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墾地區改革與可持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墾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是我國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事業。農墾作為我國在特殊國情下建立的一種農業管理制度,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營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國家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通過60多年的發展,農墾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為國家的糧食儲備和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我國推動中國特色農業發展的火車頭,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在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農墾事業需要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逐漸實行農墾改革,探究新常態下農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會為未來農墾發展提供戰略性支持。
一、中國農墾事業發展狀況
(一)農墾地區經濟主體狀況1.農墾企業發展各個農墾地區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墾企業則是各個農墾地區的經濟主體,農業的發展進步和農墾企業息息相關。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農墾企業數量出現了U型發展。增長到2005年達到了峰值,隨后又開始回落,市場主體數量逐漸穩定,也就是說,我國的農墾企業發展首先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隨后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和優勝劣汰,逐漸淘汰掉一批不合格、跟不上時展潮流的農墾企業,同時這也和各個墾區的農墾企業合并,采用集團化發展有關。這為各個墾區管理者提供了一個思考,農墾企業需要采用集團化的生產來達到規模經濟,企業的設立和定位需要符合經濟運行的規律和特點,不能盲目提高農墾企業數量,而應注重農墾企業的戰略定位。農墾企業可細分為農牧企業、工業企業、建筑企業、運輸企業和批零貿易餐飲企業。從數據上看來,農牧企業、工業企業、建筑企業和批零貿易企業的個數以及發展趨勢和農墾企業總數量發展相對一致。唯一突出的是運輸企業,企業數量波動較大,但到了2013年又重新回落,這和國家對農業的新戰略有關,先進的物流體系有助于國家打造農墾電商平臺,因此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運輸企業數量逐漸呈井噴式發展。2.農墾地區收入情況農墾企業的核心是員工,員工的收入和積極性有關,有效提高員工的收入可以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益。從表2對比可以發現,職工平均工資雖然穩步上升,但是其增長的額度和人均生產總值還有較大的差異,增長速度也需要進一步提高,農墾企業在進行規模化生產的同時需要關注職工福利,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科學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提高農墾企業員工福利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生產的同時需要重視這個問題。
(二)農墾地區土地使用情況我國的農墾經濟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國有化這一重要制度基礎上的,而農墾事業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隨著國家進行農村,農墾經濟發展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何保證農墾土地在一定底線的情況下又能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化效率是一個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耕地面積呈現逐漸穩定的狀態,穩定在6200千公頃左右,隨著農村的進行,耕地面積不降反升,說明了對于提高農墾地區的耕地面積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橡膠面積也和耕地面積呈現出相同的發展趨勢,在穩定中逐漸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造林面積在2005年達到峰值之后逐漸回落,各個墾區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林業保護,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優質增長,不能再走高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要改進林業的產業結構,對產業進行優化。
(三)農墾地區產業結構農墾生產總值每五年實現一個跨越式發展,農墾事業在國家的政策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都在快速上升,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增加速度要快于其他產業,同時可以明顯看到第一產業的比重在迅速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保持穩定水平。從農業占工農業總產值逐漸下降而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漸上升可以看出農墾地區的農業經濟逐漸形成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生產模式,并且以工業化促進市場化、規?;吞岣吒偁幜?。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農墾地區的工業化還有提升的空間,基于農業第三產業存在很大的發展機遇,發展基于智慧和綠色為核心的農業旅游經濟也是未來墾區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四)農墾地區投資結構農墾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呈現高速增加的趨勢(詳見表5)。