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觀的內涵及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非常看重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歷史地位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的方法都已經進行過多次闡述,從而形成了系統而完備的傳統文化觀,而其基于傳統文化推行的治國理政舉措,在國內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傳統文化觀進行深刻的解讀,了解其思想淵源、主要內容及時代價值,對我們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觀;時代價值
自十八大以來,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背景下,針對如何正確看待中華文化,如何在新時代下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對接進行了深刻思考,逐步形成傳統文化觀。傳統文化觀的實質是以民族文化為主體,以現代文明元素為驅動,傳播民族精神,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塑造優良文化生態,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傳統文化觀對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個人進步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我們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理論指導。
一、傳統文化觀的思想淵源
的傳統文化觀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適應新時展要求而形成的理論成果,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傳統文化觀的產生有其深厚的思想淵源,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是其產生的前提;的傳統文化觀是其產生的基礎,民族文化為其主體,傳統文化為其精華,從而構筑的傳統文化觀。
(一)吸收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是傳統文化觀產生的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有關文化發展的規律、文化傳播的普遍性、人類勞動是產生文化的根源以及文化發展繼承的根本目的——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都有明確的闡述,對當今社會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新時期傳統文化觀的形成奠定理論基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的“文化產生于人類社會的剩余勞動”[1]的觀點,即“資本創造了文化”,表明文化產生的來源。恩格斯認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在這里,恩格斯將文化的發展與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結合在一起,明確文化的進步對實現全人類解放和自由的積極作用,指明文化的歷史性功能。馬克思主義者對文化的闡釋對的傳統文化觀產生了深遠影響,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基礎上,立足中華文化,努力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對接,號召文藝工作者對傳統文化進行高質量的“創新創造”,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文藝作品。新時代依然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新時代文化觀也要以這些文化思想為前提,進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二)繼承傳統文化觀同志作為一代偉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在不斷摸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并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運用于中國革命實踐,用中華文化精粹指導中國革命,逐步形成一系列針對文化的原則和方法。在對待傳統和現代的關系上,提出“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基本方法,批評盲目崇拜西方的現象,要求正確看待傳統的東西,并把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進行傳承和發揚,在現代社會中加以辯證地運用,而且要有創新精神。推陳出新就是要讓傳統文化適應當今社會發展要求,適應不斷發生變化的新環境,在原來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對文化文藝工作也提出具體要求,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強調文藝工作要凸顯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在《論十大關系》中闡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鼓勵一切形式的文化共同發展,要批判地學,科學地學。不僅強調民族文化,對于外來文化也允許其在中國的發展,堅持洋為中用,在正確處理中外文化的關系中推動我國文化繁榮、社會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同志以中國傳統為基礎,“揚棄”地對待傳統文化,既秉持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度,又棄其糟粕,對外來文化也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形成深厚的傳統文化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影響著傳統文化觀的產生,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上,對傳統文化觀中“雙創”的提出開辟道路。
(三)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能夠傳承到今天而且長盛不衰,與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強大生命力有直接關系。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諸多優秀的文化資源,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精粹,還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經典名句,耳濡目染著一代代華夏子孫,值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繼承和發揚。對傳統文化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其在梁家河時期就可以看到,他當時“帶一箱子書下鄉”,經常看“磚一樣厚的書”,無論是在勞作還是休息時都是書不離手,看的書有《文心雕龍》《中國通史簡編》《史記》《詩經》等,有空閑時還會給當地的老百姓講講古今名著,很受大家的歡迎。即使是在晚上,也是堅持在煤油燈下學習到半夜,這份對傳統的熱愛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從他正式參加工作到擔任黨的書記,通過各種演講、文章、書籍都可以看到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曾經指出:“中華文化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3],我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強根固本,重視傳統,不然一些偏離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如“去中國化”“去歷史化”“去價值化”等最終都會導致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的喪失,進而弱化文化創新成果,削弱文化影響力,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前途中迷失方向,舍棄傳統。傳統文化觀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重新審視,而且他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超越式傳承”。比如把古代的法治思想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結合起來;把傳統廉政文化發展成今天的反腐倡廉;繼承古代民本思想,形成民生觀;從古代絲綢之路中尋找智慧,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方案;從《尚書》里的“協和萬邦”到今天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這些都是習以現代獨特眼光,對傳統文化的升華,讓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不可替代作用,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時代靈魂,促使中華文化不斷走向世界,影響世界。
二、傳統文化觀的內涵
的傳統文化觀主要是通過的講話、文章、書籍、會議報告等,總結其有關傳統文化的態度觀點看法,進行歸納整理而形成的科學的知識體系,為傳統文化如何適應時展要求提供了有益意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4]是其以戰略性的眼光提出的文化發展方向,使傳統文化的發展研究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對傳統文化觀的主要內容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揭示傳統文化的地位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緩緩流淌,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滋潤著每一寸華夏大地,豐富著每一個華夏兒女的精神世界。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歇,自從十八大以來,也在多個場合討論有關傳統文化的問題,肯定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有關傳統文化觀中揭示傳統文化地位的部分,主要通過兩個層面加以闡述。首先在國家層面:一個民族的歷史是該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而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的歷史得以延續的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因此注定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走中國道路,傳承中國文化,讓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流光溢彩,在傳統文化中找尋發展出路。其次是在個人層面:學史、學詩、學倫理這三個方面是為我們列出的學習傳統的三個方面,學史會讓我們避免患得患失,懂得興衰更替、得失成敗乃人生常事;學詩增添才情,使人靈秀;而學倫理可以讓我們懂得禮義廉恥、辨別是非。這三個方面也體現了看重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因。
