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文化傳播方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孔子的體育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人們對于孔子的認識,通常停留在偉大的教育家層面上,很難與體育關聯起來。《論語•述而》里面說“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句話當中的“游于藝”就有體育的因素,“藝”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射”和“御”就是體育項目,射即射箭,御即駕車。射御之教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體育思想成分。孔子的體育思想是孔子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孔子認為競技體育要注重“仁禮”。《論語•八佾》中道“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段對射箭比賽的描述,可以看出孔子的體育競技觀念,其認為比賽中的結果并不重要,但要把雙方的友誼放在首位,進行的是君子之爭。
1969年5月在湖北武漢搞調研時提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也是孔子體育思想中“仁禮”的現代詮釋。孔子認為休閑體育要注重“養生”。《論語•陽貨》中指出“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非常重視養生,認為閑時應下下圍棋來修心養性。孔子平時也注意通過開展休閑體育運動加強鍛煉。《孟子•盡心》中記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韓詩外傳》中記載:“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可見登山和郊游都是孔子喜歡的休閑體育運動項目。
2孔子學院的體育文化傳播現狀
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孔子學院在進行漢語傳授的同時,必然會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促進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孔子學院章程》第一條指出,孔子學院以“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為宗旨。孔子學院是中國在全球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平臺,也是中國政府語言文化外交的需要,為實現跨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然而,孔子學院成立的時間不長,在文化傳播方面力度明顯不足,特別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仍需進一步加強。
2.1傳播的內容不全
《孔子學院章程》把孔子學院定位為一個教育機構,最主要的任務是漢語教學,因此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方面還滿足不了當地人對中國文化的需求。在孔子學院的課程設置中,體育方面的課程非常少,有的孔子學院連體育方面的課程都沒有開設。盡管也有一些孔子學院對體育方面的課程較為關注,但體育方面的課程內容不夠全面,通常只局限于武術。孔子學院傳播武術文化吻合孔子“文武兼備”的教學思想,可以多維度闡釋“和”的理念。很多孔子學院以武術作為體育文化傳播的載體,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提升孔子學院在當地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如法國普瓦提埃大學孔子學院的“武術開放日”活動、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的氣功研討會、挪威卑爾根孔子學院的“武林大會”、盧旺達基加利教育學院孔子學院開辦太極拳興趣學習班和倫敦中醫孔子學院舉辦孔子杯武術比賽等[2]。
2.2傳播的途徑不廣
由于受到孔子學院定位的影響,中國體育文化在孔子學院中所占的空間明顯不足,其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圍繞課堂教學而展開,舉辦一些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興趣班、比賽等。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指出,文化傳播“主要有兩個基本途徑,一個是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文化交流,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滲透力。[3]”從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運營情況來看,對照文化傳播的兩個基本途徑,孔子學院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是被動的、內部的。孔子學院舉辦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興趣班基本上是應學員的要求而開辦的,所舉辦的文化活動多數是在學院內部范圍開展的。
2.3傳播的精品不多
隨著孔子學院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也會得到更多的重視。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在國外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如中國功夫、舞龍、舞獅等。外國民眾通過電影、電視了解中國武術,中國的武打明星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人在國外都是非常出名的。但很多外國人只會通過傳播媒體欣賞中國的武術,而真正練習的人不多,包括在孔子學院接觸到中國武術的人。在孔子學院中學習中國武術的人大多數是主動提出要求學習的,而真正能持之以恒的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孔子學院缺少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精品。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國外傳播的系統性有所欠缺,特別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外文翻譯沒有形成系統,這使孔子學院在體育文化傳播方面很難形成系統性的精品。
2.4傳播的阻力不小
雖然孔子學院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文化對外傳播方面仍然有一些阻力。這些阻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二是軟實力欠缺。首先,西方一些國家部分人士以消極的意識形態炒作“中國威脅論”,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侵略,是中國對外進行精神輸出和文化滲透。2012年5月17日,美國國務院公告要求持有該國J-1簽證的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時離境[4]。雖然這件最終得到解決,但不難看出西方國家把孔子學院視為意識形態工具。其次,中文并不是強勢語言,使文化傳播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受到抑制,軟實力方面有所欠缺。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方面,雖然孔子學院推出一些武術方面的課程或表演,但并不足以引起當地民眾對中國文化產生積極認知。
2.5傳播的效益不佳
孔子學院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文化方面必然會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效益水平比較低。根據孔子學院的章程,孔子學院為非營利機構,不允許出現過度商業化的行為。在孔子學院中舉行的武術、體育養生等課程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對外表演活動也是公益性的。孔子學院的主要運營資金來自國家財政投入,但目前孔子學院對外文化推廣的障礙是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可見,孔子學院體育文化傳播的經濟效益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孔子學院在體育文化傳播方面,由于受到其定位的影響,產生的社會效益處于較低的水平。據有關課題組對五個國家的16所孔子學院進行的調查,中國功夫在一些外國人看來是非常神秘的,中國功夫在黎巴嫩受訪者中認知度較高,但他們的接觸率并不高;有些文化形式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常有的,如舞龍舞獅,但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接觸的[5]。
3構建孔子學院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模式
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快速發展,逐步得到了外國民眾的認可,而要把孔子學院打造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優秀品牌,離不開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探索改進優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模式,有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也是孔子學院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3.1文化交流平臺模式
