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空間與規劃的關系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一個影視片斷談起地下室設計與存在對家庭生活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的背景空間與文化形成的聯系;規劃與設計的關系、設計與文化的關系表現為:規劃給定了設計的環境、設計給人提供了環境,而環境又因人的存在形成了氛圍,某種文化逐漸形成。
[關鍵詞]空間文化規劃設計
一、一個影視片斷與空間
“地下室在豐富家庭生活方面有很大貢獻”,這是日本的蘆原義信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學》①中對“住宅與庭園的探索”中一個表述,他在書中還提到了美國住宅地下室里的“業余愛好車間”(hobbyshop),墻上掛著各種木工工具。借著作者的描述,突然想起了“芒果臺”一檔生活服務紀實節目《向往的生活》。某一集,“巴圖按照黃老師的安排去做雞籠,面對滿墻的木工工具,一臉茫然;現場拿起了一本木工工具圖集開始了零的突破,最后在同伴的幫助下,勉強搭起了一個‘雞籠’框。”當然,節目中巴圖的表現有夸張的成分。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里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由鋼筋水泥構筑起來的“陌生人社會”已然形成;人與人交往的空間受到了影響、交往的對象受到了局限,再之社區功能的缺失,以及實施了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孩子的成長空間、成長過程不僅缺少了大人的陪伴也缺少了同齡人的相伴,孩子們生活在玩具越來越多的模擬空間中,對現實的生活缺少參與。所以,面對現實生活時類似巴圖這樣茫然的人會越來越多。
二、一個空間與文化
2013年,北京海淀區出現了有好多咖啡館的一條街。這些咖啡館并非意在售賣一杯咖啡,而是為一些懷揣夢想的青年提供了交流、融資與實踐的空間。之后,各地出現好多類似的空間,名稱各異。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號),提出了“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意見》進一步提出“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至此,不僅“雙創”“創客”等名詞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且,這個群體有了一個稱謂“創客”,活動的領域稱為“眾創空間”,這個群體還將形成一種文化,即“創客文化”。從“雙創”的興起,再到“眾創空間”的興建與改建,再到一批又一批創客的進駐,我們看到的是“雙創”主要是成年人的狂歡。但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寬容失敗與接受失敗、認識失敗是社會與自己的較量,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行動還需有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在眾多的創新、創客、創業研究中,美國的“車庫文化”多數要被提及。無論是孕育蘋果的車庫、還是誕生惠普的車庫、還是迪士尼小老鼠爬行過的車庫與阿里巴巴起步的住宅小區、誕生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中關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低廉的使用成本、相對完善的制造空間、周圍孤立的環境,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味道。另外一個“DIY”文化也會被提及。“DIY”就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縮寫,意思是“自己動手做”。該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自己動手做本來用不著自己做的事②。從目前DIY們所從事的活動來看,“主要包括實物改造、影像制造、空間游走,通過在實物、影像和消費空間中的創造性活動”[1]。除空間游走外其他活動都需要一個相對獨立、不受打擾也不影響他人的空間。相對于早期的“車庫文化”,這些“DIY”活動者的精神空間與物理空間是相互獨立的。劉榮秀在其碩士論文《“雙創”背景下我國創客文化的培育研究》中,通過對69位國內外的創客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創客文化“可以凝練為:興趣執著,富于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合作;科技引領,樂于共享。”創客文化的特征集中表現為四點,即“興趣性、創新性、草根性、與共享性”。[2]從“車庫文化”、“DIY文化”到中關村大街的咖啡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創新創業的自組織的發展軌跡,與國務院辦公廳意見中倡導的眾創空間有一定的區別。結合前述的創客文化特征,本文旨在探討一種鼓勵創新、面向大眾、包容實踐的類自組織的前創客活動空間。“雙創”在我國興起的時間不久,創客文化還在培育、形成當中。但創新精神是創客文化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應當是從孩提時代開始的教育,這種教育既是一種家庭教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既是一種知識的傳授也是一種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讓人受用終生”。③
