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系統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運用旅游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以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節事旅游作為研究對象,對體育節事旅游的內涵、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并提出發展策略。
關鍵詞: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湘西地區
近年來,湘西地區的政府部門不斷貫徹落實《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通過充分發揮區域旅游區位優勢,促進了民俗體育節事活動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湘西地區地處武陵山脈的腹地,包括湘西州、懷化市和張家界市等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民俗體育節事較多,如德夯•鼓文化節、百獅會、侗族蘆笙節、白族火把節、鋼火燒龍、趕秋、四月八等具有獨特民俗活動和民俗體育節事活動。目前,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發展已成為湘西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新方向的研究,對促進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節事旅游與體育
節事旅游在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中,經常把節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event)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稱呼和探討,英文簡稱為“FSE”(Festival&SpecialEvent),在漢語背景下,統稱“節事”?,F在許多企業、社團及旅游地的營銷組織把一些活動和節目作為旅游吸引物形象的制造者和其他開發項目的催化劑,或者為了給已有的吸引物注入新的生機而致力于有關節目與活動的系統開發、規劃和營銷,[1]這就是“節事旅游”。具體而言,節事旅游專指以各種節日、盛事的慶祝和舉辦為核心吸引力的一種特殊旅游形式。[2]從節事活動對旅游的促進作用的不同,根據節事活動與當地旅游業的關聯程度及互動效應的大小,將其分為四類:旅游型、強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等四種節事活動,并可以采取不同的節事旅游策略。體育節事旅游是節事旅游的一種,它是指非定居者出于參觀或參與體育節事的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3]目前現狀看,根據作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引源的節事活動的屬性特征來看,體育節事旅游主要是節慶旅游、賽事旅游、民俗演藝旅游中包含的體育賽事和體育表演等多種形式。
2.湘西地區體育節事旅游的現狀分析
2.1湘西地區體育節事旅游資源現狀
湘西地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的跨省經濟協作區。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演進過程中,湘西地區各少數民族創造了具有豐富地域特征的民俗體育節事文化,為旅游業提供了多樣的節事旅游環境和體育節事旅游活動內容。例如,張家界陽戲、土家族打鎦子、土家咚咚喹、土家族“趕年”、龍山縣三棒鼓、酉水船工號子、儺戲、苗族古歌、湘西苗族鼓舞、侗族蘆笙節、辰溪縣茶山號子、賽龍舟湘西正月十五鋼火燒龍、苗族“四月八”跳花節、“六月六”苗歌節、德夯中國鼓文化節等。另外,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活動的開展依托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如,鳳凰縣山江鎮冬就村、張家界市王家坪鎮石堰坪村、桑植縣利福塔鄉苦竹寨村、花垣縣邊城鎮隘門村、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三鍬鄉地筍村和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村等,這些特色村寨為民俗體育節事的發展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2.2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演藝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民族地區依憑豐富的民俗資源和逐步成熟的游客市場,創造性誕生了旅游演藝這樣的新業態。目前,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需求市場的拉動下,民俗體育與旅游演藝業互動發展成為民俗體育發展的新模式。湘西旅游地區依托奇特自然風光,利用影視手段呈現“原生態”民俗文化舞臺表演,在保留民俗文化的底蘊,通過“原生態”的民族歌舞、民俗體育的動態演繹,展示少數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魅力,提升原有少數民族的文化價值,陸續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民俗情景劇的旅游演藝產品,有《張家界•魅力湘西》、《天門狐仙•新劉??抽浴贰ⅰ稛熡犋P凰》等高端演藝產品,這些情景劇中展示了部分民俗體育文化內容,有胸口碎石(圖2)、毛古斯、苗鼓、爬刀梯、下火海等,這些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演藝產品已成為湘西地區旅游業的新興增長點。
2.3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旅游規劃項目現狀
為探索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新路,國務院出臺的《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利用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打造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要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發展民族工藝品。2013年8月湖南省推出了湘西地區開發第四輪省規劃產業項目,其中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等市縣項目中有30多個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項目進行開發建設,其中包括湘西邊城風情小鎮旅游開發項目、湘西王村土家文化生態旅游景區建設、《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山水實景演藝新建項目、張家界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二期工程改擴建項目、黔陽古城文化旅游綜合開發一期工程、江永縣“三千”文化生態旅游改擴建項目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對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開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旅游存在的問題
3.1民俗體育節事旅游與文化結合的力度有待加強
特色區域文化是旅游節事活動得以系列化延續的根本。Ritchie認為,旅游節事活動的本質是文化交流,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替代大眾旅游的一種方式。[7]體育節事活動只有與本土文化密切結合才能可持續發展,然而當前很多體育節事活動忽略了文化內涵的挖掘。目前,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內容一般都停留在參觀與觀賞層面,盡管在體育節事旅游以及體育賽事旅游中舉行了諸如苗鼓、百獅子會、舞龍、舞獅、賽龍舟等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卻沒有最大限度地突出其文化的社會性。事實上,民俗體育項目是動態的民族文化,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展示就可以,而忽略了項目背后其豐富的文化背景,易造成文化雷同。
3.2體育節事品牌較少,存在“造節”現象