固定資產的投資來源有三個,分別是國家預算內資金、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從數據看到,農墾地區的主要投資資金來源于自籌資金,并且自籌資金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各個墾區的集團生產經營自負盈虧,需要自籌資金進行建設和擴大生產,未來農墾經濟在發展的同時可以考慮提高利用外資的比例,尤其是在我國優秀農墾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的情況下,在國外利用外資建立合資公司進行生產經營,和國內生產經營實現協調發展,提高國際知名度,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化商譽和口碑的農墾產品和農墾企業,實現農墾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新常態下的農墾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墾事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5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公布,文件主要強調了改革,以改革釋放農業紅利。文件強調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土地流通制度等多項改革,值得注意的是農墾改革首次單獨成文出現在中央指導文件中,說明了農墾改革在中國農業經濟新常態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從中央文件的指導意見分析來看,各項制度改革相輔相成,各項改革為我國農墾改革做了重要鋪墊。中央一號文件的首項內容強調“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一措施包含了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等。這意味著我國農墾事業改革的方式是要改變糧食生產模式,不僅僅要重視數量使糧食生產向又多又好轉變,既要保證供給又要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體系,切實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同時文件還指出“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這一指導意見指出了農產品的流通模式從單純線下交易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同時也推進了農墾的信息化建設。一號文件還提出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和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的繼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了農民更大的靈活性,變農民共同共有的產權制度為農民按份共有的產權制度,為農墾事業改革提供了產權的便利。另外一個為農墾改革做出重要鋪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繼續推行,一號文件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我國農墾制度是建立在國有土地制度的基礎上,將會為農墾事業中的土地流轉提供基礎,這就需要農墾地區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注重經濟效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厲以寧認為:“農墾改革的目標是把國有資源或者資產,包括土地、資本和人力三方面搞活,更好地發揮它們的效益。在改革中,要研究解決好土地的資本化問題?!眳柦淌诒硎荆骸罢l對土地進行投入,誰就應該獲得土地的增值收益”。因此在農墾地區城鎮化道路過程中,除了農業以外,農墾地區還需要發展工業和服務業,把農墾地區打造成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地。這也強調了土地在農墾改革過程中是核心,需要解決好土地資本化的問題,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一號文件關于農墾的指導意見在26條中指出,要加快研究出臺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農場企業化、農墾集團化、股權多元化改革,創新行業指導管理體制、企業市場化經營體制、農場經營管理體制,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推進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把農墾建設成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帶動力量。一號文件對于農墾改革的主要核心思想是市場化運作,從企業性質、企業運營方式等方面對農墾企業改革進行指導,充分釋放農墾改革的紅利,為農業持續增長提供新的增長點。
三、農墾改革的阻力和困難
當前農墾改革成為了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動力,為農業創造了新的增長點并且釋放改革紅利。掌握巨大資產的農墾系統,如何改革以及改革會產生什么影響需要充分論證考察,對農墾改革的主要阻力和困難也要充分認識,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改革。
(一)農墾企業行政化程度高目前,相當一部分集團化墾區為了工作需要,仍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體制。特別是部分集團化墾區仍是以行政管理為主,集團總部層面按政府模式設立機構,通過人事控制權、集中的經營決策權,對下屬企業(農場)的人、財、物有支配權,以及通過黨、團、工會等組織體系對下屬企業(農場)實施強有力的組織影響,集團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存在著明顯的行政化傾向。從目前的國情來看,這種體制對動員組織生產經營、墾區社會管理有正面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逐步建立與完善,墾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以行政管理為主的集團化墾區只有進一步剝離行政色彩才能建立起現代企業集團管理模式。
(二)墾地資本化要謹慎農業部的數據顯示,農墾系統掌握國土面積3.9%,約36萬平方公里,同時農墾企業資產總額已經超過1萬億元,如果農墾土地逐漸進行資本化的話將會大大提高農墾經濟價值,同時也是農墾地區城鎮化的一個核心內容。從農墾地區的改革歷史經驗來看,農墾的戰略是“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調查顯示,已經有多個農墾地區提出了農墾土地資源資產化、資本化,探索國有農場農用地轉讓、抵押、擔保的方式和途徑,國有農場建設用地可以進入土地市場自由交易,這些現象都是農墾地區土地資本化的一種試點。但是巨量的墾地資本化面臨兩大阻力,一是地方政府為了獲得財政收入而向墾地伸手行為;二是墾地資本化的運作體制存在漏洞。地方政府在財政增收的巨大誘惑之下,經常會出現向擁有大片國有土地的農墾集團業務伸手,用低價回收國有農墾土地,把土地資源轉型用于城鎮建設和工業園區的設立,這些直接造成了我國農墾土地面積的下降,國有資產流失。農墾土地的這種流轉方式是飲鴆止渴,一旦糧食生產受到威脅將會面臨得不償失的局面。目前安徽、寧夏、上海等墾區進行了土地擴權賦能的試點,在不改變國有土地形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將土地價值進行評估并且注入農墾集團,轉增為國有資本金,這種模式增強了農墾地區企業集團的資產規模,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融資能力,為企業擴張提供了基礎。農業部數據顯示,到2013年底安徽省農墾已經完成了土地確權面積93.95萬畝,確權率達到97.21%。墾地資本化的核心思想是將土地價值顯性化,農墾企業集團的價值并未計入農墾土地的資本價值,因此農墾未來改革的方向是:抵押、擔保、融資來實現土地資本性功能,并且通過入股來實現資產屬性。但是巨量墾地資本化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其資本化方法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既要保證發揮土地最大效益,也要保證國有土地資源不能流失。
