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鄉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幾年,一些學者在理論上對項目的可持續性評價進行了研究,王建軍(2005年)從社會、環境、運營、管理等幾個方面建立了18個評價指標,并選用DAGF(德爾斐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法、模糊綜合評判法4種方法的綜合)算法進行可持續性評價;鄧志國(2004年)研究了重大建設項目可持續性評價的內容、指標和評價方法;邱化蛟(2005年)在分析農業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已有的指標體系在指標的選擇、計算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和對生產實踐的啟示,并研究了動態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目前項目可持續評價主要對各種內外部條件進行簡單的分析,多為定性的描述和總結,很少涉及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評價研究。
1.1指標體系的建立
1.1.1構建原則參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其他相關領域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1)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2)綜合性與層次性相結合的原則。3)穩定性和動態性相結合的原則。通過上述原則的確立,全面考慮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因素,構建符合我國農村水利工程特征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1.2指標體系的分析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確定本文研究的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3個層次5個方面,其中3個層次指的是整個指標體系劃分為一級指標(總體指標)、二級指標(主體指標)和三級指標(群體指標),5個方面指的是指標體系研究的內容分為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科教、水管理等部分,如表1所示。1)一級指標。農村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是本文研究的總體戰略目標,也是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或總體指標,是低層次指標分解的基礎。2)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或主體指標是對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目標的分解,根據農村工程所承擔的具體任務及發展方向,二級指標分為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科教、水管理等5部分。①水安全保障。指用水的安全,在基本解決農戶用水困難的前提下進一步改善農戶生活質量,其中關鍵因素是保障農戶農田用水及飲用水安全,保障自來水的貫通。②水管理保障。指農村水利工程的運行和維護,在明晰產權后積極調動農戶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保障農村水利在使用中發揮最大效用。③水資源保障。指從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用節水灌溉的效率評價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狀況。④水環境保護。重點是水體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對水環境的保護需要建立在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的基礎上,發揮農村水利改善生態環境積極作用。⑤水科教發展。水科教發展由水利科技與水利教育兩部分組成。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農村水利信息化建設等。同時,水利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農村水利工程使用效能,也提高管理及維護績效。3)三級指標。三級指標或群體指標,見表1。
1.2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基礎、自然資源及環境條件后,根據農業發展需要,咨詢農村水利專家及相關政府部門,并通過多地考察農戶對農村水利的需求與使用現狀,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權重值。經多次模擬和修正,確定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各指標權重,如表2示。
1.3評價模型的構建
通過層次法構造整個評價體系及賦予指標權重后,需將各群體指標進行加權組合,推導出子系統數值,然后再使用加權方法對子系統中各指標進行加權計算,最終綜合所得結果即是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具體公式及計算過程如下將(1)代入(2)中可得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模型:式中:N為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數;Nk為主體指標K的數值;n為主體指標總數,本文中最大數值為5;ak為主體指標K的權重值;bki為主體指標K下群體指標I的權重;Xki為主體指標K下群體指標I的數值;mk為主體指標K下群體指標的數量。
1.4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標準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對文中所選取的群體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出合適的標準值,如果指標計算所得數據達到確定的標準值,則可認為所選的群體指標達到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如未達標準則通過以下公式標準化處理:式中:Nki為群體指標標準化后數值;Xki為群體指標的目標值。對數值進行標準化后取得結果>1時,取“1”;如所得結果≤1,則取實際計算值。根據表2,本文將表2中所列的5個主體指標:水安全、水管理、水資源、水環境及水科教分別表示為字母N1、N2、N3、N4、N5,通過以下各式計算得主體指標的數值:式中,N11、N12、……N52、N53分別為標準化后數值,通過加權計算集成相應的主體指標數值,再通過主體指標的加權加總所得數值即為本文所求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數值:對最終數值進行評價過程中,參考國內外有關研究,并結合事物發展規律,將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數值進行階段化劃分,分別為農村水利籌措階段、初始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及最終實現階段。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平分級標準,如表3示。
2案例分析
將某省2000年及2008年農村水利工程相關數據納入評價體系,計算2000年與2008年農村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如表4示。對2000年與2008年各群體指標實際值轉換為標準值后,再進行加權計算,最后將加權后的5個主體指標加總所得值為某省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分值分別為0.34與0.61。在1998年經歷全國百年一遇的大型洪澇災害過后,各地都意識到水利工程的重要,開始對陳舊水利工程進行改造。2000年各方面投入力量均表現不足,從綜合評分0.34也可見某省農村水利仍處在新世紀加強農村水利改造的初始階段。較2000年的起步,2008年在一段時間資金及技術的投入后,綜合評分0.61預示某省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已經開始步入成熟階段,但離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仍有較長的一段路。
從2000年與2008年評分數值的第三層群體指標中可見,沒有一項群體指標達到了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標準值,相距標準值還存在一定差距,因而由各群體指標加權后的主體指標也不盡如人意。2000年及2008年經加權處理的主體指標數值,如表5示。對比2000年、2008年各群體指標與主體指標可見,2008年在解決各地用水困難后,飲用水安全的建設投入較大,因而水安全指標提高明顯。另一方面水利信息化建設速度加快,因而水科教指標也有明顯增長。
3結論
本文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建立了農村水利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采用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結合的方法展開評價,用層次分析法將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分成3個層次,再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反復比對后確定群體指標及權重值,最終得綜合評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周萬軍李天慧單位:山東黃河職工學校青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