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微新聞的傳播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英伽登的文學作品文本四層面
無論是新聞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它們的組成都是最根本的字、詞、句、段、篇。波蘭現象學派理論家英伽登,他把文學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級的語音組合,這屬于文學文本的最基本的層面;第二層面,即意義單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級語音組合所傳達的意義組織,它是文學文本的核心層面;第三個層面是多重圖式化面貌,是由意義單元所呈現的事物的大略圖影,包含著若干“未定點”而有待于讀者去具體化;第四個層面是再現客體,即通過虛擬而生成的“世界”。根據波蘭現象學派理論家英伽登對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的四個層面的分類,可以看出新聞作品也是大致符合這四個層次的。在新媒體時代的微新聞,雖然形式與之前的傳統媒介所表現的不同,內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根本的內容和核心沒有變化。
二、借助文本四層次理論來分析新聞作品
新媒體時代的“微新聞”與傳統媒體的新聞相比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筆者借助英伽登所提出的文本四層次理論分析微新聞內容本身的特點。微新聞是草根階層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感所聞所的新聞,不需要過多的考慮題目、用語、語言修辭來敘述,“偏向于口語化,沒有段落、沒有標題、不講究層次”⑤,綜合這些,其顯而易見的特點就是“短、靈、快”。“微新聞”的幾乎不需要很高的成本,無論你是擁有電腦還是手機,只需要三言兩語,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記錄并描述下來,再通過客戶端的平臺就能夠與他人共享和快速轉發你擁有的信息,這樣的即時表達事實情況,能夠很好的迎合我們現代社會快的生活節奏。也正是因為“微新聞”如此簡單易用又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所以現今微新聞比傳統的新聞更加受到大家的歡迎和追捧。
1、集中一段式,字數少
現今社會每個人都擁有發表言論的權利,每個人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通過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性思維,匯聚成對社會現狀的不同見解,再利用現在新興的媒體技術將自己的這些見解發表在個人的空間或微博主頁上,或是通過對一個熱點問題的分享和轉發評論來表達自己的見解。一個人對事件的看法都是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認知和主觀性的見解才形成的。由于微博有字數方面的限制,通常人都會凝練自己的語言,用最簡短的文字來表達。例如:2013年6月3日21:59分,央視新聞借助騰訊微博的平臺了題為“歸真堂上市‘流產’”的新聞:據上海證券報,證監會最新公布的擬IPO企業名單顯示,歸真堂于上周遞交了終止審查申請。歸真堂曾因“活熊取膽”引發爭議,并遭民間人士反對上市。其上市申請長期處于“落實反饋意見中”,3月末轉為“中止審查”,5月末正式轉為“終止審查”。歸真堂此輪IPO徹底“流產”。原文只有123個字,并用百字左右來闡述一個熱門的完整話題,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
2、意義組織即文本內容的核心
文字構成了新聞的內容,這些字句便是新聞文本最基本的層面。由字句所引申出的意義內容便是新聞最為核心的部分,它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得清楚明白,并且沒有疊加任何的個人感情色彩,僅僅是將事實擺在讀者面前,沒有任何人的評論,留有足夠的空間給讀者進行思考。在上述的微新聞中,者很注重用詞規范,例如:“中止審查”和“終止審查”。雖然二者的讀音相同,但是各自表達的深層次的意義是不同的。“中”指的是告一段落,指代的是事件并沒有結束;“終”指的是事件已經結束了。由舉出的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以微博平臺為載體的微新聞,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微”,而是集合匯聚了人的智慧和學識,有深厚的意義。
3、多重圖式化的表現與再現客體
英伽登提出四個層面中的第三個層次,即多重圖式化面貌。這是由人將文字構成具有深層次意義的內容,由讀者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已有的認知結構進一步理解而形成具象化的東西;從而在讀者的腦海里便會形成一個通過媒介形成的“象征性的現實”,也可以說是相對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這便是文學多重圖式化在新聞作品方面的彰顯。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是集圖片、文字、音視頻為一體的,通過數字信號的傳輸才可運用的媒體。新媒體給使用者帶來了更加便利的新聞的媒介平臺。者可以將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事情整合成文字。必要的時候,為了說明事情的真實性可以用智能手機拍照上傳,并附上對圖片的說明與解釋。這樣配著圖片的文字新聞,比起之前單獨用文字來表述的新聞有一定的說服力和真實性。由文字和圖片,甚至是音視頻組成的新聞通過微博平臺得以,讀者看到圖文并茂的新聞,通過閱讀文字和圖片中富含的內容,理解人要傳達的信息。但這種理解除了讀者閱讀文字和圖片所獲得的信息之外,還是會受到讀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本身認知局限影響的,或多或少的出現對事件的歪曲理解和某種程度的誤解。由于個人的認知程度有限,對事件所呈現的客觀性就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從而在讀者個人的頭腦中就會形成與現實不相符合的虛擬“世界”。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樣的“世界”具有現實性和客觀性,其實所形成的這種“世界”就是在大眾傳媒中由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所提示的現實,即“象征性的現實”。然而,讀者受到自身所形成的“象征性現實”的影響,會通過對微博平臺上的“轉發”和“評論”等功能將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和見解表達出來,從而影響其他讀者和聽眾對事件的看法。
三、微新聞的傳播特征
以微博為傳播平臺的微新聞,雖然篇幅短小,字數較少,但是它有著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便利性,正是這一特性為它贏得了大量微博的使用用戶。綜上所述來總結微新聞的傳播特征:
1、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和個性化
由于現在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擁有人不在少數,運用這些終端設備就可提供給個人一個消息的免費平臺,而且普通民眾運用起來也是很容易上手的,隨寫隨發,沒有篇幅和觀點的局限,只要將自己真正想說的用文字、圖片、音視頻表達出來即可,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有著很強的時效性,同時有圖為證更具有說服力。
2、傳播內容的交互性和立體化
在微博的客戶端上用戶可以及時地分享信息,表達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都會得到其他網友的反饋,從而會達到社會交往的目的。網友的反饋有贊成也有反對。但是這種交互性使物理距離上遙遠的人們在心理上變為近距離的。另一方面通過微博上“轉發”和“評論”這樣的互動設置,用戶根據自己的立場和見解可以自由的發表評論,自主性很強;同時所發表的評論得到其他人的共鳴和認同之后,消息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新聞的關注度就會持續增高,輿論的傾向性也會隨著關注度的增強而變得明顯。新媒體的互動性,可以讓全民參與,熱心的網民會不斷地補充信息進行匯總并且分析,直到事情真相大白為止。這樣就深刻地體現出來微博等新媒體的互動性和立體化。
3、傳播模式由“中心化”轉變為“輻射式”
每一個在微博上注冊的用戶都是潛在的“新聞者”,微博如此快捷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構建的信息傳播“中心化”結構,同時也打破了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的傳播模式,重新確立了“中心向外輻射”的信息流動的新模式和以個人為主體的傳播新形式,構建起了立體的網狀結構的新的傳播方式。
自媒體中“微新聞”的出現給現代社會帶來了一個“人人能圍觀,人人能發聲,人人都可以被關注,人人都是新聞者的時代。”不僅要充分重視微新聞的“微力量”,整合它的積極方面,避免由于者草根化所帶來新聞偏離客觀性產生的負面影響,規范引導其消極力量,正確引導大眾合理使用網絡媒體,避免負面影響愈演愈烈。
本文作者:盧艷平、韓亞聰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