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低碳經濟的哲學思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為近代科學典范的完整力學體系的建立,是由牛頓來完成的。建立在機械論綱領基礎上的牛頓經典世界圖景是:由于二元對立的框架,把人驅除出以后的自然是一個缺乏生命活動力的物質實體世界,具有廣延、形狀、慣性等數量化特征,并且在同樣可以描述的力的作用下作范圍無限而形式單一的機械運動。這種機械論綱領要求在科學認識活動中力求把多層次、多形式的自然還原為物質實體的集合,把各種復雜運動還原為基元粒子的集合,把各種復雜運動還原為無主體參與的純客觀的過程,并往往把科學理論還原為經驗歸納等。機械論的認知圖式是還原主義的,它把世界預設成一臺機器,認為這臺機器可以還原為它的基本構件,在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中,強調自然的獨立性,認為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界是沒有價值的,人可以掠奪、主宰和支配自然。人們按照機械論思維認識世界,人類不斷地在手段上創新,發明新的技術,使科學應用于生產,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企圖征服大自然以滿足人類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求,與之相應的是傳統高碳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取得主流地位。傳統高碳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復雜的勞動力、機器設備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的大工業體系。生產方式的明顯特征是人類熱衷于從自然中無節制地獲取資源,又不加任何處理肆意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過程。正是由于其微觀的、分析的、線性因果鏈的簡單性思維方式和單目標的決策方法,人們在目標上單純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利用先進的工具、技術不顧一切地掠奪開發各種自然資源,而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在超量消耗有限資源的同時,向外界環境排泄大量廢物,導致了人類的發展困境與危機[3]。如果社會發展沿著這種方式繼續下去,人類將會走向滅亡。
這就要求必須徹底實現發展思維范式的轉變,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來建構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于是低碳經濟應運而生。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模式,不僅僅是源于對傳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發展模式直接反思,而且更重要的是源于對導致這些發展弊端人類還原論思維范式及其實踐方式的認識,源于人類對還原論思維范式下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的訴求。因此,只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及其實踐方式,才有可能把握低碳經濟的內容與本質,并由此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實踐。
一、低碳經濟的直接思想來源及其科學思維基礎
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討論并不是個別現象,數十年來人類一直在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在1962年卡遜女士的《寂靜的春天》、1968年哈丁的《公地的悲劇》、1971年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1972年杜波伊斯的《只有一個地球》、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等一系列著作中,專家們都不斷地向人類提出了警告,要擺脫貧困和環境的束縛,必須尋求一條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這種更深遠、更高級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應運而生。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R•布朗提出的能源經濟革命論就是低碳經濟思想的早期探索。他認為,面對“地球溫室化”的威脅,向高效的、以氫為基礎的經濟轉變十分必要和緊迫,要建構零污染排放、無碳能源經濟體系。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2006年,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發表《斯特恩報告》,呼吁人類經濟發展由傳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中國國家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了四項建議,主張“發展低碳經濟”。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大會擬定全球減排協議,雖最終未能達成廣泛的共識,但低碳經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被各國普遍認同和接受。隨著實踐的進展,低碳經濟的內涵不斷得到拓展,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對低碳經濟的理解。目前,多數學者認同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來的,然而這只是問題的表面,從更深層的背景來看,低碳經濟與20世紀中期以來科學思維方式變革的背景是相切合的。也正是思維方式變革這一大背景,為形成低碳經濟思想提供了思維基礎。科學發展到了20世紀中葉,隨著經典科學向現代科學的轉變,線性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受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和挑戰,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以20世紀40年代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開拓性工作為起點,隨后協同論、突變論、超循環論、混沌學等現代系統科學的興起,不僅引發了自然科學界的變革,而且也日益滲透到哲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些科學的出現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從復雜性的視角來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復雜現象,揭示了非線性是復雜性之源。非線性科學的發展引起了哲學和方法論方面深刻的變革,為人們認識復雜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范式。
非線性是相對于線性來說的。在現實中,按描述系統的數學模型可把系統區分為線性系統與非線性系統。線性系統滿足加和性原理,即部分之和等于整體;而非線性系統則不滿足于加和性原理。現實世界是非線性的,線性系統是系統的非線性因素弱到允許忽略不計時的簡化形式。把非線性因素忽略掉,我們就只能生活在線性世界,而線性世界是單一的。線性處理忽略掉的因素,正是系統產生多樣性、奇異性、復雜性的根源。這并不是說研究非線性系統不需要簡化描述,而是說不要把系統產生的多樣性、奇異性、復雜性的根源簡化掉。從非線性角度來認識和把握世界,我們稱之為非線性思維方式。
