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驗知識的核心之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雜志》2014年第四期
一、塞拉斯與麥克道威爾對康德知識論的揚棄
第一,麥克道威爾與塞拉斯一樣,借用康德來表明其在當代哲學的位置。兩者都認同康德的“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當我們被一個對象所刺激時,它在表象能力上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感覺。”[4]25按著康德的思路,物體作用于我們,給我們帶來多種感覺內容。我們在直觀中接受這些感覺內容,這些感覺內容在時空中相互關聯,直觀必定是直接涉及單一的對象。我們在推論的概念下(discursiveconcepts)理解不同的直觀內容,即指向其他對象的表象(representa-tions)。因此,我們可以表象某種時空的雜多———在感覺內容中的“給予”且在直觀中被接受。最后我們使用一些概念,形成判斷,通過整合這些概念,判斷對象的真或假,這構成了認知。總的說來,康德是以雜多來描述“給予”,是根據純綜合的行為來解釋先驗認知的可能性。同時,當康德考慮經驗認知的例子時,感覺內容形成“給予”的雜多。經驗認知之所以是經驗的,源于感覺內容構成最初的給予直觀的雜多。沒有感覺內容,一個人就不可能對經驗對象的世界做出經驗的判斷。在康德的哲學中,概念至少有三種不同的作用。第一是概念在推論中所起的作用。第二是概念在判斷中所起的作用。概念是判斷的(質料的)構成成分。在決定判斷的一致性條件時,概念起著重要作用。第三是概念作為統一功能的作用,特別在“給予”的感覺內容中的作用。康德主要還是根據統一功能來理解概念。如果要形成作為輸出的新表象,那么統一功能需要輸入。具體而言,作為輸入的涉及帶來感覺內容的功能的概念或吸收感覺內容的直觀,與作為輸出的傳遞某種推論的表象,都用于對世界的判斷。當提到作為功能的概念時,康德強調功能產生的統一性。功能給在判斷中的各種表象提供統一性[4]71。雜多首先作為輸入被給予且能夠與作為輸出的其他表象相統一。簡而言之,只有在它們具有輸入可以統一的時候,與概念相聯系的統一功能才起作用。第二,塞拉斯接受了康德的“外界刺激———感覺———感覺內容———知識被確證”的模式。而麥克道威爾只認同康德的“外界刺激———感覺”模式,否認康德的“感覺———感覺內容”的模式。在麥克道威爾看來,“感覺———感覺內容”是有斷裂的。因為感覺是自然事實,而感覺內容是認知事實,自然事實不能確證認知事實。感覺是自然事實不是信念,認知事實卻是信念。麥克道威爾認為只有信念才能確證信念。如果非得用自然事實來確證認識事實,這就是自然主義的錯誤。如何從感覺過渡到感覺內容,這是麥克道威必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感覺如何與以作為輸入的功能的感覺內容相聯系?從康德的視域來理解麥克道威爾版本的“給予神話”,我們可以得出:感覺內容確實對認知過程起了作用。感覺與以感覺內容作為輸入的統一功能共同決定我們的認知。在感覺內容或功能上的變化會導致不同的規范結果。康德描述了感覺內容是如何歸于認知的,這比塞拉斯的描述更加清晰。為了決定規范的輸出,需要輸入的統一的功能。
如果為了功能的統一活動,概念的功能需要“給予”的雜多作為輸入,那么澄清概念與感覺內容的關系則需更加詳細地理解功能與給予的輸入在決定輸出時是如何相關聯的。作為輸入的給予與作為輸入的功能兩者共同決定輸出。因此,如果概念的功能不同,即使有著相同的輸入,那么輸出也將是不同的。反之亦然。即使概念的功能保持不變,輸入有變化,也會改變輸出。至少存在兩個不同的獨立的因素共同決定了輸出,即感覺內容與概念決定了輸出。盡管不同輸入會導致不同輸出,但仍有不同感覺內容仍可帶來相同輸出的可能,也就是相同的推論表象。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感覺內容,如像“這張桌子”那樣概念化的內容。功能不僅需要作為輸入的雜多作為“給予”,而且需要闡釋什么可以或不可以起著給予輸入的作用。麥克道威爾認為,如果根據這樣的功能來理解概念,那么這就是說經驗概念的輸入一定是感覺內容,即某種對象的對我們的自然主義地描述的因果影響。在此,麥克道威爾認為的自然主義地描述的因果影響是指“外界刺激———感覺———感覺內容———知識被確證”的模式。依照康德的觀點,經驗概念聯系的功能也需要以感覺內容形式的自然主義地描述的輸入。他把感覺內容看成是它們能夠確證知識而本身不用被確證。