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留學生漢語教育為例,以對傳統教學法與個性化教學法的辨析為理論依據,在實踐活動中考查第二課堂對個性化教學的作用,并通過實行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化探索提升留學生漢語聽說能力的新途徑。
一、當前漢語聽說教學采取的主要方法及弊端
作為基本的交流工具,語言的聽與說兩部分是完成交際的基礎。與綜合課不同,口語課要求學生在聽懂的基礎上主動開口說話。聽力課在以聽為主的基礎上還要有說、讀、寫作為輔助,而其中“說”用得最多。《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聽力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以聽為主,聽說結合”。可見口語教學與聽力教學聯系的緊密性,設置漢語聽說課也因此十分必要。漢語聽說教學,是訓練學習者聽力和口語表達的一種語言技能教學。當前對外漢語聽說教學領域采用的方法眾多,如功能法、視聽法、直接法、語法翻譯法等。這些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但隨著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傳統教學法的不足之處也逐漸顯露出來。如功能法,又稱“交際法”,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功能法的特點在于將課堂變為交際場景,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功能法的不足之處在于熱烈的課堂氣氛難以控制紀律,且功能法原則上寬容交際中的小錯誤,而長期寬容交際練習中的小錯誤易使學生有不良習慣。
又如視聽法,也叫情景法、整體結構法,它是在聽說法的基礎上,利用視聽結合手段的一種教學法,強調在一定的情景中聽覺感知(錄音)和視覺感知(圖片影視)相結合,以日常會話為主旨的教學方法。視聽法可以通過運用學生熟悉的情景加強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清晰地為學生展現了特定詞匯及句式正確使用的場合。視聽法的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傾向于從整體理解對話,而缺乏對對話語句結構的分析和歸納,造成無法熟練運用所學內容。以及視聽材料偏重口語化,疏忽了讀寫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教學來避免單一教學法的問題過于突出,但這種模式往往也存在著問題。我國的留學生課堂通常采用小班教學,比中國常用的大班課堂效率要高。但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留學生之間漢語學習水平的差異往往比中國學生要大,如學生來自不同國家的“聯合國班”、來華時間不同的留學生班等尤為明顯。由于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不同,來到中國的留學生面對另一種教學模式會感到不適應;來華時間不同或留學生們在本國接觸漢語的時長不同,在共同的班級上課也會使學生感到不適應。長時間忽視這些問題會導致留學生對漢語的學習興趣下降。針對這一現象,“個性化教學”的出現具有關鍵意義。
二、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的實施
依據個性化教學的重要特征在于“個性化”。個性化教學最早在美國作為一種專門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外語教學中也稱為“個別化”,是指“提供學習內容、速度和方法三方面選擇自由的教學方式”。個性化教學的優點在于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個性化教學也存在著操練對象單一、缺乏集體合作環境的缺點。權衡個性化教學與集體教學的利弊,吸收二者的優點合理利用是當今個性化教學議題討論的重點。本文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留學生漢語教學為例,通過查閱文獻確定以第二課堂為主的研究路線,組織開展有理論支撐的第二課堂活動,對活動結果、特色、滿意度以及遇到的問題等進行分析。并以問卷調查配合定期采訪,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試析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的可行性及操作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臨近東南亞,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廣西在國家“一帶一路”、“北部灣經濟區”等政策的扶持下,吸引了大量留學生來桂學習漢語。在廣西外國語學院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主要來自泰國,因此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所顯現出的問題具有一些共性,又由于留學生來華前接觸漢語的程度不同,漢語基礎水平有所差異。在廣西外國語學院每位留學生均配有“結對子”的中國學生,這里的“結對子”活動即指每位留學生與一位中國學生結成一對一的友好關系,這要求中國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上給予留學生必要的幫助,使留學生更好地適應異國的留學生活。同時,學院或學生之間也會組織各類交流活動,需要“結對子”的學生共同參加。這些“結對子”活動旨在加深學生間的友誼、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安排在本項目的采訪調查以及收集資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調查顯示,在課余時間安排方面,小部分留學生對目前“結對子”活動的效果不滿意,絕大部分留學生對參與第二課堂活動表示感興趣。在日常課堂氛圍方面,留學生認為課堂學習氣氛一般,且部分留學生感覺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又由于泰國留學生的性格十分開朗,樂于接受采訪調查,并且認同漢語聽力及口語的重要性,這為一對一研究個性化教學的方案提供了可能。