三、一種文化與規劃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亙古不變的愿景。從最初對房屋居住功能的關注開始對居住環境的關注,社區的環境與氛圍漸漸成了關注的對象。一種文化的形成需要大眾的關注與參與,一種文化的形成需要物質環境提供平臺供給。雷德•威廉斯為文化下了三個寬泛的定義,其中第二種用法是指“一群人、一個時期、或一個群體的某種特別的生活方式”,文化還可被用來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學所創造的作品和實踐”,“而這些文本與實踐的主要功能是對意義進行指涉和生產,并為這一過程提供場所”。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國家層面提出到整個社會的積極響應與參與,“雙創”不僅僅是一種行動實踐,也可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進而可能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能否成為大眾文化,還是一個群體在這個時期所形成的文化很難界定,但創業與創新有成為一種文化的態勢,這種文化需要一個又一個的承載,需要培養創新思維、創業想法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一條規定了該法的立法目的,即“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集約高效合理利用城鄉土地,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法。”針對城市規劃的編制,原建設部于2005年第四次修訂了《城市規劃編制辦法》,該辦法指出“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與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編制城市規劃應當遵循的原則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目標,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文資源,尊重歷史文化,堅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應當“考慮人民群眾需要,改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生活,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⑤規劃不僅是政策與法律也是設計的環境,建筑設計方案是規劃之下的合規性方案。規劃師(或者稱之為規劃部門)與設計師的不同之處在于:規劃師(或者稱之為規劃部門)服務于大局,設計師服從于自己的靈感。換句話說,“城市規劃并不像和它相關的“環境”學科(建筑學、地景建筑學、城市設計、環境設計)那樣僅是依賴根植于國家機構之內的學科,它完全服從意識形態功能的基礎,并由它定義。”⑥相對于規劃的宏觀層面,設計的理念、方案與實施就是針對具體環境的微觀敘事。規劃給設計提供了一個環境,而設計要體現規劃所給定的條件,設計方案要服從于規劃的理念與規劃的方案,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注意建筑物所處環境的保護和維護,同樣建筑設計要考慮人與建筑物的關系。這樣,規劃、設計與人就形成了這樣的關系:規劃給設計提供了環境,設計給人提供了環境,而環境又因人的存在,形成了氛圍,文化慢慢地形成了。這個邏輯似乎表達了某種文化的自然形成過程,但這只是文化形成的一個方面;文化也有可能因預設的邏輯、預設的環境而加快了進程。就如“雙創”在全國落地的產業園、孵化器、創業園,相對于北、上、廣、深的創業園區,預設的氣氛就要強烈很多。集群式的辦公環境、共享空間使創業、創新的氛圍更加濃郁,身在其中的人因環境的觸動而表現出奮發向上的行動、努力革新的拼搏。一個小范圍的“興趣執著,富于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合作;科技引領,樂于共享”文化就會形成,進而會輻射周邊。2015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為落實《中國制造2015》,2016年12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以工信部聯產業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446號),該意見明確“大力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不斷壯大工業文化產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提升國家工業形象和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這是當前“雙創”所處的一個大環境。從規劃的法律層面和制度層面,城市規劃要服從于這個大環境。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規劃還應當立足于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適當的空間,這是和諧社會的要求。所以,規劃要以人為本、立足于當前給設計提供一個環境,而設計要尊重本性、尊重歷史與現實、尊重環境給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空間。
四、結語:
空間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空間是個物理概念,但空間又能超越給定的范圍形成一種精神存在的“空間”。一定空間既是人實踐的場所,又是制度、文化形成與實踐的場所。空間給人以自由,而人的發展又受制于空間。空間的給定源于制度的制定與實施,規劃是連接空間與文化的中介。“雙創”的效應已經在全國形成了一定局面、成績已有成效,但“雙創”的文化還未形成,給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空間既是規劃者(或規劃部門)的責任,也是設計者的責任。空間與文化的形成相互依存。
[參考文獻]
[1]陳敏.從消費主義看DIY一族的文化實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5),62.
[2]榮秀.雙創”背景下我國創客文化的培育研究[EB/OL].中國知網碩博論文庫,21.
作者:牛睿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