感覺這樣既不是規范實體且自身不能確證認知,這說明了感覺與概念在認知中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對等的。當需要“給予”某種輸入規范功能,在此輸入采用的是感覺內容的形式,確證出現了。在康德看來,我們是否有感覺內容,感覺內容是什么,我們什么時候有,這是個純事實問題,這主要取決于在世界中獲得什么樣的因果關系。對在認知中與概念相聯系的功能,給予的感覺內容是否或者如何起著輸入作用,這不是一個僅用自然主義的術語來描述的事實。因為它還需要訴諸概念的功能。即根據以感覺內容作為輸入且傳遞某種世界的推論表象作為輸出的功能來理解概念,我們可以看到康德的自然主義術語描述的某物在認知中如何起著必不可少的認知作用,是不會不合理地歸咎于任何規范內容。因為輸出取決于(8)輸入(感覺內容);(9)與概念相聯系的功能;(10)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康德的感覺內容如何對概念起著外部規范的限制作用(由于10),且我們使用判斷而本身沒有規范地載有概念或判斷本身(從(8)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筆者認為,康德的感覺內容的自然主義地描述是獨立于感覺內容的規范的、相關聯的方面;對于功能,作為輸入的感覺內容有其規范的方面,但只是在來自外部對象對我們產生因果影響的自然主義地描述方面。第三,在麥克道威爾看來,康德關于感覺內容與概念的關系的看法需要辯護。麥克道威爾把這種用自然事實來確證認知事實的觀點稱之為自然主義的錯誤。他認為康德與塞拉斯都犯了自然主義的錯誤,陷入了“給予神話”的泥潭。麥克道威爾認為康德通過給予使感覺與命題處于規范關系,這是自然主義的錯誤。為此他試圖通過整理康德的資源對“給予神話”給出合理的回答。與塞拉斯一樣,麥克道威爾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認為康德的這種描述最終訴諸“給予神話”。麥克道威爾的理解如下:康德式的感覺內容是自然主義地描述的因果關系;而我們所使用的概念與判斷則涉及認知事實;這種自然主義地描述的因果關系不可能涉及任何認知事實;如果在此種因果關系的基礎上繼續使用康德式的判斷、概念來確證知識,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自然主義的錯誤。塞拉斯也是麥克道威爾的攻擊目標之一。他認為塞拉斯與康德一樣都犯了自然主義的錯誤。他們都把自然主義地描述的、非概念內容歸于知識的確證。如果塞拉斯批評經驗主義,而康德卻不是經驗主義者,或者不是塞拉斯意義上的經驗主義者,那么很明顯康德就不會成為塞拉斯“給予神話”的批判對象。因為康德認為任何被給予我們的對象肯定是處在判斷中的概念,它們通過感性給予我們。在此意義上,康德是需要對象被給予我們。但康德并沒有止步于此。實際上,康德借助復雜的論證,用先驗演繹與純知性原則來反對基礎主義者的經驗主義。雖然塞拉斯的論證策略更多的回到了黑格爾,但他在反對某種經驗主義的基礎主義的立場上與康德是一致的。所以在這點上,筆者認為康德與塞拉斯是盟友。
二、經驗內容與概念成為核心之辯的緣由
為何經驗內容與概念是“給予神話”的核心問題?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從塞拉斯與麥克道威爾的觀點來看,為了反對“給予神話”,盡管他們論證的思路不同,但他們都預設了感覺內容具有概念。在此點上,他們都繼承了康德關于概念與經驗內容的觀點。塞拉斯的知識結構是當我們把情節或狀態描繪成認知的情節或狀態時,我們沒有對情節對狀態做出經驗的描述;而是我們把情節或狀態放置在理智的邏輯空間,放置在確證且能夠確證某人所說的邏輯空間。因此,塞拉斯把其知識建立在“觀察報告”的基礎上,我們的感覺直接觀察或體驗事物。其次,從反對塞拉斯與麥克道威爾對“給予神話”的論證來看,反對者大多數都是以經驗內容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對反對者而言,存在非概念的經驗內容,所以塞拉斯的反對“給予神話”是不成立的。阿爾斯通(WilliamAlston)認為,塞拉斯的批評與呈現的(presentation)非概念的模式或殊相的給予是相矛盾的。他要重新審視塞拉斯的論證,認為塞拉斯的論證帶來的結果是沒有消除“給予神話”。“塞拉斯攻擊給予,主要是否認存在任何非概念的認知。”阿爾斯通宣稱:“我的論點就是存在非概念的知覺認知成分。”[5]73“盡管塞拉斯明顯反對知覺經驗不能對有關被知覺到的對象的信念提供確證的觀點,我認為塞拉斯并未動搖該觀點的合理性。”[5]69“對給予的攻擊,在什么地方我不同于塞拉斯呢?