(二)提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方法在明確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的前提下,給予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方法。首先,任何國家的文化,不管在何時期,都有優秀的一面和糟粕的一面,關鍵在于后人如何科學客觀地運用。表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符合時展潮流且不失其精華部分,在新時代仍能發揮作用。其次,在中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中我們該以什么態度對待這兩種文化,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國際友好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場合都闡述過不同文明相互借鑒的觀點。在今天,文化“閉關鎖國”就相當于一百八十多年前的閉關鎖國一樣,被動地打開國門,留給后人的全是屈辱史。歷史發展到今天,軟實力的競爭在國際間不斷加強,我們要吸取教訓,摒棄閉門造車,倡導兼收并蓄,為我所用,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受各國優秀文化,堅持美美與共,促進自身不斷發展強大。最后,由于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和接受程度都有差別,所以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傳遞文化。在參觀曲阜孔子研究院時提到,我們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學習孔子的教學方法,即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受眾,采取不同的宣傳方式,制定具體的實施方略,只有這樣才會最大限度地繼承文化,傳播文化。
(三)明確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化發展理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針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提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原則和方針。貫徹實施這一方法,首先,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在當展傳統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無可厚非,只有讓全體人民都做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更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早日實現民族復興。在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四點期望中也提到要“堅持服務人民”。其次,要堅持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對那些仍有借鑒意義但表現形式陳舊的文化賦予其新的形式和時代特色,也就是我們經常所倡導的“古為今用”。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從他本人的講話和著作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優秀實踐者,而且他的這一創新思想,對于最大限度發揮文化的經濟效益提供新思路,既弘揚文化,同時也發展經濟。最后,堅持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內涵增添新的、符合社會發展主旋律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內容,從而增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曾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說過,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只有中國。中華文化能在上下五千年中綿延不絕,流傳至今,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樣也是發展文化的第一動力,不管是本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在吸收創新過程中都要堅持中華文化底色,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創新中國話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世界人民尋找發展藥方。
三、傳統文化觀的時代價值研究
的傳統文化觀,主要側重于傳統文化的研究上,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高國民素質,而且為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有益舉措,因此,在新時代,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擺脫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困境,有利于增強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促進道德建設,擺脫現代道德困境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加強道德修養都是國家的重要使命。比如在1912年,民國政府提出以“八德”為立國之本,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后來孫中山先生也提出不同于北京政府的“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孫中山去世后,南京國民政府又在“八德”的基礎上新添管子講的四維“禮義廉恥”,所以“四維八德”就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道德觀。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提出的道德觀都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在有關傳統的價值中,他講六個方面,即“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同、求大同”[5],這也是根據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結合現實道德發展要求而提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極大豐富,但是在一些道德問題面前我們陷入困境,經濟上的巨人匹配的卻是道德上的侏儒,如老人過馬路該不該扶的問題、小悅悅事件、豆腐渣工程、染色饅頭等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中國歷史上對道德修養尤為看重,“曾子避席”“孔融讓梨”“舜之孝道”“曾參殺豬”等例子比比皆是。《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6]說明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應以“道德為先”。蔡元培先生曾經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修養道德是生而為人立足社會的基礎,養大德者方可成就大業。的傳統文化觀在充分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繼承,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為源泉、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精神,為當代社會道德建設提供有利武器,重拾人們內心的善良,徹底擺脫現代道德困境。
(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重拾文化自信傳統文化觀從不同側面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從肯定傳統文化的地位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從繼承弘揚中國文化到積極接受外來優秀文化,以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等方面,無一不體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無一不展示著文化大國的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曾經在講話中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凝聚的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在革命年代所創造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匯聚而成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命脈,只有正確看待傳統文化,才能為其他不同文化形式提供發展方式。堅持的傳統文化觀,認清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性,從而增強文化自信。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對如何發揚傳統文化做了詳細規劃,并表示截至2025年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從中也能看出國家對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和自信心,通過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激發改革活力,實現民族復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要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在此基礎上完善文化體制機制。堅持雙效統一是傳統文化觀的一個重要創新部分,尤其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激發市場活力,繁榮文化生態。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書寫壯麗史詩,而40年后的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再次激發改革活力,就要著眼于一些新領域,通過發展傳統文化,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提高文化自覺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實現民族復興。傳統文化觀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為文化領域的改革提供方法支撐,有利于把握好文化改革的方向,增強改革動力,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改革的步伐。傳統文化觀是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應運而生的,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供理論指導,它不是對傳統文化思想的整合,不是簡單地提出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方法,而是結合時展要求以及國際趨勢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全面的認識,并進行理論創新,即“雙創”理論的提出。這一理論使古與今銜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重視過去,弘揚傳統,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揮該有的作用,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治國良方。傳統文化觀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超越式傳承”,為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提供理論指導,有利于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7.
[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30(01).
[5]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230.
[6]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6.
作者:李明珠;劉婷婷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