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播學下中學思想教育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適應思政課的受眾———中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的需要作為中學生而言,其自身的認知與學習仍然在自發與自覺的狀態徘徊,體現出穩定性與可變性、階段性與連續性的辯證統一。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根據這一特點,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其自覺意識。通過研究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針對其差異性,采用恰當方式,選取適當互動內容,使教學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從而使思政課的受眾———學生更好地接收信息,使教師的信息傳播更有意義。由此,中學課堂更應立足于學生主體,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突破傳統“填鴨式”的灌輸教育,建立雙向互動的有效傳播方式,以便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適應中學思政課教學過程的特點需要(1)從教學過程的目的看,中學思政課教學過程最突出的特點是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中學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系統科學社會主義知識的教學過程,該過程以德育為根本目的。這一特點要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個體,使其積極參與、自主探討,從而體悟踐行。(2)從教學過程的矛盾運動看,中學思政課所要解決的矛盾具有復雜性和曲折性。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從認識角度來看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基本矛盾,即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矛盾。而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更為復雜的矛盾關系,既有知與不知的矛盾,又有信與不信的矛盾,而后者的矛盾實質是思想認識上的新舊思想觀念的轉化問題。許多學科中知與不知矛盾的解決受社會等因素影響較少,而思政課中知與不知的矛盾解決因受信與不信的矛盾制約,受到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種影響即使在一定條件下消失了,在新的條件下又會重新萌發,這就使矛盾運動呈現出曲折的發展過程。因此,簡單的講授不可能解決這些矛盾,只有在互動中讓學生自主感悟,由知而信,由信而行,進而更好地增強思政課的傳播效果,實現其德育功能。(3)從教學過程的兩主關系上看,中學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必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中學生正處于發展狀態,其身心和認識水平等各方面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難以全面掌握抽象的馬列主義理論知識,也難以獨立解決完善自我人格的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必須以教師為主導。而“教”是為“學”服務的,思政課的德育功能只有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實現。3.適應思政課特殊教學目標的需要中學思政課教學的實質是將社會對學生各方面的要求內化到學生的身心中,從而形成相應的思想品德乃至人格,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因此,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除理論知識的傳授外,更要注重的是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并將思想政治素質外化為學生的行為,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言與行的一致。因此,在選擇思政課教學方法時,教師應注重行為的轉化,采取有效交流形式,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傳播信息,從而實現思政課的特殊教學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思政課的德育功能。
二、當前中學思政課師生互動傳播存在問題分析
互動作為一種傳播形式,其有效實施直接影響傳播效果。當前思政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使得信息不能平等、全面地傳遞。
(一)互動機會不平等,優生互動多而差生互動少當前中學思政課師生互動的對象較多是優生,差生機會較少。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提問優生時,喜歡提稍難的論證性較強的問題,互動時間也較長,基本不給差生留互動機會。他們認為和優生互動不僅能節約課堂時間,使教學進度順利完成,而且課堂情況也在自己的預設范圍內。因此課堂上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對優生的偏愛,互動只在優生中進行,這就導致思政課信息傳遞的失衡。筆者在與實習班的差生交流后發現,他們剛開始還努力爭取發言機會,但是,教師長時間的不提問,使其喪失了積極性,失去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差生思維比較活躍,回答問題時有的答案不在預設范圍內,以致教師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出丑”,教師更愿意和優生互動,從而擠占了與差生互動的機會,這是違背“為了一切學生”的教學理念的。優生和差生都是未來社會的一份子,他們享有平等的權利,因此,教師應平等對待優差生,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為一切學生負責,而這更是對社會負責。
