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尊重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挖掘;當挖掘的“技術”還沒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我們的挖掘是否應該謹小慎微;挖掘之前,有沒想過,我們的挖掘是不是有道德的挖掘;如果是為了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德育,先要問一問,這種利用是否“道德”。尊重傳統節日文化蘊含的價值,是最好的德育。
[關鍵詞]尊重;傳統;節日文化
一、求真,是對傳統節日文化價值的最大尊重
之所以成為傳統節日,是有歷史和文化的原因的。可以這么說,傳統節日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沉淀留下的一塊紀念碑,它告訴我們前面發生了什么,指示我們今后的路怎么走。求真,是可以對傳統節日的來歷做一番探究,探究的過程也是德育的熏陶過程。傳統節日往往和神話傳說農事耕作聯系在一起,這非常正常,里邊可以窺見先民的悲苦、習俗、信仰、精神、理想和追求,如果引導學生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傳統節日,學生會更理性,而理性正是道德最需要的營養。如,端午節,我們現在往往和屈原聯系在一起,為了挖掘它的價值,不免和愛國聯系在一起,甚至突出愛國。農閑時的娛樂和狂歡是精神的需求,是一種調節。我們祖先的娛樂,在娛樂中表現出來的追求主要是飲食和游戲,精神做徹底的放松,以迎接下一波緊張的勞作。端午那個時分,吃粽子(這和他的收獲有關)、龍舟比賽(這和他的水土天氣有關)是一地人們的首選,后逐漸為多地人效仿。我猜想,是先有吃粽子、龍舟比賽那些事,才有“端午”這個名稱的。和屈原掛上鉤,大概也是文人的附會。古代,總有一些道德家,喜歡“載道”,在端午這個節日上“載”上了“屈原”這個愛國忠君之道,而愛國還是表,“忠君”才是實。千百年來稱頌的“楚辭”,實際上有好多不是“屈原”所寫;甚至有關“屈原”的事跡都所知甚少,有不少也都是傳說。如果說,要挖掘端午的價值,那就去探究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在歷史長河中是怎么演變的。求真,是還傳統節日文化本來的面目;不是建立在求真基礎上的傳統節日文化的創新不免被褻瀆,是反道德的。因為傳統節日文化,大多是有價值的,但里邊也有沒有價值的,甚至是一些糟粕的東西,需要拋棄。求真,是教給學生道德判斷的明亮的眼睛,用這雙眼睛洞察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價值。
二、無痕,是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價值
最好的“道德”教書和育人是無法分離的,沒有單純的育人;同樣的道理,沒有單獨的德育,德育無處不在,德育是無痕的。傳統節日如何進行德育呢?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過有道德的傳統節日。首先,無痕地教和傳統節日文化有關的課程。德育是可以滲透的,可以更多地滲透在“教書”中。如果教到有關中秋的詩文,就自自然然地教詩文,不作過度的引申,不作道德的拔高,不必“文以載道”。詩文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里邊有詩人作家的個人體驗,也能讀出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無痕地教課程,也包括教到其他國家、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時的尊重。每個國家、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都值得尊重。打開傳統節日文化的“世界之窗”,讓學生知道傳統節日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培育學生的道德胸襟,拓展學生的道德視野。很多道德問題,是因為自我封閉、唯我獨尊造成的;在文化上缺乏一個高地,道德上也不可能有高地。其次,教師無痕地過傳統節日。在學校,教職員工是學生的道德示范者,正所謂“身正為范”。只有道德才能造就道德。如教師過中秋節,一方面絕不收受學生和家長的禮品,哪怕“禮輕情意重”的月餅。一旦收受,中秋“道德價值”即成為負面“資產”,在學生中形成“中秋即送禮”的印象。另一方面,過一個普通的中秋節,把“團圓”、思念作為重要價值。普通,即不奢華。簡簡單單,想吃月餅就買幾個;簡簡單單,和家人一起吃個晚飯,或者打個電話問候,既不“傷春悲秋”也不恍如沒有中秋。