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墨藝術的意象造型表現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水墨藝術的意象造型是自水墨藝術出現以來歷代藝術家所孜孜不倦的探索主題。客觀的物象、主觀的心象以及造型的意象是藝術家探究造型問題所繞不開的三大基本點。意象造型離不開客觀物象做基礎和本源,亦少不了個人情感、學養和人生世故經歷所澆灌培育的主觀心象。而水墨材料的特殊性(無規則的滲化、墨與水的自然撞擊與交融、筆鋒所呈現的千變萬化的姿態等等)和藝術家對材料的控制能力和運用能力又使得從事水墨藝術探究的藝術家們所建立的意象造型體系又多了無數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一、意象與水墨
具有強烈個性的造型特點的水墨作品,是來源于創作者在將客觀物像與個人主觀情感相互融合與互相滲透的過程中,所形成之新的意象水墨的形態。水墨意象形態的形成是緣由于客觀物像的本源所決定的,并由主觀情感所支配的水墨作品的外在表象所反映——即意象水墨形態。它一方面對客觀物像由表及里的遵循著逐步漸進的方式去參悟觀察對象,以其客觀的某種屬性為依據。另一方面,可將不同客觀的物像進行歸類比較,尋找并發現其具有客觀共性的形態特征,并且又能將主觀的思考寓于個性的語境中,使其發生質的變化,形成廣義上的新形態。“古畫論中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要求對外界對象有深刻的認識和概括的能力,才有可能在作品中有自己的主觀見解。新生成的意象水墨形態具有包容性較強的造型特征,對不同的思維方式之形態能夠產生更新的認識并且創建一種解析新形態的能力。即所謂“象外之象”。“第一個象是有限具體的象,而第二個象是精神抽象”。新的意象形態還具備有揭示和強化形成其新的視覺語言的審美體系中之視覺規律的新秩序。這一審美體系應該更多承載的是客觀形態的共性特征,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如何來接納和詮釋著不同意象語言的符號,讓這些本色意象符號的形態去激活思維并進一步發揮想象使之加速形成新的視覺語言和視覺體系。意象形態與水墨藝術語言的結合,這兩者是同體共生的有機體。它們之間的契合程度是受水墨藝術作為視覺語言元素選擇了何種圖形圖式的意象表達方式所制約的。狀物和認知無法來展現水墨材料富于千變萬化的全部元素特征,水墨材料具有表現物像的象外之像的能力和特點。
它的不可預知性和偶然性是對意象形態既神妙又無微不至的表達。水墨具有作為表現性形態的材料特性,再現客觀不是它作為繪畫材料最高端的表達方式,書寫方式所帶來的時間痕跡和由濕到干的墨色空間的變化與意象形態的變化具有同心同源之默契,二者的結合是歷經相互選擇之后的合力所表達出來的意象體系。它的表現性及水墨的符號化以及意象性既互為補充又相對獨立,意象之美往往是依托著水墨語言的獨特的表現力而展現的,同時運用水墨語言所產生的神與韻常常是借助主觀的意象圖式的構造來支撐和呈現其態式的。這種理解水墨與造型語言的開端無疑是多元的,并會有諸多的認識起點和不同方式的可持續的理念。基于此,水墨藝術自身的純粹性拉近了我們心像與墨像的距離,水墨材料的實驗性探索使我們的內心對墨語言產生越來越多的發問與想象。結構化的水墨材料語言能充分的表達出內心的思考,更能深刻的揭示我們對藝術精神的詮釋,它雖說沒有程式化的形態模式,但它擁有高深的藝術語言規律,它的不斷演進指向一個個新的觀念并同時拷問著我們的內心對水墨語言的追求、選擇以及是否真誠。無論我們對意象形態和水墨語言的理解呈現出何種的方式或者何種的狀態,水墨藝術一直在秉承著東方人對哲學的思考與理解方式,從而揭示了水墨與意象的思辨關系。它建立在一個既要繼承傳統,又要考慮如何融入時代的永恒發展求變的大觀念之上,并且又能夠關照我們的內心用以去揭示和指明了其前行的方向,水墨語言通過觀念和技法上的排列和組合來狀物于萬千事物,恪守著我們對客觀的崇敬,并訴說、宣泄著我們不泯的心聲。
二、樣式與風格
