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時代校園文學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校園文學期刊發展困境現狀
1.讀者少,宣傳推廣力度不大根據小范圍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并不知道本校文學雜志的存在,也不會主動關注了解。印刷出來的期刊一部分送給老師,一部分給作者,一部分內部留存和消化,真正流傳到廣大學生群體中的雜志并不多,因此,文學期刊的讀者群體十分狹窄。在新媒體出現以前,文學期刊的宣傳主要靠原始的海報、擺攤定點宣傳、學生寢室宣傳,效果并不大。新媒體出現后,雖然宣傳推廣的情況有所好轉,可以利用社交媒體諸如微博、微信、空間推廣,宣傳的局面依舊沒有打開,傳播面的擴大極為有限。
2.團隊素質良莠不齊,交流合作的平臺狹窄期刊的編輯人員來自于學校各個院系,各自憑著興趣加入,而目前的考核并不成體系,團隊成員的素質無法保證,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有限。一旦人員更換,期刊的編輯制作和宣傳推廣便不能保證正常持續進行。大部分的期刊都只在本校內部流通,很少對外,社團或者學校組織機構沒有一個統一的對外交流合作的平臺。雖然近兩年在部分高校文學社團和武漢市文聯的努力下,成立了高校文學社團聯盟,但這僅限于聯盟社團成員統一組織,實際的活動并不多,也沒有將所有高校文學期刊組織納入其中,沒有自己統一的文學刊物,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機會十分少。
二.網絡新媒體興起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出現,給校園文學和文學期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時,也極大的沖擊著他們原有的發展基礎。新媒體以其海量性、快捷性、廣泛性、交互性、成本低等特點贏得了一片叫好聲,而這些特點正是傳統的紙質印刷業所不具備的。大學校園中活躍著中國最青春、最有活力的一批人,他們有激情,充滿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強,很快就接受了網絡,對新媒體的應用也得心應手。原有的校園文學期刊的存在基礎正在慢慢喪失。網絡和新媒體的存在對校園文學刊物的沖擊是多方面的。
1.博客空間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創作者不再需要印刷出版自己作品的機會,文字可以隨時上傳被讀者閱讀。另一方面,電子閱讀迅猛增長,大學生們不再依賴傳統的紙質印刷物,只要一臺電腦或是一部手機,就能隨時隨地閱讀。
2.新媒體的多元化,吸引了大學生的眼球,學生們的注意力都在那些新奇好玩的事情上,對校園文學的興趣也沒有以前那么濃厚,文學創作的積極性降低,整個校園文學創作和文學刊物發展的陣地正在逐漸縮小。
3.網絡文學逐漸繁榮,分走了原有的校園文學的創作群體。發表在文學期刊上的文章并不能給學生作者們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而網絡文學小說不僅能為作者賺來人氣,也能帶來相應的經濟利益。
4.依賴于網絡技術的電子雜志興起,很多文學組織因為成本問題放棄原有的紙質刊物,轉而做電子雜志。當然,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帶來的不一定都是負面作用,網絡擴寬了期刊的發行傳播途徑,也使得創作更加多元化。創作主體能與其他作者和讀者通過各種電子媒介手段溝通,不再是單向度的作者到讀者的傳播,溝通與對話更能促進思想的交流和提升。
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固然給校園文學期刊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何況新媒體還是新出現的正處于上升期的新事物,它的影響力正在顯現,它的優勢也是有目共睹,對傳統的紙質文學期刊來說是一種有利的彌補。合理的利用,就能為校園文學期刊的繼續發展繼而新繁榮帶來良好的局面。第一,期刊編輯制作團隊要加強自身的建設。嚴格控制編輯的準入資格,挑選文學素養較高的人員組建編輯團隊,對編輯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與培養,使編輯人員切實發揮把關人的作用,增強團隊實力,提高辦刊的效率與質量。第二,建立自己的人才庫,保證一批長期供稿人;建立投稿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積極投稿。利用校內外資源,聯系名人名家不定期開展講座、論談,為作者提高寫作能力和讀者提高文學作品欣賞水平提供條件。第三,根據期刊本身的特點,制作電子版本,與紙質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電子版的內容不能僅僅是紙質印刷物的簡單復制,可以開辟新的板塊,融入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化元素,將電子版辦得有聲有色,提高刊物的知名度。也可以在電子雜志中插入廣告,為刊物籌集資金。第四,利用新媒體進行期刊的宣傳推廣。除開傳統的宣傳方式外,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空間等社交平臺和網站對期刊全方位介紹推廣。通過新媒體渠道適當拉廣告贊助和經費支持,擴大經費來源。單向度的傳播,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利用新媒體為作者和讀者創造溝通互動的環境,讓讀者的觀點和意見引導作者進步,提高創作水平。最后,是要做好紙質期刊的保存和電子檔案的登記存儲工作,以保證刊物的可查可考。
四.結語
高校學生的存在,校園文學就不會完全沒落,校園文學期刊也會有存在的空間。雖然當下文學期刊的發展受到多方限制和阻礙,其本身也存在缺陷,又受到網絡新媒體的沖擊,生存環境困窘。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好自己,提高內容質量,合理利用網絡新媒體,校園文學期刊的發展一定會打開新局面。
作者:鄧歡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2011級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