三、第二課堂在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中的作用與實施方式
為研究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方案,本項目前期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活動,主要是以“結對子”為基礎開展的中泰聯誼活動。但在活動總結中發現,留學生的反饋集中在認可活動的娛樂性,而很少有學生反饋通過參加活動提高了漢語水平。從前期試驗活動結果來看,僅在“結對子”活動基礎上開展興趣活動對于漢語聽說能力的提高難以有所成效。因此,如何通過活動達到提高漢語聽說能力的目的成為主要問題,而引入兼顧教學性與娛樂性的第二課堂則有可能提供答案。
1.第二課堂對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的作用。在研究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方面,引入第二課堂的概念具有積極作用。為了解其影響,首先要對“第二課堂”的概念及特點有正確認識。第二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開展的、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為載體展開的系列開放性活動,它是高校個性化發展和提升綜合素質實力的重要平臺。第二課堂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為載體來開展的系列開放性活動,它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整體,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續。第二課堂活動與一般的課外興趣活動的區別在于,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緊密聯系,二者擁有相同的教學目標與任務,且第二課堂活動更具計劃性,在激發學生主動性及潛力的前提下更注重教學意義,因而引入第二課堂活動對于研究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設置第二課堂活動是漢語聽說個性化教學的重要部分。原因之一在于第二課堂活動主要以語言交流與表達的活動形式展開,通常不需要較高的閱讀與寫作技能。在這一過程中留學生有大量的機會進行聽力練習與口語表達。原因之二在于教師很難在第一課堂中全面了解學生,而留學生面臨著文化差異帶來的諸多影響,這使得教師更難對單個學生做出較為完善的個性化教學設計。而第二課堂的活動形式較多,且第二課堂往往較第一課堂更具趣味性,留學生在這一過程之中更易表達真實自我,這也為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需求,進而設計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多種途徑。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課堂活動的首要原則是提高留學生漢語聽說能力。在此原則下,設置一系列活動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在很多第二課堂為名義的活動中都能發現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往往第二課堂活動逐漸變為純粹的娛樂性活動。這種現象削弱了第二課堂的教學效果,所以設置第二課堂活動的目的應當明確。
2.漢語聽說能力個性化教學中的第二課堂活動實施方式。在漢語聽說培養方面,第二課堂活動的種類有很多。在廣西外國語學院為留學生安排的活動中,漢語演講比賽、參觀訪問、中文演出等活動在漢語聽說能力培養方面體現了良好作用。例如演講比賽為,留學生在比賽的準備過程中鍛煉并提高了自己的漢語聽力及口語,也易于發現留學生的個性需求。如某留學生漢語口語水平很好,但在準備演講材料時發現該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高。這為該留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方向。針對這一特點,該留學生的結對子中國學生在日后的結對子輔導對其寫作類作業多加關注,并在之后的第二課堂活動中記錄該留學生的口語偏誤,單獨予以糾正,并通過采訪確定糾正效果。又如參觀訪問活動,通過組織留學生參觀游覽孔廟、青秀山等景點,訪問大使館、敬老院等機構,在實地交流中鍛煉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并學習中國的文化常識及日常口語。在已組織過的參觀訪問活動中,參觀孔廟較為典型。由于廣西外國語學院的校園中有孔子雕像,留學生在平時交流中對孔子其人已有所了解。正因為留學生對孔子有所了解但又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在活動前期對留學生進行宣傳,激發學生對孔子、孔廟的好奇心。之后帶領留學生參觀孔廟,在實地參觀中解答疑惑,并由學生進行口頭轉述。在此過程中既鍛煉了漢語聽說能力,又學習了中國歷史文化知識。
活動結束后總結活動中記錄的留學生發言,找出留學生易錯的語音偏誤及其他問題,并將該情況反饋給留學生的老師和結對子同學,在日后的教學中加以糾正。在諸如此類活動中,按照“宣傳活動—開展活動—總結—發現問題—進行輔導—效果反饋”的策略,給各位留學生安排相應的個性化輔導計劃。“第二課堂活動是圍繞教學目標,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學活動。”由此可見,要想通過第二課堂提高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一定要對留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保持關注,根據留學生在第一課堂中的學習內容來安排第二課堂活動。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留學生的課程安排包含中國文學部分。則對應地將第二課堂活動安排為“文學作品演示會”的形式,即由留學生扮演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在老師或中國學生的指導下編排節目進行演出,讓留學生在排演過程中體會文學作品的魅力,最終達到提升漢語聽說能力的目的。通過組織各類活動、定制個性化教學方案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但是實際調查中顯示,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因此,僅從留學生的角度研究提升方案是不夠的。為了進一步提高留學生的漢語聽說學習效率,有必要從結對子中國學生的角度進行研究。