(二)互動內容偏頗,多認知傳播而少情感傳播有效的情感傳播不僅能調動學生情緒,使其價值觀得到有效生成,而且能增強德育效果,完成教學任務。當前思政課堂以傳授知識為主,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備受忽視。筆者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大部分一線教師問的都是知識性或描述性問題,很少有情感的傳播。這種僅在認知上的傳播,使思政課變得枯燥,學生提不起興趣。這對思政課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對知與不知、信與不信、行與不行復雜矛盾的解決來說無疑是不利的。至于為什么多認知傳播而少情感傳播,筆者在與一些教師交流后發現,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考試制度及上課時間問題。在僅有的45分鐘課堂,既要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為考試做準備,又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在他們看來,一是不利于知識的落實,二是工作量太大。因此,課堂只能呈現為認知上的傳播。
(三)互動形式單一,多師生互動而少生生互動互動形式的豐富不僅會加強思政課的傳播效果,而且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在思政課堂中師個互動很常見,但生生間的交流與問題探討則比較缺乏。一些課改后的學校,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小組討論也較多,但互動形式仍比較單一,同時,學生討論的內容選擇地也不恰當。如在筆者觀察的一堂課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的內容,這一問題在課本上有明確答案,學生在找到答案后,就開始聊天。看似學生在熱烈討論,實則都在閑聊。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把握互動實質,同時豐富互動形式,增強互動的實際效果,增強傳播實效。
(四)互動深度不夠,多淺層互動而少深層互動在思政課堂中常會聽到教師淺層次地問“這個對不對?”“、是不是?”,學生敷衍地回答“對”“,是”,或純粹地把事情描述一番,而很少聽到教師深層次地問:“為什么這樣?”。這些淺層次的問答看似在激烈討論,實則并不具啟發性。長時間這樣提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感,反而不利于培養真正的學術交流和論爭氛圍。筆者在課堂觀察中發現,教師常問一些學生不用動腦就可以回答出來的簡單問題,學生心理得不到滿足、情感得不到有效觸動,容易產生學習疲憊感。雖然有的教師也問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但是很少,有時一堂課上甚至沒有較深層次的互動。這種流于形式的淺層互動不僅會讓學生對思政課失去興趣,對教師的問題敷衍,而且也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情感目標得不到有效實現,學生的價值觀也得不到有效生成,這就容易導致思政課的教學任務難以實現。總之,思政課的學習離不開有效師生互動這一傳播形式,要想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良好的信息傳遞,就必須正確運用這一傳播形式。同時除傳播者———教師的努力提升外,思政課的受眾———學生也要行動起來,主動交流,運用內向傳播,與自己很好地溝通。在這兩方面的努力下,還要盡力營造一個和諧氛圍,運用多種媒介來增強思政課的傳播效果。
三、傳播學視域下思政課師生互動的有效路徑
內向傳播、人際傳播、傳播效果等相關理論為中學思政課的有效教學提供了新的策略和路徑。要想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需要不斷掌握傳播技巧,使學生自主自覺地接收信息,并內化為思想,外化為行為,真正實現思政課的三維目標。當前思政課師生互動存在的現實問題,使得借助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尋找有效互動路徑刻不容緩。
(一)更新傳播理念,正確處理傳播者與受眾間的關系在傳統思政課堂中,知識的傳授占有重要地位,教師是權威的代表。對于這一問題,教育傳播學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教師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更新傳播理念,重視受眾———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以傳者為中心的理念,充分認識受眾———學生在傳播活動中的主動性,將其視為平等主體,尊重學生的權利,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心理需求不斷引導啟發,從而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中,主動接收信息并參與探討和交流,從而增強傳播實效。并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滿尊重、充滿信任,主動親近學生,使每個學生,無論優生還是差生都有機會和教師平等交流,都能有所發展。在這里,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要學會準確定位,更新傳播理念,真正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并外化為行為。同時教師作為傳播者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與理論素養,在提高總體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思政教師的人格魅力,增強威信。與此同時也要認真分析中學生的特性,與學生平等相處,將思政課堂教學活動變成思想的共享,而這就需要教師真正做起,從細節做起,從內心深處做起。
(二)在理性傳播基礎上,加強思政課師生間的情感傳播“以理教學”有一定的益處,但有效的情感傳播更利于師生間的溝通與互動,更易引起人們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轉變,對思政課任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作為傳播者,要從理性與情感兩方面著手,在“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動之以情”,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子,激發其認同感,滿足其心理需求,從而更好地引發態度的轉變。思政教師在課堂互動開始可以流露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在中間加以理性勸說,最后輔以情感的升華,這樣的互動使學生更易準確理解知識并牢固記憶。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說服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交叉運用理性傳播與情感傳播。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這一技巧的掌握更有利于實現人際傳播的實效性。