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方語言哲學發展由于起源于哲學的流變,其根基是哲學的可知論。從這個理論出發,在對待語言上有某種依賴感,用語言認知世界,是言說的工具。這種研究的目的傾向于哲學領域的問題,屬于哲學范疇的論題。如上世紀末期西方學者通過語言學中的語用思維和理論構建了認知哲學,使哲學研究有了突破,形成了新的研究范疇。如果長期致力于語言哲學經典論題的探討,不利于語言學在語言哲學中的地位提升,也不利于真正實現語言學和哲學的共融共生,語言學研究從語言哲學這個土壤里生出別樣的新苗就會化為泡影,使語言學真正變成了純粹的哲學嫁衣。所以說,無論對于西方還是中國學者,轉變舊的傳統理念,重新思考研究目標,對于語言學在語言哲學中的發展至關重要。語言具有先在性,語言使世界出場。按照錢冠連先生的觀點,從語言下手,對新思想進行哲學思考。應該說,這個思路在國內的外語研究中還未形成主流。以語言學切入哲學有別于國外的從哲學切入語言學,這是兩種路徑,但并不排斥,實際上是彼此相通的,只是不同的思考和研究范式而已,不拘泥于舊有模式,各有千秋。從英語語言學本身來說,也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語言問題。離開哲學視角,也很難做其他學理性的解釋,或者很難搞清楚。“邏輯學家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從語言中解放出來,哲學家工作的主要部分在于與語言的戰斗”。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語言作為一個學科來講,也不是獨立的存在,也必須關注人及這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關涉哲學問題是順理成章的。西方學者洪堡特認為語言世界觀是探討語言和思維之間關系的論點之一。他認為,“語言的差異不是聲音和符號的差異,而是世界觀本身的差異”;而個人的世界觀更多地是通過語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會一種外語就意味著在業已形成的世界觀的領域里贏得一個新的立足點”。雖然斯塔博斯(Stubbs.M.)認為:語言主要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下發出的比較連貫的口語或者是書面語,不過在這種不自主狀態下產生的語言卻實在地傳遞了某種信息。這就說明了研究語言哲學,通過深入研究語言,形成一種世界觀,并通過科學的世界觀傳遞正能量,發揮語言的社會作用,從而也達到了研究的預期目的。
二、后語言哲學研究內容的轉換
從已有的成果來看,外語界相關學者在語言哲學方面對西方主流思想研究比較清晰,闡述也足夠詳盡,應該說對語言哲學問題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但由于研究目的等范式的轉換,要求后語言哲學的研究內容應開拓視野,逐步豐富,并且應該體現我們本國的研究特色,使我們更加深刻理解語言哲學的特有魅力。從我國的語言哲學研究來看,語言哲學既重視語言形式,又比較看重語言的功能,注重語言中內含的哲學思想表達。春秋時期墨子就十分強調并重視言語的成事作用,主張“取實予名”,即把名稱這樣的概念推及現實的思考,注意事物變化及其他因素的邏輯關系。另外,儒家的孟子就十分重視語言的倫理意義,注重語言表達的道德哲學功能。孟子曾經指出: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說明語言不詳實、沒有好的內容,沒有達到內容充實飽滿,是語言表達的不當。這里就傳遞了語言哲學中的倫理問題。如果語言缺乏道德標準,所以表達的涵義不會深遠。我們總是倡導學以致用的理念和為我所用的方法論,這與西方的語言哲學觀有所不同。這也必然在語言哲學研究方面要與西方的發展方向分道揚鑣。從研究內容方面來看,后語言哲學應該體現語言哲學功能和中國特色,體現中國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后語言哲學研究的內容應該是開放和多元的,既要立足語言學的本身,又要關注語用學發展;既要關注語法邏輯,又要分析推論反映出的哲學問題,并且要繼承和借鑒已有的優秀研究成果。如對于語用研究中語言的倫理研究,就是語言哲學研究的一個具體問題。有學者用語言哲學視角分析了禮貌用語表達方式,既以后現代視角指出禮貌的動態性和兩面性。語用語言禮貌(pragmalinguisticpoliteness)獨立于語境(context-free),主要包括句法、詞匯、語義、音系特征等語言選擇,禮貌表達就是如何使用它們,這屬于語用學與語言學之間的問題;依賴語境(context-sen-sitive),這是在社會文化語境下因人際距離、受益與受損、權力與義務等因素影響下語言選擇的恰當性,涉及一定的社會規約,這屬于語用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問題。
以上研究說明作為哲學倫理學層面的禮貌問題的語言現象具有多維性,存在與我國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的契合問題。另外,要注重古代語哲思想的探究,把英語語言現象與中國的哲學很好地結合。如英語字母本身就隱含中國傳統的五行八卦原理。英語中元音字母A、E、I、O、U代表組成世界的五種物質模式;中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分類組成世界的物質,正與英語元音字母相對應。這種研究緊貼哲學源頭,有內涵、接地氣,意義深遠。