首先,非線性思維范式要求我們以一種整體思維來揭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系統之所以為系統,首先必須要有整體性。在系統整體中,部分是構成整體的前提基礎,但整體不是相同組成部分之和的簡單相加,而是不同部分組成的有序系統。由于各個部分之間的差異的多樣性,以及各部分的相互作用的多樣性,從而獲得的互補性,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從整體思維出發,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復雜系統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強調把事物當做整體來對待,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堅持全面看問題的觀點。其次,非線性思維要求我們從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上、從事物與周圍環境要素的關聯上來動態把握和分析。如果說機械論認知圖式堅持的是主客二分對立模型,強調個體的獨立自主性;那么,在關系論視野中,則堅持個體只有在與周圍環境中才能得以存在,并被定義、描述和認識。在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中,關系者脫離了關系就失去其意義,部分也不能離開整體而獨立存在。關系思維反對將事物簡單化的思考方法,反對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強調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側重于從對象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把握對象,不斷優化系統內部各部分和各要素的結構。此外,非線性思維要求我們深入認識和把握復雜系統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從多維視角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不能滿足于那種一因一果的簡單解釋。
二、低碳經濟的非線性蘊涵
低碳經濟超越了傳統發展模式簡單的、線性的、疊加的或“整體等于部分之和”的思維模式,以非線性思維為基礎,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多重關系中來考察和規范經濟、環境、社會之間的關系,認為系統的進化不是取決于哪一對矛盾的相互關系,而是取決于系統內部各要素、系統與系統,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多種因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從非線性觀點來考察人類走過的歷程,不僅可以對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有更深的認識,而且還可以對社會發展作出更全面的描述,為低碳經濟的實施提供新的啟示。就人與自然關系而言,低碳經濟從整體論原則出發,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從整體性觀點出發,人和自然作為統一的世界,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作用于自然,改變自然,使自然人化;另一方面,自然也作用于人,人學習自然界智慧,提高人的素質和本質力量,使人自然化。所以,處于主導地位的人應該更人性化地對待自然,既重視人的價值的實現對于自然的依賴,又重視自然價值的實現有賴于人的理性關懷,從而把兩者結合起來。傳統高碳經濟的問題就在于把自然環境和自然排除在經濟模式之外,僅僅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力,使人類從自然界中掠取了過多的自然物質,并向自然界輸入了超出其自身凈化能力的污染物(包括溫室氣體),導致自然界失去平衡、系統功能退化,最終引發災難性事件。從整體論思維出發,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其目的是有效調控人與自然的關系,平衡生態關系,實現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統一。一方面,從產生高碳排放的源頭入手,通過發展節能減排技術降低傳統能源中的碳排放,發展新的清潔能源并逐步增加其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發展低碳產品,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公眾的低碳生活方式,讓每一個人都認識到人與環境間的整體性,廣泛地減少高碳產品的消耗,從而減少碳排放。在溫室效應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就是在維護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原則,通過逐步消除由人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因素,來維護自然界的健康有序發展。
就人與人關系而言,低碳經濟以人與環境資源的依賴關系為切入點,倡導公平的發展理念。傳統高碳模式從還原論思維方式出發,把社會因素排除在經濟模式之外,不惜以犧牲多數人的利益為代價,增進少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在一個國家范圍內,以及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擴大,矛盾加劇。隨著不平等和不公平現象加劇,導致社會混亂,危害經濟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關系到人類的發展權和社會公平問題。不同的國家由于發展水平不同,面臨的發展潛力和減排空間不同,要設計合理的、能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的碳排放方案,必須從社會公平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考慮。從代際發展公正來看,低碳經濟意味著既不要當代人在滿足自身需要時對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也不要因照顧后代人的需要而消極克制當代人的需要,扼殺當代人在環境開發與利用上的能動性,重新使人淪為環境盲目性的奴隸。從代內發展公正來看,低碳經濟就是人與人之間以一種平等公正的關系共同履行對地球的責任,而不是單純從一己私利出發,對生態資源進行破壞性開采和利用,損害人類共同的、長遠的利益。低碳經濟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通過協調個體與整體利益及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求得人類整體的持續發展,這既體現了當代人之間的發展平等,也體現了當代人與下代人之間的發展平等,從而使公平問題獲得了更加寬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厚的內涵。
就人與自身而言,低碳經濟突出強調保障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傳統高碳經濟是還原主義的,因為它把經濟發展這樣的復雜整體還原為一個因素,就是經濟GNP的增長,而人則成為實現經濟增長的手段和工具,從而顛倒了社會發展的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其結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因為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人發展好了,才能以更大的精力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低碳經濟不是把GDP增長這一增加福利的手段當做目的,而是為了合理保護資源與環境,注重人的素質潛能的全面挖掘和提高,并從人類未來發展著眼,以滿足人類發展主體的全面需要。低碳經濟不是要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也不是要抑制人們的消費需求和降低人們的幸福質量,而是要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條件,保障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相結合,實現人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和最終價值取向。可見,低碳經濟發展范式的出發點及其實踐方向與非線性科學所提供的思維方式是殊途同歸的。以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終極取向的低碳經濟,為突破傳統思維范式的困境、立足于更高的現代思維層面切入經濟活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訴求提供了新的進路。
作者:楊小軍林敏單位: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