教師作為傳播者,只有設身處地地聆聽學生的心聲并做出反映,真正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同時教師要主動建立反饋機制,課后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反思課堂教學效果,以便進一步提升。這種氛圍下的心與心的交流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閡,而且也能增加教師的威信。事實證明,平易近人的教師一般都和學生有良好的關系,學生因為情感遷移,進而會對教師所授課程產生興趣,即“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教師在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符號傳播信息基礎上,多運用體態語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思政課的傳播效果。如眼神、手勢、表情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感悟、接納教師的教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微笑教學藝術,把微笑、信任送給每一位學生,盡力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情感氛圍,并適時給學生以鼓勵,實現知與情的充分交流,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教師在提問時,可以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適當點點頭,給予贊許或豎起大拇指,讓學生感受到被給予的認可和關愛,從而與教師產生共鳴,增強學習熱情。通過追尋積極因素調動學生,使其更愿意學習,更好地建立自信與自尊。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課本中的潛層思想教育因素,真正把握互動的實質,加強情感的有效傳播,為完成思政課的特殊教學任務提供有效促進作用。
(三)靈活運用傳播媒介,為師生課堂互動增添優勢傳播媒介的恰當使用,不僅會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增加二者間的親密感,而且更有利于信息的傳遞與接收。新形勢下,傳播媒介多種多樣,這對中學生產生了各方面的影響。中學思政課的有效教學必須綜合考慮這幾方面,充分發揮各傳播媒介的優勢,運用新的方式輔助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與學生思想的良好轉變。電視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傳播媒介,對中學生這一群體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若運用好這一傳播形式,則會讓學生及時有效地接收課堂外的廣泛信息,使互動內容更加多樣。思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電視中與思想教育有關的因素,用電視現象論證教育思想,運用紅色影視等輔助課堂教學,在擴寬學生視野的同時,增強說服力。網絡作為傳播媒介,其最重要的一點是受眾的主動參與,且其傳播方式具有交互性。中學生與網絡聯系密切,在瀏覽信息的同時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媒介的充分運用可以為課堂師生間的互動提供一定幫助。教師可以借助QQ等一系列通訊工具,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通過網上聊天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這種形式有利于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手機在現階段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媒介,其互動性強、隨身攜帶、收發信息及時等特點為師生間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思政教師要適當運用手機的便捷功能進行思想教育,如建立交流群或微博、博客等了解學生的具體狀況并加以思想的引導。恰當運用手機媒介縮短師生心理距離,使思政課學習更具實際性和親和力,傳播效果也會更好。
(四)合理制定傳播內容,增強互動實際效果思政教師傳遞的信息即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政課的傳播效果。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只有以此為基才能讓學生信任。其次要善于將傳播內容與學生聯系起來。要使學生覺得接收信息對自己有幫助,從而在心底里主動參與并認同。課堂傳播僅是學生接收信息的一個地方,教師惟有結合其他傳播媒介,在教學中注入新鮮元素,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習熱情。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安排質量與深淺適宜的內容。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選擇性的問題,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如筆者在講哲學上的價值時,設置了哲學上的價值與商品的經濟價值、藥品的醫學價值及日常生活中的價值有什么不同?通過相似概念的比較,加深理解,鞏固知識。其次,選擇深淺適宜的互動內容。設計諸如“為什么”、“怎樣做”等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其問題意識,提高其解決能力。如筆者在講《遠離犯罪,呵護青春》時提出:青少年年齡小,他們違法犯罪就不用負法律責任?通過討論,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學會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從而在現實生活中自主運用法律常識規范行為,并學會處理和分析相關事例。總之,傳播學為中學思政課實施有效師生互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思政教師只有真正運用傳播理論增強互動實效,才能改善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教學現象,使其更多地關注學生,為學生著想。這樣的課堂可以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更好地解決知與不知、信與不信的矛盾,實現思政課特殊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更好地完成思政課的教學任務。
作者:梁苗張彩琴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運城學院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