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娛樂性節慶是為了進行休閑娛樂活動而舉辦的節慶,多以群眾聚會、游藝、歌舞等形式舉行,同時具有為青年男女年提供社交機會。比如“坡會”,是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各舉行一次,最著名的地點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古龍坡。屆時,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穿著節日盛裝,吹著蘆笙,齊聚古龍坡,坡上人山人海、披紅掛綠,除了燒香鳴炮,還舉行舞龍、耍獅、蘆笙踩堂、斗馬、斗鳥、賽馬等文體活動。其中的斗馬以激烈搏斗、驚險刺激吸引著大批觀眾,數十匹雄馬依次爭雄,最后奪冠者的主人,不僅獲得一定的獎勵,還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坡會”也是訪親探友的節日,而對年輕的戀人們來說,則多了一個互訴衷情的機會。融合性民族節慶,常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日常需求有關。比如“花炮節”,流行于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壯、苗、仫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搶花炮。放花炮這天,附近村寨都組織搶炮隊前來搶炮,每隊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紅綠絨線裝飾的小鐵環,將其置于鐵炮頂端,待炮響后鐵環由空中落地,參賽人員即奮力爭搶,搶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點即為優勝。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等,搶到花炮除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還意味著幸福吉祥。下次花炮節由頭炮獲得者組織,稱為還炮。觀看搶炮的各族群眾數以萬計,年輕人也借此機會交誼談愛。花炮節原為還愿求嗣的民間宗教儀式,現已發展為群眾性文體活動,并成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比賽項目。花炮節期間,還舉行唱戲、賽蘆笙、對歌、斗鳥等豐富多采的活動。
各種類型的節慶并不是截然分離的,而是會出現某種層面上的交叉與重合。比如農歷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群眾一年一度的民歌盛會,百色、河池、柳州、南寧四個壯族聚居的地區,歌節活動豐富多采。這天,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青年男女穿著節日盛裝,帶上五色糯飯、彩蛋等食品,女青年還帶著精心縫制的繡球,從四面八方涌向歌圩(一般為銅場坡地)盡情對唱,一般以愛情為主題,也有歷史、生產、風俗、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內容,對歌的形式有男女個人對唱和集體對唱,具體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壯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遇上對手能對唱一天一夜,賽得難解難分。歌節上除以既傳情,青年男女還常用拋繡球、碰彩蛋等形式擇偶定情。此外,還舉行搶花炮、舞龍、舞獅、演戲等文體活動,也有部分地方群眾在三月三這天祭掃祖墓、踏青郊游。
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慶節文化的德育意蘊
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慶文化總體來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關系,包括民族傳統服飾、飲食、歌舞、儀式以及各種獨特的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在節慶中得以集中體現和生動展示,呈現出和諧共生、融合奮進、樂觀自信的特點,充分表現了少數民族的思想道德觀念,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德育資源。
(一)德育內容豐富渾厚、多彩多姿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慶的起源和內容各具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總是以同強暴、困難作斗爭獲得勝利的心態以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參加節日活動的,各種節慶中的藝術體育活動內容,大多是教人怎樣為人處事,褒揚忠誠老實、勤勞勇敢、勇于獻身、團結協作、艱苦樸素,反對兇殘、懶惰、怯懦、奢侈等,具有豐富的道德內涵。比如瑤族的“盤王節”是祭祀智勇雙全、打退敵人,救助和造福白姓的祖先盤王的節日。再如壯族三月三歌節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其民族性、多樣性的節日內容與形式,充分反映了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理想追求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豐富多彩的節慶文化蘊含著民族和睦、抵御外侮、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思想;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濟危扶貧、有難共幫、見義勇為的社會公德;忠貞、純潔、專一、互愛的婚戀觀;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長幼有別的家庭道德;勤勞勇敢、艱苦樸素、尚儉節約的良好風尚;愛國利民、平等團結、樂善好施、倡善棄惡的宗教道德;誠實守信、正直善良、禮貌待人、謙虛有禮、富有同情心等個人道德修養。
(二)德育方式淳樸直觀、寓教于樂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不僅蘊藏深厚的德育內容,而且在流傳過程中顯示出其是獨特的宜人的德育方式。眾多的節慶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受眾面積大。比如廣西那坡一帶彝族的最大的節日“跳公節”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每年農歷四月上旬,人們聚在一起祭祖天地、神、祖先,宣講本民族歷史,跳舞唱歌、表演娛樂等。一個村寨過跳公節,附近幾個村寨都來參加,非常熱鬧。過節時全村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由畢摩(即巫師,彝語中有教師的含義)宣講祖先的功績,帶領大家祭拜,隨后是飲酒唱歌,眾人打著銅鼓,吹著蘆笙,圍繞金竹叢,遵循傳統的舞蹈步伐,由慢而快,由低潮到高潮,盡情歡慶。青年們則表演象征圍獵、殺敵的“跳閘門”、“跨斷橋”等舞蹈,表示緬懷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和反抗民族壓迫的勝利。四周擺滿節日食品,大家可邊吃邊舞,不時穿插著畢摩的念經、祈禱、祝福等儀式,期間還舉行賽馬和各種表演活動。天黑以后,青年男女則成群結隊到各家各產輪流跳舞、祝福,甚至徹夜狂歡。青少年在節慶活動中親身體驗,接受做人做事、知識文化以及民族歷史傳統的教育和熏陶。
