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說《不如歸》在中國的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不如歸》是日本明治時期德富蘆花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浪子”凄涼的一生。由于《不如歸》是日本近代文學的一部暢銷書,同時在多個國家文學界都有著巨大的反響,因此,《不如歸》也存在多個譯本,中譯本也不例外。本文在對日本小說《不如歸》相關內容進行簡要概述之后,對其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進行探討,以期對進一步了解日本小說《不如歸》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力提供一些具有價值的參考憑據。
【關鍵詞】
《不如歸》;傳播效果;影響力
《不如歸》是德富蘆花的成名作及代表作,也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一部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暢銷書。因此,《不如歸》的譯本也非常多,在中國以林紓的譯本為代表。對林紓是怎樣把《不如歸》譯成中文的,文壇學術界也存在一些誤解,主要憑據是林紓對外文缺乏了解,一些翻譯工作是由他的助手完成的。拋開譯本爭議不談,《不如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毫無疑問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內容。
一、日本小說《不如歸》相關內容概述
長篇小說《不如歸》內容相當凄婉,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浪子”凄涼悲苦的一生。“浪子”幼時喪母,童年不幸,幸得一個好的丈夫,然而她并沒有擺脫苦難,而是患上了不治之癥“肺癆”,加上惡婆百般刁難,患上不治之癥的浪子不得不與丈夫分開,最終,浪子在悲憫中死去,徒留丈夫孤獨于世。總體來說,《不如歸》講述了一場在封建家族制度壓迫下的悲劇。小說涵蓋諸多的內容,例如新舊道德問題、婆媳關系、傳染病問題以及婦女解放思想等。《不如歸》一經問世,便在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當時日本青年男女談戀愛,時常會把彼此比作《不如歸》小說中的男主角武男與女主角浪子。后來,《不如歸》被改編成戲劇,也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不如歸》中“暗藏”封建專制內容,作者通過超現實理性的批判,闡述了多重關系及現實社會問題,使中國、韓國等多個國家都對《不如歸》小說產生了興趣。并且《不如歸》傳入中國、韓國等國家后,也在文壇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本文之所以將日本小說《不如歸》的傳播及影響作為研究重點,是希望通過研究,我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傳播價值及影響力。
二、《不如歸》在中國傳播過程的分析
1.傳播背景分析小說《不如歸》在日本文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在中國的傳播不得不提到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林紓的譯筆獨特,并且翻譯作品的數量也非常多。在當時來講,林紓通過對外國作品的翻譯,讓國人更加了解外國文學的魅力。近代文學家魯迅、郭沫若以及茅盾等,都承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林紓翻譯作品的影響。林紓翻譯的《不如歸》影響力極大,這也很好地奠定了林紓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的地位。
2.傳播議論點分析對于林紓是怎樣把《不如歸》傳播至中國的,在很長時間里,中國文壇學術界均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林紓是在助手的幫助下,靠著《不如歸》的英譯本轉譯而來的。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林紓對外文認識不足,在對歐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往往是由助手協助完成的。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林紓可能通過某種途徑了解了日本小說《不如歸》,比如傳媒途徑或者是他人介紹等,但其仍將《不如歸》英譯本作為翻譯的基礎版本。但是,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林紓也是參照了日本原版本的《不如歸》。從翻譯動機角度來講,深讀《不如歸》你會發現,其內容和中日甲午戰爭存在密切的聯系。當時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林紓目睹了自己的親人在戰爭中喪失性命,對中日甲午戰爭的關注使林紓具有翻譯《不如歸》的充足動機。從翻譯觀點角度上來講,筆者更傾向于贊同上述第二個翻譯觀點,即林紓在翻譯《不如歸》過程中將英譯本作為基礎時,又參照了日本原版本《不如歸》。這樣,便能夠保證《不如歸》譯本的精度及準度。觀點的主要依據是英譯本《不如歸》與林紓所翻譯的中譯本《不如歸》相差時間只有4年,而當時英譯本《不如歸》在歐美國家的知名度還不高,因此林紓將英譯本《不如歸》當作基礎版本,同時參照日本原版本《不如歸》的概率更大。以翻譯本的小說題目為例,英譯本《不如歸》采用了“浪子”作為題目,即題目為“Namiko”,而林紓的譯本則直接翻譯成“不如歸”,與日本原版本相比,沒有做任何改動,也就是以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的。幾乎可以確定地說,林紓在翻譯日本小說《不如歸》期間,手中掌握了《不如歸》的兩大版本,其一是日本原版本,其二是英譯本。
3.傳播過程結論綜上可知,林紓譯本《不如歸》參照了日本原版本《不如歸》以及英譯本,在1908年翻譯成中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由于反響巨大,中譯本《不如歸》也得以再版。另外,在林紓譯本之后,中國還出現了其他翻譯學家翻譯的《不如歸》,但從時間上看,相差甚遠。雖然對《不如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有一定程度的爭議,但毫無疑問,《不如歸》在中國文壇產生的巨大影響,主要有賴于小說內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思想狀況等。
三、《不如歸》在中國傳播產生的影響
1.從譯者角度看其影響林紓所翻譯的《不如歸》在中國文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該作品后來被納入“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當中。林紓在自己翻譯的《不如歸》序言中也曾提到,這部作品的悲劇性非常突出,是日本明治時期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由此可見,正因為原版本《不如歸》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才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林紓的翻譯動機。所以,日本小說《不如歸》對于譯者的影響是極大的。
2.從讀者角度看其影響中譯本《不如歸》的發行,對讀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魯迅先生在東京之時曾讀過《不如歸》,有翻譯的動機,但是因為一些因素遲遲沒有動筆。侗生則在自己的作品《小說叢話》中提到:“我讀不通日本原版《不如歸》,但是林紓譯本《不如歸》無疑是翻譯中的佳作……”
3.從衍生傳播看其影響“衍生傳播”指的是除小說作品譯本傳播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傳播。對于日本小說《不如歸》來說,其譯本傳播在中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也正因為如此,它衍生傳播的影響力也非常巨大,比如后來它以戲劇、電影的形式在中國的傳播。從戲劇角度來講,春柳社演出《不如歸》的次數是最多的;從電影傳播角度來講,早在1926年,國光影片公司便對《不如歸》進行了編劇,然后將該作品拍成電影,搬上了大熒幕,從而使《不如歸》在中國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不如歸》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它在多個國家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中國也不例外。以林紓譯本《不如歸》為例,雖然學界對其傳播過程有不同看法,但毫無疑問,該作品在中國傳播的影響力是顯著的,它開闊了中國讀者的視野,讓中國讀者更加了解日本小說。并且《不如歸》還以戲劇、電影的形式在中國進一步傳播,從而使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不如歸》在中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筆者認為,在深讀《不如歸》的過程中,還需認識到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性,實現在更深層次上對小說真諦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李艷麗.論林譯《不如歸》與外交偵探小說在晚清的接受[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2(5).
[2]胡斌,胡淑英.互文與拼貼——論現代“中西合璧”式“外來戲劇”[J].創作與評論,2013(22).
[3]陳凌虹.論《不如歸》與《家庭恩怨記》的情節劇特征[J].戲劇藝術,2008(4).
[4]鄒波.林紓轉譯日本近代小說《不如歸》之底本考證[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9(2).
[5]楊文瑜.《不如歸新劇本》的翻譯與改編——以戰爭與家庭描寫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4).
[6]金鐘珍.中韓戲劇接受日本《不如歸》的比較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7]孫立春.日本近現代小說在中國的翻譯研究初探[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4).
[8]詹雪.德富蘆花《不如歸》的東方文化學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作者:于愛波 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