(三)農墾企業集團需要提高專業經營能力我國農墾企業集團一般的經營模式是大集團下屬各專業領域分公司,如此混業經營的一個弊端是不能很好地提高專業運營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實現各項核心資產上市,把企業集團從資源生產型的企業逐漸向資源控制性的企業轉變。這種改革的典型例子是海南農墾集團將其旗下的橡膠核心資產進行剝離上市,成立了海膠集團。海南農墾總公司以其墾區的橡膠園和加工企業、科研機構和銷售單位入股海膠集團,占股72.98%。正是由于海膠集團的上市迅速解決了集團資金的緊缺并且實現了專業高效經營。海膠集團隨后進行了“三步走”戰略,一是收購海南省民營橡膠資源,二是在云南省設立橡膠加工廠開展貿易,三是整合了東南亞天然橡膠市場,實現了國內整合,走向國際的戰略。這個例子說明了農墾企業大集團的背景下需要實現其各項行業的專業經營能力。
四、新常態下農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進入新常態,我國農墾事業也要與時俱進,把自身的經營和經濟的新常態結合在一起,順應時代潮流,在新常態中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響應國家“三雙”戰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三雙”戰略:保持中高速增長和中高端水平“雙目標”,穩定政策預期和促進改革結構“雙結合”,最后是打造萬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農墾經濟的發展需要和“三雙”戰略緊密相連,首先農墾系統要適應新常態,把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轉變生產方式,既要追求生產數量,也要追求生產質量,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尤其是推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農業品種的優化,實現規模經濟,并且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墾企業和農產品。其次是需要調整結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的和諧發展,合理安排農業生產順序。三是要調動農墾職工的創造力和創業活力,在創新技術應用能力方面充分調動農墾員工的積極性。新常態的核心動力是創新和創業,而農墾系統要實現轉型和升級同樣也離不開創新和創造,在農墾系統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和福利制度,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言獻策,同時聯合科研院探索構建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實現農業生產的信息化和現代化。
(二)農業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2015年2月1日國家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對我國農業改革進行了戰略指導。文件內容包含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確權和農墾改革,以及構建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農村的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將為農墾系統的國有土地資源產權的確定和進行資本化提供契機,農墾企業集團在墾地資本化的同時可以實現企業戰略升級。同時構建農業現代化強調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其中包括電商、物流和商貿、金融等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這為農墾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模式。總而言之,農墾改革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抓住農業改革的契機,在改革中求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
(三)國企改革東風吹進農墾系統農墾企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行政化程度高,政企不分,采用“兩個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體系,隨著農墾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大,企業管理運營模式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如火如荼的國有企業改革為農墾企業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改革背景,改革之風逐漸吹入農墾系統,海南的海墾集團首先實現了剝離核心資產上市的示范作用,從資源生產型企業向資源控制型企業轉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多元化股權改革”是農墾系統進行企業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企業化和集團化一直是農墾改革的方向,農墾企業集團通過股權改革可以盤活企業資產,靈活利用外資和吸納外來先進的技術,進一步把農墾體系推向現代化,這是農墾企業需要抓住的發展機遇。
(四)“互聯網+”行動成為農墾新發展“三農”問題的一個發展方向是實現現代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增加農墾職工的收入,實現農墾地區城鎮化,縮小城鄉差距是一個重要問題。隨著中央把“互聯網+”提到了國家戰略,我國農墾地區需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來實現農墾資源、產業、科技、組織、人才、規?;C械化等方面的優勢,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實現農業的互聯互通。同時國家還支持電商、物流和商貿、金融等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這些互聯網的戰略都為農墾企業集團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是農墾系統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程志強 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