三、后語言哲學研究方式的轉換
語言具有共融性的特征,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尤其現代是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語言成為了重要的信息載體為人們廣泛使用,那么語言哲學涉足的范圍會不斷擴大。相應地,語言哲學研究也會隨著這種發展趨勢,運用多學科理論、方法和成果對某一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即跨學科研究。這種跨學科研究就是語言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合璧與貫通。如從語言哲學及翻譯的契合點尋找新課題的跨學科研究方面,朱志方教授從語言進化論視角重新審視了蒯因的翻譯不確定理論,提出了異族語言不可能沒有指稱個體的語言手段的論斷,證明了蒯因翻譯的不確定理論存在缺陷。進化理論為此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佐證,這也表明了多學科參與語言哲學研究可以使問題的解決更有說服力。一般認為,語言哲學研究就是涉及語言學和哲學理論,沒有機會運用其他方面的學科理論。但哲學作為解決人類一般問題的學科,給我們以整個世界及人生之解釋,仍然可以有機會與其他學科結合,提高語言哲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因為各個學科有各個不同的視角,可以提供語言哲學開放的理論基礎和知識準備。其實學科劃分以人的認識對象為依據,事物存在的本身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一定的事物需要多學科的解釋。我國以往的各級各類教育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所欠缺,缺乏開闊的視野。也就是說,研究語言哲學必須掌握其他跨學科理論,打破學科封閉,這可以為語言哲學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和根基。
四、后語言哲學研究思維的轉換
(一)堅持唯物主義思維方式我們知道,語言哲學興起和發展于西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含有西方的思想基因,其中,涉及哲學的基本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對于語言哲學研究本身的影響不可忽視。這也提醒我們,在后語言哲學研究中必須堅持唯物主義思維方式,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用科學的邏輯方法解決問題。費爾克勞福(Fairclough.N.)認為:“話語是以口頭或書面形式的使用的語言,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話語即社會實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還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語言同樣也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變化發展的。這樣,我們就必須緊跟實踐的發展,深刻認識和辨別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好語言的哲學基礎。
(二)注重以人為本的思維取向語言是人存在的家園。語言哲學首先關注的是語言,這是從語言哲學的本體論地位來說的。但語言的主體是人,人運用語言這個符號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所以語言哲學研究中的內容必須關注人的問題。語言哲學思想對于人來講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它以揭示人及人生活的世界為目的,探究人類生活過程中起重要溝通功能的語言在人及其生活世界中的獨特存在方式。通過解釋、分析語言現象及其邏輯關系等,使語言擺脫工具論的范疇,而進入本體論研究的維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應該是語言哲學研究的最大受益者。
(三)樹立創新的思維理念語言哲學研究的創新性包括研究的創新和成果的創新。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語界的語言哲學研究基本以闡釋國外已有理論為主,實際上是原有研究成果的重復,屬借鑒理論階段。長期以國外理論研究為藍本的低水平重復,學術價值有限,必然會形成缺乏理論創新和研究創新的局面,也很難做到學術自覺,更難指導我國的語言實踐。我國的哲學體系博大精神,源遠流長,用這些哲學理論闡釋外國語言現象,或者基于外國語言的中國哲學闡釋應該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有利于開拓學術新路,有利于學術的創新和成果的創新。
作者:曹鳳靜單位:阜新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