湘西地區舉辦的體育節事活動來看,已經形成城市知名品牌的體育節事活動為數不多,僅有德夯中國鼓文化節、龍舟節等少數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節事品牌。此外,還存在“造節”現象,有些地區拿體育活動來“人造體育節事活動”,這種體育節事活動是“曇花一現”,其結果是勞民又傷財。
3.3體育節事活動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欠佳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的完善程度是保障體育節事活動有序開展的一個重要物質條件。體育節事活動的公共基礎服務設施不完善,容易造成體育節事旅游活動的規模和品質降低。目前湘西地區體育節事活動普遍存在公共基礎服務設施跟不上的問題,例如,湘西每年的鼓文化節、四月八、百獅會、鋼火燒龍等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是吸引游客的一個亮點。但是受到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的限制,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節事活動在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水平方面還需要加強完善。這種硬件接待的準備不足,最能給游客帶來直觀感受負面感受,影響體育節事活動整體效果。
3.4尚未形成高水平的國內民俗體育節事旅游品牌項目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活動的日趨國際化,節事旅游的競爭態勢也日趨激烈。在現代旅游節事活動中,要想使自己的節事活動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打造國際化的品牌旅游節事活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實現旅游節事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湘西眾多的體育節事活動開展模較小、影響力有限,媒體宣傳與邀請力度不足,以至于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偏低,從而導致了社會、體育、文化資源的融合度較低。
4.發展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策略
4.1政府主導,不斷完善體育節事運營模式
湘西地區體育節事活動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深入挖掘民俗體育文化內涵,政府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不論是民俗體育節事活動的開發、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旅游軟硬基礎設施改善與建設等都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由此,政府應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并保證連續性。具體來說政府政策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政策,資金來源可以是國內外企業直接投資,也可以是旅游企業上市而來的民間資金等等,但如何引進資金用于民俗體育節事運營,這必須要政策支持;二是民俗體育節事活動資源開發與保護,相關部門不能簡單地做排列組合式開發,而是要深入挖掘合理規劃防止重復建設、資源濫用的現象,如何有序、持續開發以及評價保護這也需要政策規范;三是跨行業企業和行業企業合作政策,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多行業集群,行業與行業的合作與摩擦也需要政策協調;四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利益保護政策,旅游開發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想要取得當地居民的配合首要是保護其利益這需要政策保護;五是旅游軟硬件基礎設施改善和建設政策等等。
4.2文化創意,擴大民俗體育節事旅游影響力
隨著游客精神追求的不斷提高,湘西地區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產品應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突顯文化品位迎合市場需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對現有的經典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產品進一步提升文化內涵,并開發相關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二是挖掘還沒有被開發的特色民俗體育文化,順應時展潮流的同時又能凸顯特色主題;三是文化創意與旅游的結合,利用旅游這個平臺,將文化創意轉化為生產力,只有這樣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才能不斷地開發新的市場。
4.3尊重民族習俗,傳承民俗體育節事魅力
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開展旅游活動是相互依托、緊密聯系的。首先要以堅持民俗體育文化的本質特點為前提,深入發掘出來的民俗體育文化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推動地方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其次,要把旅游業當作一項文化事業來做,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在開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的過程中要明確,保護、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所要實現的最終目的,就是維護民族自身的根與魂。
4.4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水平
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服務質量的根本。民俗體育節事活動周圍環境的優劣,制約著旅游服務質量的水平,同時也影響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環境不僅受當地旅游資源交通、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的影響,而且與地方形象、當地基礎設施、綜合管理服務等眾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湘西地區應當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后繼效應,取長補短,改善節事活動現場的公共基礎設施環境,有意識的提升服務質量水平,滿足游客的基本服務需求,促進民俗體育節事旅游更好發展。
4.5加強民俗體育節事文化保護,實現共贏
民俗體育節事活動依托于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而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復制不可恢復性,一旦破壞、失傳就難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的同時也應加強保護。旅游旺季時,人流量不能超出環境容量、旅游景區應對客流量進行限制、不文明旅游行為的勸導與制止等等。還有部分不能被市場直接利用的基礎文化產品也需要資金投入保護,只有合理的分配資金,才能為湘西民俗體育節事旅游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戴光全.節慶、節事及事件旅游—理論、案例、策劃[M].北京:科學出版,2005:35.
[2]威廉•瑟厄波德(主編),張廣瑞等(譯).全球旅游新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1):398.
[3]羅秋菊.事件旅游研究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9):218-219.
[4]張萍,王溯.基于文化空間的民族民間體育節事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個案[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7,22(03):337-343.
[5]殷杰,等.大型體育節事活動突發事件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5(09):30-35
作者:李政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