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鎮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農村雜志》2014年第十期
1.整合部門資源的三個主要途徑
(1)政府統籌為避免重復投資,使有限資源利用最大化。地方政府應積極做好牽頭協調工作,把社區教育資源和有關部門的資源整合在一起。一種模式是“一個場地,兩套班子。”即把社區教育中心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共用設施資源,合作開展教育培訓。如石橋頭鎮、松門鎮社區教育中心和鎮文化站合署辦公,設備資源共用,地方文化宣傳教育合作開展。另一種模式是“多塊牌子,一套班子。”鎮街道把有關部門的教育培訓工作直接落實到社區教育中心,如新河鎮、太平街道,在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設置“鎮街道黨校”、“鎮(街道)農函大”等機構,鎮社區教育中心負責人兼任黨校、農函大副校長職務,社區教育中心以鎮組織辦、科協的名義具體負責開展黨員培訓和農函大培訓。
(2)社會調節有關部門和社區教育中心根據各自的需要,對其擁有的資源打破現有界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享用教育資源,將社區內的教育資源有機結合,合理有效地相互利用,實現資源的優化效果。一種是“委托培訓”模式,社區教育中心通過“招投標”、“協議委托”等形式承接有關部門的教育培訓任務,社區教育中心成為有關部門的培訓基地,有關部門以“政府買單”的形式給予社區教育中心相應的教育培訓經費。如新河鎮社區教育中心先后成為農辦、農林局、民政等部門的培訓基地,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農村實用人才、殘疾人群就業等培訓。另一種是“合作辦班”模式,即有關部門和社區教育中心發揮自身的資源特點,聯合開展辦班教育。如2013年,溫嶺市婦聯和城南鎮社區教育中心、新河社區教育中心、濱海鎮社區教育中心合作,婦聯負責經費籌集、學員組織,社區教育中心負責教學師資、場地設施落實,面向農村婦女聯合開展“家政服務”培訓。
(3)共建資源社區教育中心和有關部門達成共識,共同開展設施資源、學習型組織建設,形成新的社區教育資源。以新河鎮為例,社區教育中心和鎮宣傳辦合作成立“讀書會”組織,修繕一處老房子,組織當地一些老教師、老藝人,定期開展關于新河歷史沿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主題講座;社區教育中心與鎮計生辦合作,成立“新河鎮人口計生文化藝術團”,組織群眾開展曲藝學習、表演,開展計生政策普及、公民道德宣傳。
2.整合部門資源的五項原則
(1)政治引領在社區教育起步階段,政府在社區教育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社區教育工作人員也往往被視為政府部門中的一員,承擔政府部門的有關工作。正因為如此,社區教育工作者要緊密配合地方政府工作,開展黨的政策、方針的宣傳,配合中心工作,開展社區教育,取得更多的社區教育資源。
(2)互利共贏任何合作都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因此社區教育中心要本著“互利共贏”原則,以服務為宗旨,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教育、宣傳等工作。
(3)以人為本社區教育最終目的是服務社區居民,因此社區教育要重視社區居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從他們的根木利益出發,為其創造所需的學習資源和各種條件,真正做到想居民所想,提供居民所需。
(4)著眼長效社區教育中心要著眼于長效機制的建立,為今后發展打下基礎。社區教育中心既要借線織網,利用部門把可能的農村人力資源整合到社區教育中來,把他們發展為社區教育的積極分子,串點成線,編織一張覆蓋各村居的社區教育網絡,又要利用部門的資源形成區域社區教育特色項目,如太平社區學院開展的“水庫移民教育培訓”、“鞋革企業員工培訓”,石橋頭社區教育中心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
(5)教育優先社區教育中心在與有關部門的資源整合過程中,必須堅持社區教育的教育特性,與社區教育無關的,要敢于摒棄;與社區教育相關的,要予以配合,如“健康社區”建設、“平安社區”建設等;與社區教育緊密相關的,要積極爭取,如農辦組織的“農村勞動力素質轉移培訓”、司法部門組織的“社區矯正教育”等。
作者:陳岳松葉曉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文化技術學校浙江省溫嶺市社區學院