四、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化的可行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提高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不僅要為留學生設置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同樣需要給中國學生增加新的培養要求。這要求便是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化提高個性化教學的效率。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化旨在配合個性化教學模式,從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兩方面入手提高漢語聽說學習的效率。第二課堂活動學分化是指將以“結對子”為主的第二課堂活動納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或中文相關專業學生(以下簡稱中國學生)的畢業學分要求,旨在將中泰學生之間由生活幫助為主導的關系變為學業幫助為主導的關系。這要求在中國學生的學分體系中加入與輔導留學生相關的實踐學分,也就是使組織、參與、反思各類第二課堂活動納入中國學生的必修學分,由此可以大大加強“結對子”等第二課堂活動的教學意義。教師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對每位留學生進行一對一個性化教學,所以與留學生結對子的中國學生尤為重要。若將“結對子”活動作為中國學生的畢業學分要求的一部分,讓中國學生承擔起一部分個性化教學的任務,則可以有效提高個性化教學的效率。在諸多第二課堂活動中,中國學生幫助留學生學習漢語并同時記錄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留學生的課任老師。課任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調查收集留學生需求的步驟。教師再經過與部分留學生的交流后,針對留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進行教學。
換言之,現行的結對子模式很難將第二課堂的效果進一步提高。由于在現有“結對子”活動模式下,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在漢語學習方面的互動較少,多為日常生活上的交往,也有部分中國學生不重視“結對子”活動。雖然中泰學生日常交流也以漢語為主,但是并不能起到專項練習漢語聽說能力的效果。而將“結對子”活動納入中國學生的學分體系,中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收獲對外漢語教學經驗;又由于這是畢業學分要求的一部分,中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將與學分掛鉤,必然會增強中國學生對“結對子”活動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留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提高漢語學習效果,充分體會到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帶來的幫助。
五、結語
綜上所述,個性化教學在漢語聽說教學方面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而將第二課堂引入個性化教學更是完善教學理論的趨勢。在本項目的實踐過程中,多類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均表現出良好的效果,這也是基于第二課堂的個性化教學具有優勢的例證。通過中泰學生共同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并將這一過程量化考核,勢必會對當前留學生漢語教學產生積極影響。泰國學生提高了漢語聽說能力,中國學生鍛煉了交流與教學技巧,教師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從而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三贏”。
參考文獻:
[1]陳維維.功能法漢語聽說教學初探[D].昆明:云南大學,2014.
[2]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4.
[3]王一凡.淺談視聽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2,(23):88.
[4]楊伊凡.對外漢語個性化教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5]甘霖,熊建生.“兩大課堂”協同育人初探[J].中國高校科技,2014,(4):51-52.
[6]張科.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0,(24).
[7]王紹欽.對第二課堂活動定位的思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6).
作者:張云驥;顧珈瑗 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