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問政內涵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報業雜志》2014年第十一期
在明確了網絡問政的主體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網絡公民和政府后,有必要分析網絡問政的載體、內容、精髓以及目的等其它相關要素,進一步明確網絡問政的內涵界定。
1.載體:網絡技術平臺網絡問政,載體是“網絡”。從技術角度講,網絡問政是在互聯網技術真正發展起來以后,利用網絡平臺構建的虛擬場域,如政府網站、政務微博等網絡載體形式,進行有關公共利益、公共決策的官民互動對話。因為互聯網的快捷、公開、透明、互動性強,使網絡問政體現出區別于傳統政治運行模式的突出優勢。
2.內容: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議題網絡問政,“政”是內容。所謂“政”,應是涉及公共利益、有關公共權力和公共決策的一些政務議題。只有這類政務議題,方能引起政府重視,引發公眾關注,調動官民利用網絡互動對話的積極性;而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紛現,也使網絡問政不乏問政所需的內容素材。正如藍云所說:“網絡天然地需要公共事件,而公共事件也天然地需要網絡?!?/p>
3.精髓:以“問”為核心的官民互動對話網絡問政,核心在“問”。網絡問政的“問”體現了中國政治文明的精髓,即“問”表現為官民之間平等、雙向、互動、自愿的交流形式,是政府“問計于民”的同時,民眾也“問事于政”的動態對話的過程?!皢枴笨梢允枪賹γ竦摹拔繂枴保駥俚摹疤釂枴?;可以是官對民的“詢問”,民對官的“追問”;也可以是官對民的“答問”,民對官的“質問”。一個小小的“問”字,隱含了網絡問政的核心精神,即網絡問政不光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也體現出公眾對于政府官員及公共權力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因此,網絡問政要求政府部門及官員應擺正心態,放低身段,平等坦誠的和網民進行互動交流,雙向對話。
4.目的:有序的政治參與網絡問政,目的在于“有序的政治參與”。網絡問政,是希望能夠讓公民有序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消除虛擬和現實之間的隔閡,使公民意見最終進入公共決策體系,使現實當中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網絡能夠得以解決。因此,網絡問政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網絡執政、網絡施政,在通過網絡平臺表達各方訴求、實現信息對稱的情況下,維護公眾權益,影響公共決策,使網絡回歸現實社會,釋放公眾民意,真正開啟公民理念的民主實踐。因此,在對網絡問政的基本要素進行分析之后,可將網絡問政的概念內涵界定為:網絡問政,是在網絡技術平臺構建的虛擬公共空間中,網絡公民和政府部門及官員針對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權力的政策議題,進行平等自愿的互動交流和雙向對話,從而使公民意見能最終進入公共決策體系,實現有序的政治參與。
二、厘清幾個相關概念
現實中常有人將“網絡輿論監督”、“網絡政治參與”和“網絡問政”混用,其實三者屬不同概念,對易混淆的相關概念進行比較梳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網絡問政”的內涵和概念界定。
1.“網絡輿論監督”與“網絡問政”從表面上看,二者都依托于網絡媒體,針對涉及公共利益、公共決策的議題發表看法,提出建議。但仔細比較發現,二者存在諸多方面的差異。(1)參與主體差異網絡輿論監督的發起主體主要是普通網民,是單一主體進行的單向監督,其主體表現特點為散亂無序,缺乏獨立的自我意識,易感情用事。而網絡問政的參與主體涉及網絡公民和政府部門及官員兩個主體,是雙向主體進行的互動對話,其主體表現特點為理智并善于思考,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易被他人所左右。(2)運行過程差異網絡輿論監督的核心在“監督”,是廣大網民對社會公共事務自由表達意見而產生的客觀效果,其缺乏和政府直接面對面的互動交流,體現了大眾在網絡輿論監督中單向、間接、被動的特點。而網絡問政的核心在“問”,是官民之間平等自愿、雙向互動的對話協商的動態過程,其雙向、直接、主動的交談方式,有助于更快地推進公民意見由網絡回歸現實社會,進入公共決策領域。(3)作用機制差異網絡輿論監督最終要產生作用,往往需要傳統媒體介入。其發揮作用的流程通常是:民眾意見在網上匯聚,形成有影響力的網絡輿論,引發傳統媒體的關注,經傳統主流媒體報道并轉發后,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輿論事件,最終引起相關政府部門或官員注意,使問題得以處理并解決。但并不是所有的網絡輿論監督事件都能經歷由民意表達到現實解決的完美轉化,其溝通成本與解決效率之間的性價比較低。而網絡問政則使民意表達與政治參與之間具有直通性,網絡公民與政府官員間借助網絡載體可以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大大節約了社會整體的溝通成本,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和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2.“網絡政治參與”與“網絡問政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網絡空間中,出現了以傳統政治參與為基礎,而又區別于傳統政治參與的新型參與模式,即網絡政治參與。所謂的“網絡政治參與”主要指普通公民以網絡為參與平臺,試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政府決定、政府活動等公共政治生活的行為,包括政治選舉、政治交流、政治表達、政治接觸、政治宣泄、政治結社等。(1)參與主體差異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是普通網民,主體單一,身份隱匿,來源多樣,發表觀點“去中心化”。而網絡問政的參與主體包括網絡公民和政府官員,是雙向主體進行的理性判斷和獨立思考,發表觀點目的明確,針對性更強,更易解決實際問題。(2)參與目標差異從目標來看,網絡政治參與不僅關注國家政權系統和重大政治事件的相關議題,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細小突出事件表達關注。而且,網絡政治參與的目標也并不都是為影響政府行為和政策決定,有很多網民只是通過網絡在“談論”與政治有關的話題,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政治觀點表達與政治思想宣泄”。而網絡問政在參與公共決策、監督權力執行乃至最終影響政府決定、公共政治生活等方面則目標明確、公開、直接。(3)表現形式差異網絡政治參與的表現形式包括政治選舉、政治交流、政治表達、政治接觸、政治宣泄、政治結社等,網民可以通過論壇跟帖、發表博文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態度,通過電子郵件或網絡視頻同政府官員進行網絡接觸和溝通,參與形式多樣化。而網絡問政雖然也可以通過網站、郵箱、論壇和博客等方式來進行政治參與,但其表現形式上主要為政治接觸、政治表達和政治交流,表現形式相對單一。
作者:王楊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