形成了一種在祠廟、宮殿等古代高級建筑中的獨特構建,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主要是由弓形的橫木和斗形木塊組成,縱橫交錯,形成下大上小的托座,既可以起到裝飾美觀的效果,又可以支承荷載梁架。
4結論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在我國歷朝歷代的建筑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各有體現。即使是以鋼鐵和混凝土為主要建筑材料的現代化都市中,在建筑風格和造型上,也多有傳統文化的韻味傳承其中。
作者:楊謙益 單位:漳州市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