被世人常常關注的畫家,多以“樣式”吸引觀者,作品常以“樣式”的個性特點迥異于蕓蕓大眾之中,風格和樣式是畫家所追求的綜合圖式的反映,樣式是畫家主觀使用的個性的、細微的圖形元素進行編排以及組合的圖解模式。畫面的黑白、筆墨等因素,在運行實施中受到心境的控制之后所呈現的整體的反照,黑與白、濃與淡、干與濕,諸多對立的因素,是理性劃分原創樣式的符號,畫家控制于這些細小的元素,在相融中碰撞、反映,并提示于眾人的共通和遐想的幻覺中。在技與藝衍生的過程中,風格所寄托的是認同,掌控及培養,常常在畫面所呈現的各異的樣式是暫短的流光,浮淺地表達著和傳播著各類表象中的種種樣式,勢必在演化的過程中難以擺脫平庸的呈現。樣式在描繪事物和再現其事物時常會意外地躍上畫面。這是它的偶然性,同時它也會伴隨著新鮮的稚氣。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不斷的演化,樣式的前程命運伸向兩極,前者如能理性化,發現規律而形成風格,后者如不主動培育,不使其樣式完善,就不能導入其精神內核與表面形態進入互滲相融的統一。
三、水墨與空間
水墨的濃淡,墨與水的互滲反映,它決定著畫家用筆的方式,技法的運用和表達源于畫家的喜好、修養與習慣的養成。黑與白所呈現的圖式,無論是有機形態,還是幾何圖形,都是直接影響畫面的格局以及形態的設置,由于水墨的布局與筆墨的局部形態屬性所影響著的畫面,其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和表達的精神需求是相一致的,畫面的一筆一墨,一個墨團、一條線以及散落在空間的零星碎點,都可以暗示出表現圖式的符號的演變和內容結構的極小因素。水墨在紙上的痕跡為黑,其外則是白。黑與白是依存的共生,共同承擔著畫面的敘事以及表述內在精神與表達狀態的固有形式,白形是黑形的補充和反襯,由于形式上的黑白關系與畫面所表現的內容以及審美的導入,無疑是設定筆墨的異樣形態和個性的技法,也是詮釋著畫家的心境和狀態的表述,無論是骨法用筆,還是沒骨法用墨,畫面的圖式都是這些具體單元的技法元素的延展和登場秩序的展現,解構與拼接的手段可以實現畫家的主觀取向并達到精神上的暢游,圖式的構成關系,與畫家的心境狀態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著固有的模式并嘗試其中未知的可能。新圖式的出現是我們所關注的視點,畫面的章法和黑白的分布形成的新的格局能激活并引導創作的靈感以及帶動指引新技法的選擇、判斷、重組等。理性思考的方式是改變畫面的個性因素向新的表達方式選擇和獲取的重要手段。
四、造型與變形
變形是繪畫風格成熟過程中的階段性的特定情感的要求。一個客觀形態與我們需求的變形之間的認同和區分,是藝術家個人對繪畫的理解及其個性的表達所決定的。變形的發端是對客觀原型的認識的再轉變和理解的再升華所導致的,所變幻出的新形態是源于繪畫者個性的理解,并將其個人的認識賦予這個新的形的體系。新的形的變化程度是和生活原形及畫家對形態的理解程度密不可分的。隨著畫家的趣味和認識的發展以及客觀物象的形態的變化,新的形態注定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或是一種一成不變的風格。對形的認識和理解是一個畫家在一生中的不斷體驗和對時下狀態的自我的圖解和注釋。選擇變形,首先是要找到對客觀物象最初的感受及最深刻的理解,還有原始的想法來判明個人的所思、所求,并通過圖式和變形的手段來表達畫家自身對圖式的同構意圖。意象形態在客觀原形基礎上孕育著向變形元素的發展以及對于其原貌的脫離,畫家是用個人心智和精神需求去控制變形的程度及變換的尺度,只有符合和滿足畫家的潛意識的同時,才有可能得到培養和促進其發展。只有達到這樣的心態環境,新的形的體系才能不斷變化,并能夠保持著新的造型元素的不斷介入,不斷尋找并且適應新的造型理念,新的形體的生命力是通過自己藝術意識的變換獲得充足的養分以及培育者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和完善的。意象水墨的語言是一個不休的智者,不斷汲取于客觀的萬物并折射出它獨到的理解,讓我們在主客觀交替的物像之中不斷發掘出更多的心象、墨象和意象。
作者:薛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