(三)德育效果潛移默化、深入人心少數民族各種傳統節慶雖然更多地帶有古老淳樸的印記,但卻因其表現形式的直觀通俗而貼近生活實踐,貼近民族心理而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使得許多深奧的道理通過淳樸直觀的形式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壯族善唱山歌,是由于該族多居住于山間平地,為了改變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勞動寂寞、交往困難的境況,人們自然地利用山歌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增添勞動生活的樂趣,他們往往遇事即歌,以歌代言,從而也使山歌成為了傳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口耳相傳,重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這是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發揮德育功能的又一重要特征。在節慶活動中,老一輩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把少數民族的傳統史詩、民間文學、風俗習慣以及各種做人做事的道理向青年一代傳授,加強了教育感染效果,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使年輕一代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本民族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
三、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廣西少數民族節慶文化資源的開發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資源。但從其德育資源發掘和利用的視角考量,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青少年德育內容缺乏少數民族節慶文化觀照在青少年德育領域,基本是以中國傳統漢文化為文化背景設計德育內容,對少數民族文化中德育資源的吸納缺少,傳統節慶文化德育資源利用率不高。正如著名學者魯潔教授所說,到目前為止,我國對道德教育的研究還只能說是一種漢文化模式的研究;在它的實踐中,包括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道德心理結構的把握,都是將漢文化作為其背景與基標的。由于德育中缺少少數民族節慶文化傳統,造成德育內容同民族實際相脫離,影響了德育的正確價值導向作用的發揮。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德育內容應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照顧到民族地區的德育現實,照顧到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接受習慣和能力,開發利用少數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作為學生道德教育的素材,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寓于民族歷史文化中,只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得到有效保障。廣西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慶多,如苗族的傳統節慶每年就多達40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慶文化無疑盡情表露了少數民族的道德情感和傳揚了民族思想道德觀念,應當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內容。
(二)青少年德育方式方法缺乏少數民族節慶文化借鑒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教育目標、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不僅決定了德育內容要突出民族特色,而且還決定方式方法要體現民族教育的風格。由于少數民族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發展和教育狀況,獨特的風土人情及民族心理素質,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在心理特點、文化素質以及認知方式上與漢族學生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而體現民族風格的教育方式則更易于讓他們接受。因此,思考和改進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德育方式,不應忽視對各少數民族在實踐中總結創造,獨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傳統德育方式的借鑒。例如,借鑒少數民族“寓教于樂、生動活潑”教育方法,注重在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體育、節日慶典、禮儀習俗等活動中傳授知識、滲透德育。利用山歌、民歌、歌謠的形式講授德育課或將德育課堂延伸到各種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中,讓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知識的灌輸在民族山歌的傳唱、民間故事的傳說、民間節日的參與中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幫助受教育者在提高思想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思想道德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鍛煉,良好品行得以養成。又如“潛移默化,實踐教育”的方法,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表現形式直觀通俗,貼近生產、生活,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強調知行統一,因而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德育也應借鑒這一方式,幫助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實踐環節的修養,在日常的行為活動中,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借助傳統節慶文化氛圍陶冶情操、鍛煉品行,使理性的思想道德認識轉化為良好的文明禮儀和行為習慣,形成優良道德品質。
(三)青少年道德沖突研究中少數民族節慶文化缺失教育具有民族性是不爭的事實,希爾斯認為,“教育是傳統從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媒介,是一個移植傳統的過程”。民族是傳統的載體,不同的傳統正是不同民族的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每個民族都有白己的道德傳統,從文化角度看,當代青少年除社會轉型期主流文化的內在分裂導致行為失范外,還面臨著異質文化的沖擊,主要表現為西方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從目前情況看,我們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在實施道德教育時的道德沖突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缺乏對這種道德沖突解決辦法的必要研究。由于我們長期以來對少數民族聚居區高校中少數民族青少年的道德沖突重視研究不夠,導致我們對道德沖突不能形成一個較好的解決機制。我們認為,認識和解決道德沖突最根本的方法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從具體的道德環境出發,尊重少數民族地區道德教育的現實,承認民族地區道德主體的特殊性,堅持主觀與客觀,目的和手段相統一的原則,針對道德主體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展開研究工作,增強青少年道德沖突研究的民族性,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選擇和利用德育資源。
作者:梁修杰單位:玉林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