現在的中秋有點奢華,從豪華的文藝表演到精美包裝的月餅,有時成了一個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這些都不是中秋文化的“價值”。月餅,沒有能成為日常的點心,只在中秋那幾天“曇花一現”,這本身說明中秋時要吃月餅這個風俗發生了變化。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吃月餅,也不會感到驚訝。教師要把中秋的文化價值生活化,不僅“中秋”那天思念,關心親人要體現在時時處處的細節中;不要在中秋那天唱“常回家看看”,而是時時記得“回家看看”。最后,家長無痕地過傳統節日。在傳統節日那天,大多數家庭往往團聚、吃吃喝喝、休閑娛樂、走親訪友,那么,家長要做的主要是節儉吃喝、文明過節。節日團聚吃喝是常有的事,教育孩子有禮儀,家長自己要先有禮儀;教育孩子要節儉,家長首先要節儉;教育孩子出行要講文明,家長自己首先要講文明;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家長自己首先要遵守……家長怎么過傳統節日,是家長過普通日子的一個縮影。每天的過日子影響著家長的價值觀;家長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價值觀的成長。過傳統節日,也是過日子,要實實在在、自自然然,傳統文化的價值要體現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在365天里,而不局限于一時一地一天。
三、傳承,永遠高于技巧性的創新形式
不難發現,德育的功利性影響著德育的正常發育。急功近利的德育,不僅把德育和生活割裂開來、和課程割裂開來,還過度追求德育的成果,要求早出、快出,“看得見、摸得著”,于是德育成了可以表演的東西。檢查、評比過多,形式主義泛濫,展示“成果”過勤……這些也都影響了傳統節日文化價值的挖掘,華而不實、重形式輕內涵,表面看是在挖掘,實際是離傳統節日文化價值漸行漸遠。當務之急是傳承。傳統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很多美好和文明的元素。我們要傳承的是里邊的精華部分。而事實上,精華部分是不需要刻意地挖掘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選擇先進的、美好的部分,淘汰落后的、糟粕的部分。中秋的“團圓”、清明的“思念”、端午的“愛國”,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賦予更為大多數民族的人們接受的價值。傳統節日文化里的誠實、善良、有溫度的人情、對生活美好的向往等等都是值得傳承的———有些價值是永恒的。傳承之際不忘反思。一方面是反思傳統節日文化里有沒有無價值的部分。不是所有的傳統節日文化都適合傳承。有些節日,可以讓它自生自滅,唯有文化色彩濃郁的節日才有可能永葆青春。節日會變化,內涵會增減,我們都要冷靜對待,既沒有必要攀住過去不放,也沒有必要對于未來寄予過大的希望,只需平和的送走過去迎接未來。另一方面是反思教育的方式方法。傳統節日文化,有些學校仍然用老方法紀念它,如出一期黑板報、搞一個主題活動、唱一首歌等“幾個一”活動。為了提高效果,不少學校還是離不開繁瑣的檢查、評比,獎勵大家紀念節日,使得節日的紀念染上了功利色彩,使師生感覺是“被紀念”。實踐,依然是紀念節日的好辦法。這個實踐包括親自做調查研究、親自撰寫調查報告,在與有關人士的接觸訪談中、在查閱大量資料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節日、理解節日文化,從而傳承節日文化,甚至熱愛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節日文化;然后,從節日文化出發,傳承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找到傳統文化回家的路。我們今天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是不能脫離現實環境的,如果我們的周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尚存“傳統”,我們周圍的人事活動尚存“傳統”,我們生活在“傳統”中而不是“傳統”之外,我們就無須去挖掘,因為我們自身成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價值的德育價值最好的辦法是讓師生有道德地生活在傳統節日文化的煙雨迷蒙、春花秋月里。
作者:薛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