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水利的可持續發展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管理不到位,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夠完善
農村水利設施管理粗放,許多地區灌區支渠用水“跑、冒、滲、漏”較為嚴重,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毀損嚴重,并且因各生產領域用水進度難以統一,隨意截流、堵壩、開溝、放水現象普遍,致使灌溉渠道、明渠千瘡百孔,弱化甚至失去供水功能?;鶎铀M織制度建設滑坡,基層水利站的功能日益邊緣化,導致水利管理基層組織在農田水利組織建設、維護管理方面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管理體制存在許多弊端,導致管理單位失去節水的積極性,如灌區沒有法律地位,缺乏經營管理自主權等。同時用水機制不通暢,村民用水無序,搭便車行為普遍,農民節約用水、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淡薄,向河道傾倒垃圾、非法采沙、藥魚炸魚現象屢見不鮮。
1.2水污染和水環境日益惡化,水土流失與人為污染降低了水利設施的功能
當前還有許多地方的農民存在飲水困難和安全飲水的問題。不少地方的農村飲用水中存在高氟、高砷、血吸蟲病等水質問題。另外,由于在農業生產中不合理或過量地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污染。目前,全國8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7成的淡水資源因被污染而不能直接飲用。同時,水土流失及人為污染反過來又弱化了水利設施的功能。
1.3農業科技薄弱,技術落后,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水平低
雖然我國在灌溉制度與方式、灌溉工程技術、農村供水管網布置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不能滿足現代農村水利的發展需求。同時在節水用水技術研發、推廣方面問題也比較突出,如課題立項研發等各自為政,成果轉化慢,融農藝、工程管理為一體的集成化技術成果少,推廣體系不健全、實施節水灌溉的科技興農政策與措施一直沒能得以有效推廣和運用,從而導致減少灌溉用水損失、提高農業生產力與防災減災能力的目標依然未能實現。以灌溉技術為例,廣大農村尚停留在傳統的漫灌用水階段,噴灌、滴灌技術在節水方面取得重大進步,但目前尚未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1.4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執法力度不夠,財力支持不到位
當前我國在水利立法方面主要側重于對防洪、航運、水土資源保護與水害防治方面,但真正全面地從農業生產的層面來整體調整農田水利設施與制度的法律法規建設尚處于空白。各級地方政府的短視行為導致在發展地方經濟時不顧水利工程及水資源的保護,對工程重建輕管,水法規落不到實處,從而導致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短缺也使水利投入的政策難以實施,由于水利建設是長期工作,出于政績考慮,地方政府缺乏資金投入的積極性和動力。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例如:旱澇災害還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旱澇受災面積和損失程度逐年加大,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脆弱;基層管理單位改革緩慢,建設占用農用水源和灌溉面積以及水質污染的狀況尚未得到遏制;農田灌排水利工程設施,特別是國有大中型灌區老化失修,缺乏更新改造資金。
2對策建議
促進和實現農村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涵蓋了法律法規、管理體制、科技教育,還包括開發利用、治理保護、投資建設等內容,因此應從多個方面入手。
2.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大力搭建合適的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環境
政府部門完善相關的水利管理法規、水定價方法,制定相應的農村水利配套措施,形成有法可依、依法治水的新水利格局。同時國家應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設立水利建設信貸資金等強化對水利建設和水資源利用的資金支持,為農村水利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另外,在立法內容銜接方面,應改變以往行業與部門的立法模式,注重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與配套,將農田灌溉、旱澇排險、水資源優化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相互融合,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2.2促進農村水資源管理機制和運營機制改革
水利資源是特殊的生產資料,不易私有化,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促進市場化機制的形成需要組建所有權明晰的用水合作組織。農村水利應在政府扶持下,走自主管理的道路,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協同互助,針對不同需求,發展多樣化的運營和管理模式。切實落實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和工程維護費,大力推廣農民用水協會等用水戶參與的灌溉管理形式,完善量水設施、改進管理手段,綜合考慮灌溉用水定額管理、總量控制和農民承受能力等因素,積極推進農業水價改革。
2.3加強節水科技的發展和可持續水利發展的宣傳教育
促進農村節水技術、治污技術、相關工程設備技術、調度管理等技術創新,促進水資源科學利用、集約式利用水資源水平。加大科技攻關力度,以科技推動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提升工程效益。強化可持續發展水利思想的宣傳教育,提升農民和全員干部的節水意識,防污意識,從根源做起減少浪費和污染。
2.4加強對農村水利的投入力度
水利發展受自然地理條件和市場風險的雙重約束,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社會效益高但財務收益低等特點,因此難以聚集足夠的社會資金進行建設。因此應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體,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體系。水利建設的投資改進主要體現在改革單一投入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采取多種所有制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的進入,形成全社會共同興辦水利的格局。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也應加強對公益性強的水利項目的投入。綜上所述,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必須對我國農村水利的可持續發展予以重視,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來促進農村水利的發展,妥善解決水利工作不足,以期為國家建設服好務。
作者:張玉晗景占杰單位: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