不同來自于是否我們有直接的非概念的殊相知覺,構成某種非概念、非命題的認知。”[5]71阿爾斯通提出了表象理論(TheoryofAppearing)。該理論認為在主體與被知覺的對象之間存在不可還原的關系。面對相應的信念,這種關系能夠起著確證的作用。阿爾斯通認為這點很明顯是塞拉斯所忽視的。阿爾斯通說:“對于現在的目的,我將對給予的承諾解釋比那更加嚴格,給予等同于‘事實的非推論知識’特殊的思考方式。這種方法認為非推論知識是以直接意識到某物為基礎的———某物在意識中被給予,相對于其他直接知識的可想到的基礎,如信念是自我理證(warrant)的觀點。”尚茨(RichardSchantz)批判麥克道威爾沒有重視非概念內容的作用。他說:“我們信念的主要部分與世界的知識是基于感覺經驗的。但是我們是如何具有如此這般的知覺信念,是如何確證地持有這些信念?經驗滿足怎樣的條件才能理性地理證而不是導致我們的信念?我反對當下非常普遍的觀點:經驗本身已經被命題地或概念地建構。我將恢復這樣的觀點:在經驗中存在給予的要素,它獨立于思想,具有其獨特的非命題或非概念內容。且我將進一步認為,在有關世界的信念確證的過程中,給予的要素確實適合起著有意義的證據作用。……通過非概念內容,經驗能夠為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信念提供合理的基礎。我主要通過比較麥克道威爾有關感覺意識與世界的關系來形成我的觀點。”[6]接著尚茨論證了在經驗內容中存在非概念要素,證明了作為非概念內容的經驗能力對信念起著證據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總結如下:第一,塞拉斯與麥克道威爾兩人都攻擊“給予神話”,且基本動機都是避免“給予神話”。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如下:一方面,他們對“給予神話”的闡釋是不同的。有些經驗主義者認為給予對知識就足夠了,塞拉斯否認這種觀點。因為感覺內容雖有特征但沒有知識需要的結構。用塞拉斯自己的比喻來說就是“大象站在海龜上”,但海龜站在哪?因此,塞拉斯極力為知識尋找新的基礎。而對麥克道威爾而言,給予是自然事實,不能承擔只有規范事實才能完成的那種任務。另一方面,他們避免“給予神話”的方式不同。塞拉斯要解決的問題是:為感覺直接觀察或體驗而辯護。麥克道威爾面對的挑戰是:如果給予不是外在于某人的概念能力,那么就要解釋某人如何獲得來自世界的外部摩擦。而麥克道威爾認為,根據自然的、非概念的、非規范的術語來理解感覺性,這是錯誤的。第二,麥克道威爾批評康德犯了自然主義的錯誤,這值得商榷。自然主義錯誤并不等同于自然主義的描述。作為關系之一的自然主義地描述的實體的規范關系并不必然地涉及自然主義錯誤。當自然主義地描述的實體宣稱產生規范關系的規范地位或是其源泉時,這才是承認自然主義的錯誤。當感覺內容是這種關系屬性的一種關系時,這就使得這種關系是另一種規范關系,即相關的概念或更精確地說,功能具體化的條件。如果沒有感覺內容,至少我們的非經驗的概念仍是規范的實體。如果是這樣,那既是非經驗的又是分析的判斷。因為非經驗的概念自身具有規范的維度。非經驗的概念功能的輸入必定導致其最終輸出某種感覺內容。經驗判斷實際上是經驗世界的認知。如果它們獨立于概念被考慮,感覺內容將不再具有規范的維度。如果感覺內容與概念進入規范關系,這樣的規范性是因為概念,而不是感覺內容,或是它們的自然主義地描述的特征,那么在這點上沒有理由把自然主義的錯誤歸咎于康德。第三,麥克道威爾認為只有命題(信念)需要命題(信念),這是必要的嗎?麥克道威爾沒給我們理由。正因為沒有給出理由,因此他以建立在“只有信念需要信念”基礎上的觀點來反對康德的觀點是不合理的。如果麥克道威爾考慮的是只有信念與信念才有確證的或規范的關系,那么問題就變成了“是否只有命題(信念)之間才存在規范關系或者確證關系”。在筆者看來,不一定如此。因為我們也可把對象對我們的因果作用歸為對命題的確證。至少,麥克道威爾沒有提供能夠消除這種可能性的任何論證。第四,從康德的角度,借用麥克道威爾的話語,筆者認為可以概括如下:我們同意麥克道威爾的劃線策略,在線的下面是感覺內容,在線的上面是概念。當我們考慮在線下面的感覺內容的具體特征時,至少某些概念能夠完成規范性的任務。麥克道威爾認為線下面的感覺內容完成線上面的規范任務,這是不合理的。他在此基礎上指責康德違反了自然主義的錯誤,這明顯也是不合理的。筆者認為,為了完成線上面的規范任務,至少線上面的概念需要向下深入到線下的感覺內容之中。
作者:鄭輝軍單位:廈門大學哲學系知識論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