孔子學院不應該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機構,應該是一個代表中國對外文化推廣的平臺,是一座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文化驛站和橋梁。孔子學院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可以借鑒世界知名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的成功經驗。德國的歌德學院最初也是一個語言教學機構,現已成為德國在世界范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成了德國對外文化推廣的文化代表機構[6]。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孔子學院的重心仍然是語言推廣上,文化傳播方面的力度還是不足夠的。孔子學院有必要改變目前的現狀,把孔子學院打造成為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的平臺,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包括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展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傳播孔子的體育思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領會真正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
3.2多種合作模式
孔子學院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外與對內的合作與聯系,采用多種合作模式,加強與國外企業、社會團體和當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合作,加強與國內體育院校合作,可以高效地進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對外與當地企業和社會團體合作,是融入當地社會的有效方式,這種合作是雙贏的。孔子學院可以根據當地企業和社會團體的需要,開設體育養生、武術等課程,既可以為當地企業和社會團體服務,當地企業和社會團體又可以滿足對中國國情了解的需要。與當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當地培養更多的本土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教師,實現體育文化的自我傳播。對內孔子學院應該加強與國內體育院校合作,對外推廣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目前,只有北京體育大學與孔子學院總部合作開設武術課程,孔子學院為此在挪威建立了一所以傳播武術為主要內容的特色孔子學院———卑爾根孔子學院[7]。
3.3產業化模式
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干事許琳提出:“孔子學院必須走產業化之路。”她認為,漢語國際推廣不是純教育,因為語言本身是一種產品,特別在向國際上推廣的時候,就更是一個文化產品,必須以產業、市場的方式來運作[8]。孔子學院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推廣活動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收費與部分收費的方式,推進與中國在海外的企業和當地企業的合作,提供有償培訓服務,出售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資料或教材,開展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等級考試等。這樣既可以推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又可以實現文化經濟的良性循環。另外,目前孔子學院主要是由國家漢辦牽頭組織,掛靠國外高等院校,由國內高等院校協辦的形式設立的。這種合作模式相對比較單一,在條件成熟的條件下,可以根據孔子學院章程和產業化的模式,大力發展總部許可經營模式,建設更多的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
3.4多渠道傳播模式
體育文化傳播不但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傳播。面對面的傳播始終有其局限,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有效的傳播,需要長時間的沉淀才能達到效果。體育文化在孔子學院當中,面對面的形式主要是傳統面授。21世紀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孔子學院可以在傳統面授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上推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發展網絡孔子學院和廣播電視孔子學院,并在網絡孔子學院和廣播電視孔子學院的平臺上設置體育文化頻道,以中、英、法、德、阿拉伯等多種語言版本進行傳播,這樣可以實現孔子學院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跨地域、多媒體、多維度的傳播。
4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建議
4.1定位問題
由于《孔子學院章程》把孔子學院定位為一個漢語教學機構,使得孔子學院在海外進行文化傳播時有所尷尬。其實,不應單純地把孔子學院看成是一個教學機構,孔子學院也應該是一個文化傳播機構,除了主要任務是對外漢語教學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但是在《孔子學院章程》中文化傳播的功能并未得到較好的文字體現。國家漢辦應重新審視孔子學院的定位問題,提高孔子學院的定位水平,融合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兩大功能,并以文字的形式在章程中加以確定,這樣更有助于發揮孔子學院的作用,使孔子學院從事傳播文化傳播時有理有據。
4.2經費問題
對外文化傳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橫觀世界各國對外文化傳播情況,許多發達國家在實施文化國際傳播戰略時,政府都投入巨額資金支持。如德國的歌德學院的年度經費估算約為4億美元,主要為政府和公共基金的投入[9]。相比之下,孔子學院的經費投入非常之少。據《孔子學院2010年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中外雙方共投入1.67億美元,每所孔子學院50萬美元,每個孔子課堂6萬美元。另外,孔子學院的經費來源并不穩定。《孔子學院章程》規定:年度項目經費由外方承辦單位和中方共同籌措。可見孔子學院的配套經費不可能得到穩定的保障。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對外文化傳播舉步維艱。孔子學院應該在官方機構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開發更多的盈利性教學和文化項目,加強資金使用管理,保持穩定的經費來源。
4.3師資問題
目前,從事孔子學院工作師資力量大多來自于國內高校,以中文專業出身居多,他們對孔子學院所承擔的國家戰略任務和文化功能的認識并不是非常清楚,他們中的很多人也不具備在語言之外利用孔子學院開展文化外交的能力[10]。更加突出的問題不是師資的專業背景問題,而是有一部分孔子學院的教師不能勝任在海外的教學任務,一個方面是外語水平有限,另一個方面是當地學生適應不了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隨著孔子學院在海外的不斷發展,師資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孔子學院發展的一個瓶頸。孔子學院應該從高校專業師資、聯合培養、志愿者等多渠道招聘可以勝任對外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師資,通過專業化的培訓使得外派師資更好地適應性海外的教學環境。
4.4教學問題
孔子學院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兩個方面的教學問題,一是對外講授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教材缺乏,二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所占的課程比例極低。首先,要實現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孔子學院的良好對接,編寫難度適宜、易于接受的多語種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國家漢辦應主動聯合國家體育總局和部分中國傳統項目運動管理中心,征求權威人士意見,編制適合不同區域、不同語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專門教材。其次,孔子學院的課程設置要求更加靈活化,要做到因國、因地、因人角度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改變國內“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5結語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借助孔子學院這個平臺向世界各地進行推廣和傳播,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表現,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有文化底蘊的國家。對外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任重而道遠,當務之急是要做到“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形成和完善孔子學院的體育文化傳播模式,增強體育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要內強素質,提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孔子學院當中的層次和地位;另一方面要外樹形象,加強橫向聯系,通過與當地政府和機構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海外的推廣和傳播,使孔子學院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民眾了解中國文化、促進交流、增進友誼的窗口。
作者:崔俊銘單位:廣州體育學院體育新聞與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