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理論中國化特征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族思想
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盡管國際上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我們在探索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但還是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同時也開創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和推進民族工作的進程中,形成了具有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的民族理論:第一,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這是民族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同時也是我黨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在建國之初開展的民族識別工作中,沒有受斯大林的民族定義的局限,而是從我國民族問題實際出發,不管民族大小,民族處于什么發展階段都一律稱為民族。提出“民族是自尊的,同時,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對國內各民族,給予平等權利”,明確宣布“實行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等思想觀點。這些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具有理論上的徹底性,同時,又堅持了在民族工作中加以具體實施,具有實踐上的徹底性,是中國能夠不斷順利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基礎。第二,在民族團結方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團結包括中華民族整體的全民族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聯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團結等三個層次重要觀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的內涵。第三,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我黨克服了蘇聯民族共和國聯盟這一民族自決形式,采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這是和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運用到解決我國民族具體問題實際的史無前例的創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內涵。第四,在少數民族發展問題上,具體提出了民族地區必須要進行社會改革、國家積極推動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思想,使黨和人民對民族地區的發展認識更加具體和深入,更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為民族工作指明了具體方向。第五,提出必須培養大批從少數民族的共產主義干部,以更好的解決民族問題。除此之外,還指出了社會主義階段民族關系是人民內部的關系,應該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加以解決,以維護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
(一)鄧小平民族理論在之前,特別是在時期,由于我們忽視我國民族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在全國范圍、短時間內進行所謂的“民族融合風”,一律消除民族差別,無視我國民族問題的的主要矛盾在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已轉變為人民內部的矛盾這一客觀事實,依然以階級斗爭的方式處理民族問題,完全拋棄和背離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原則,使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使民族工作受到嚴重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人們思想的閘門,也重啟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為民族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民族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和理論前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征,堅持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和民族思想的基本原理,創造性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和觀點。第一,確立了民族關系的性質,明確提出了現在我國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民族問題基本上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中國各民族之間已結成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第二,進一步闡明了馬列主義的民族平等、團結的民族觀點,強調指出社會主義中國在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民族政策是真實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第三,肯定了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指出“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采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情況”,從干部培養到經濟文化建設,不斷健全法制,從政權鞏固等方面不斷保障、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要使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第四,突出強調了我們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容改變,把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解決民族問題納入到經濟建設當中去不斷加以解決。第五,強調民族干部的培養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這些思想和觀點是對時期錯誤民族思想的撥亂反正,開啟了黨和人民的思想大解放,進一步推進了我國民族法制建設的進程,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論發展作出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民族理論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際上,東歐地區沖突和國際危機使世界很不平靜;國內,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的同時,遭遇了一場政治風波,因此民族矛盾呈現出異常復雜的局面。面對這種非常局面,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頂住各種壓力和考驗,堅定并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終于打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同時在民族理論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民族工作取得了新成就,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理論重要觀點:第一,突出強調了民族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提出了“民族宗教無小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等重要觀點。第二,指出“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系”,把發展引入民族問題概念,這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民族問題概念的內涵。第三,提出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各民族之間應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第四,提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家的最高利益,這是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義務和責任。第五,對民族進行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三項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第六,在干部和專門人才方面,提出了重在培養和任用民族干部等重要觀點。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民族理論,把發展引入民族問題概念,充實了民族問題概念的內涵,突出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是解決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重中之重,明確了我們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提出了培養一支高素質符合要求的民族干部隊伍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種根本途徑;從制度上規定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三大基本制度之一。這表明我黨對民族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對民族思想、鄧小平民族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創新。
(三)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民族理論新世紀新階段,以為總書記的黨的領導集體在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同時,在民族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和政策,把我國民族工作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突出體現在:第一,明確了民族定義的內涵。這是借鑒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同時考慮我國民族具體實踐,從而使它更加符合我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第二,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根本道路,包括民族問題。中國的民族問題非常復雜,但不管怎么解決,都必須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內加以解決。第三,進一步完整地提出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即必須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根本大局,繼續堅持建立、健全法制,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好地維護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大好局面。第四,花大力氣進行民族地區人才資源建設,并始終予以切實貫徹落實,重在培養高素質符合要求富于創新的民族干部隊伍,更好服務于民族地區的發展需要。這些思想和理念,無論是從理論到實踐,還是從抽象到具體,都構成了一個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系統,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思想產生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時期,對于中國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第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正確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原則。它同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作出了重要借鑒和理論指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黨又先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和反映民族發展要求的鄧小平民族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民族理論。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民族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恢復和發展了民族思想,以為核心的黨的民族理論在堅持民族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和完善,以為總書記的黨的民族理論在堅持、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完善和系統化,實踐上更加求真和務實。它們既堅持了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同時又根據時代要求,創造性發展了這一理論。特別是以為總書記的黨的領導集體在實踐中所創立的民族理論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對我國民族和民族問題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是正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思想指南,標志著我們黨對解決民族和民族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指南。當然,隨著民族實踐的發展,會呈現新的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因此,民族理論必然隨著民族形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創新,以更好的解決民族實際問題。
作者:陳良信單位:喀什師范學院法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