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農業系統對水環境污染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洱海保護的成效與面臨的難題
1996年洱海爆發全湖性“藍藻”污染,水質開始惡化,敲響了洱海水環境保護的警鐘,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大理州各級政府于1996年底開始實施“雙取消”政策,取消洱海湖區所有機動捕魚船和網箱養魚[3]。到1997年,取消養魚網箱11187個、機動船2579艘;1997年11月實施“禁磷”工作,在洱海匯水區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1999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的“三退三還”政策,到2002年實現退耕還林484.97hm2、退塘還湖296.3hm2、退房還濕地41.12hm2。這些工作的開展,對洱海水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增強了人們對洱海水環境保護的意識。2003年洱海再次爆發全湖性“藍藻”污染,促成了各級政府對洱海保護和治理的思路發生了“三個轉變”。即從內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轉變;從單項零星工程向系統的工程治理與生物治理相結合轉變;從部門孤軍奮戰向條塊結合分級負責整體聯動轉變。開始實施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及環湖截污治理工程、洱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建設、主要入湖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環境管理工程等六大工程。除已經投入國債資金3.1億元外,大理州財政每年投入3000多萬元[3],用于流域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建成了第一期洱海湖濱帶(西區)10km生態恢復工程、第二期洱海湖濱帶(西區)38km生態恢復工程、沙坪灣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西區(48km)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東西區9.7km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4],對凈化水體、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蔬菜生產的高回報率,蔬菜產業已成為洱海流域近半數農業人口的主要經濟來源。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產業之前,各級政府不可能為了環保而限制蔬菜生產。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從目前情況來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既能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又能有效減少洱海流域水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把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原因有三:一是其生產過程中各個生產環節的廢棄物,都要參與到下一個生產環節的物質循環中,直接進入環境的農業廢棄物很少;二是采用科學配方施肥,且以有機肥為主,不易隨水流失進入洱海;三是生態農業的集約化程度較高,種、養、加、旅游相結合,設施較完備,氮、磷等元素不易流失。因此,在洱海流域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有效控制洱海流域環境污染,增強洱海流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能增加生態系統物質的產出,豐富農產品市場供應。
2.1把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生態農業相結合
把生態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有機結合,按照生態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和要求,在吸收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調整洱海流域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把奶牛養殖、蔬菜種植、果樹栽培、大田作物、洱海漁業、農村新能源建設、生物質能開發和有機肥開發等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建設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解決好洱海流域地區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把洱海流域地區建設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2.2把發展生態農業與洱海流域保護治理相結合
洱海流域保護治理工程前期大量的資金主要投向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對控制水體進一步惡化、維護流域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只有徹底解決洱海流域蔬菜生產引起的面源污染,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因此,在完成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治污工程后,應加大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投入,從根本上解決洱海污染的問題。一要在認真規劃、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生態農業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二要大力研究推廣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和有機肥生產技術。這樣,既可以有效利用農村生產、生活有機垃圾以及湖濱帶生物治污植物的殘體減少污染,又可以解決農村能源短缺問題,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提高生活質量,還可以促進就業、增加收入;三要加大對生態農業示范村、鎮建設的投入,建成一批高產、優質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村、鎮,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依據;四是全面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目前尚未開展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地方,應推廣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效減少面源污染物總量;五是探索洱海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促進洱海流域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發展初期農民收入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會增加生態農業發展的阻力。但是,大理因蒼山洱海而成為國家級的旅游風景名勝區,洱海保護也是大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建立旅游收入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補償機制,可以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雙贏。
總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有效控制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實現洱海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雖然,工作中會遇到一些阻力,但是,只要各級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加大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洱海清,大理興”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本文作者:李曉蓮、楊懷欽單位:大理市下關鎮農科站、大理州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