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家窯金礦床屬于棲霞~蓬萊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膠北隆起帶上,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條件。研究表明,馬家窯金礦床嚴格受控于北西~南東向次級斷裂構造控制,具有線性圍巖蝕變,從礦體中心向兩側由黃鐵絹英巖化漸變為絹英巖化,是尋找富礦體的主要找礦標志;規劃從成礦早期至晚期均有顯示,總體上也具帶狀分布的特征。
關鍵詞:馬家窯金礦床;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馬家窯金礦床位于膠遼隆起區之膠北隆起帶上,屬于膠東西部棲霞—蓬萊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復雜的構造—巖漿活動控制著金礦資源的分布特征,從西至東依次為萊州西北成礦帶、招平成礦帶和棲霞~蓬萊成礦帶,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為區域性主要的控礦構造[1]。研究區發育一系列大中小型金礦以及金礦(化)點,顯示出巨大的找礦潛力。本文以山東馬家窯金礦床為研究對象,在總結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找礦標志,為區域進一步開展金礦找礦工作提供參考。
1區域地質背景
研究區位于膠北隆起帶上,該區域自古生代至晚侏羅世以來可能一直處于隆升,形成了以北東~南西向為主的深大斷裂構造,使得區內大部分古生界地層缺失。研究區出露地層以前寒武系和新生界地層為主,前者主要為新太古界膠東群、新元古界蓬萊群,后者主要為白堊系地層。膠東群為一套中深變質巖系,原巖為一套硅鐵質碎屑巖建造;蓬萊群為一套板巖、大理巖以及石英巖等組成的淺變質巖系;中生界白堊系地層以萊陽群和青山群為主,前者為礫巖、砂礫巖組合,后者為凝灰質砂巖、安山巖、火山碎屑巖等組合。研究區構造極為發育,以北東~南西向的左旋壓扭性構造為主,派生出一系列次級裂隙構造,對該區域金礦資源的分布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區域上已發現的金礦床(點)大多數分布于北東~南西向深大斷裂與其派生的次級斷裂的交匯部位。此外,區域發育較大規模的韌性剪切帶,多呈北西—南東向展布于盤子澗~馬家窯~東野及青山頭一帶,伴隨著較為廣泛的金礦化[1]。研究區巖漿巖極為發育,以前寒武紀和中生代巖漿活動最為強烈,且后者與區域金礦化關系更為密切。中生代巖漿活動以燕山早期的玲瓏花崗巖體、郭家嶺花崗閃長巖體和偉德山花崗巖體為代表,與金礦化關系存在成因聯系。
2礦區地質特征
(1)地層。馬家窯金礦床出露地層較簡單,以新太古界膠東巖群為主,另沿溝谷低洼區域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新太古界膠東巖群是馬家窯金礦區的主要地層單元,分布于礦區北部及西部區域,呈條帶狀、橢圓狀零星出露,寬度數十厘米至十余米不等,巖性為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屬于高角閃巖相。膠東巖群內常見一些星點狀、細脈狀金屬硫化物(以黃鐵礦為主),局部發育碳酸鹽化,因此,部分學者認為新太古界膠東巖群為馬家窯金礦床的原始礦源層。(2)構造。礦區以北東~南西向的左旋壓扭性斷裂構造為主,也是礦區的主要導礦構造。礦區次級斷裂以北西~南東向為主,為礦區主要的含礦構造。根據礦區次級斷裂構造特征可分為三組:①北西向含礦構造,是礦區主要的控礦構造,為區域性北東~南西向導礦構造派生的次級構造,破碎帶中多被含礦石英脈充填,規模較大,走向穩定,傾角中等,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分布;②北東向構造,為礦區主要構造,走向一般小于30°,傾向北西或者南東,傾角一般大于70°,該組構造切穿礦脈,為成礦后構造;③北西向斷裂構造,走向約330°,傾向南西,傾角大于70°,斷面呈不規則狀,與北東向構造為共軛斷裂,屬于張性斷裂,為成礦后構造。(3)巖漿巖。礦區巖漿巖極為發育,礦區范圍內出露面積較大,多沿北東~南西向破碎帶展布,以細粒角閃閃長巖脈、細晶巖脈等為主,少量煌斑巖脈、輝綠巖脈沿北西—南東向破碎帶展布。
3礦床地質特征
(1)礦體地質特征。馬家窯金礦已發現礦脈2條,編號為Ⅰ號礦脈和Ⅱ號礦脈,均為含金石英脈,且為單脈。礦脈空間分布嚴格受控于斷裂破碎帶,呈扁豆狀、串珠狀、豆莢狀分布于北西—南東向斷裂破碎帶中,圍巖為新太古界英云閃長巖和中細粒變輝長巖。Ⅰ號礦脈和Ⅱ號礦脈在平面上具北西收斂、南東撒開的掃帚狀。Ⅰ號礦脈是馬家窯金礦床的主要含金礦脈,地表控制長970m,平均厚度約0.8m,礦脈與地層呈斜交關系,嚴格受控于北西—南東向斷裂構造,沿走向具有膨脹收縮、分支復合現象。Ⅰ號礦脈中礦體特征見表1,Ⅰ號礦脈由5個工業礦體組成,賦存于含黃鐵礦石英脈中,規模較大,均呈扁豆狀。Ⅱ號礦脈由3個工業礦體組成,地表控制總長840m,呈扁豆狀、透鏡體狀分布。(2)圍巖蝕變。馬家窯金礦床圍巖蝕變不發育,礦床受北西—南東向構造控制明顯,因此,與礦化有關的圍巖蝕變主要呈帶狀沿斷裂破碎帶分布,蝕變帶寬度也較小,分布于礦體兩側。礦體下盤的蝕變較上盤發育,主要有黃鐵絹英巖化、硅化、方解石化、鐵白云石化等,其中黃鐵絹英巖化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黃鐵絹英巖化是礦區主要的找礦標志之一,主要分布于礦體兩側,呈線性分布,表現為長石幾乎完全被絹云母取代,且具有定向排列的特征,從礦體中心向兩側逐漸變化為絹英巖化,區別在于黃鐵礦含量明顯減少,一般小于5%,二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硅化普遍發育,從成礦早期至晚期均有顯示,常沿斷裂破碎帶呈帶狀展布,是礦區另一重要的找礦標志。
4找礦標志分析
(1)構造標志。馬家窯金礦床明顯受控于斷裂構造,區域性北東~南西向斷裂破碎帶是礦區主要的導礦構造,而派生出的次級北西~南東向斷裂體系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因此,馬家窯地區北東~南西向和北西~南東向斷裂構造的交匯部位,是本區域良好的賦礦部位,尤其是傾角較小的北西~南東向次級構造。(2)巖漿巖標志。馬家窯金礦床成因與中生代巖漿活動密切相關,花崗質巖脈、煌斑巖脈等與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存在成因聯系。馬家窯金礦區花崗質巖脈、煌斑巖脈沿北西~南東向、北東~南西向斷裂構造分布,為含礦流體的賦存提供了空間,是礦區內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3)圍巖蝕變。馬家窯金礦床的圍巖蝕變不發育,但黃鐵絹英巖化和硅化與礦體關系密切,呈帶狀分布于礦體兩側,且從礦體中心向兩側具有由黃鐵絹英巖化漸變為絹英巖化的特征,是尋找富礦體的主要標志。
參考文獻
[1]王馨瑩,王力,王鐸融,田力丹.山東棲霞馬家窯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J].黃金,2016,37(04):18-24.
作者:蔣波 單位: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